在新發(fā)展時期,高校不僅肩負著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任務,同時也承擔著科學研究的重要使命。在新形勢下,通過文化育人,加強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從而確保校園文化不僅包括時代特征,同時具有高校特色。做到這一點,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舉措。在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深入挖掘思政實踐教學資源,逐步建立起文化育人視域下新的思政教育體系,確保場地、內容、制度建設相統(tǒng)一。
文化育人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的發(fā)展趨勢
第一,主導性與多元化相互融合。從高校開展思政教育實踐育人的路徑來看,其普遍具有主導性的特征,而其之所以具有這一特征,也是由于思政教育的政治性這一本質所決定的。因此,對于高校而言,面向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別是實行實踐育人這一路徑,必須在過程中牢牢把握社會主義的前行方向,確保鮮明的思想主導,使我國主流思想始終貫徹于思政教育的全過程中,從而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理想信念的樹立和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更好地幫助其抵御當前社會發(fā)展中西方意識形態(tài)在思想層面的沖擊。與此同時,還要確保大學生的思想發(fā)展符合當前社會中最新的主流思想內涵,讓大學生及時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新內容和新理論。
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工作的多元性來看,指的是當前高校學生普遍無論是從年齡特征還是思想心理來看,其個體普遍地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也有著多元化的發(fā)展。對此,高校在進行思政教育時,也要將教育內容、形式和方法實現多元化,讓大學生具有更加先進的思想文化教育陣地,給予他們更加自由廣闊的思想和選擇空間。
第二,科學化與人文化的有機統(tǒng)一。在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工作,其科學化指的是在培育的過程中要形成科學的理念內涵,要使用正確的方法和路徑,確保學術研究科學化的同時,也要做到人才培養(yǎng)的科學化。不僅如此,在實踐教育中也應當具有一定的科學精神,確保學生在掌握規(guī)律的過程中能夠運用到科學的方法和態(tài)度,充分提升教育過程的時效性。對此要求高校要做到時時關注世界形勢和科技文化的發(fā)展變化,選取適宜的最新教育資源與信息,讓教育內容更符合社會潮流的發(fā)展,更具有時代性和科學性。此外,還要對教育內容加以研究,并不斷改革與創(chuàng)新,充分展現實踐育人的科學化水平。
同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工作,其科學化與人文化是有機統(tǒng)一的。實踐育人的科學化則指的是在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需要遵循相應的教育原則和規(guī)律,對教育對象做好充分的分析與把握,秉持標準化的教育原則。但是,我們要注意的是,教育對象存在靈活性,要做到因材施教,與此同時。從以往開展的思想政治實踐活動教育來看,往往缺乏主動適應性,教學工作開展更多呈現出工具性特征,沒有較為妥善地考慮人的因素。因此,在當前倡導大學生個性發(fā)展的時代,對于高校而言,應當更多地關注思政教育所給予的價值追求,將被動轉化為主動追求價值,實現科學化與人文化的統(tǒng)一。
文化育人視域下高校思政實踐資源的建設方向
首先,建設實體化的文化育人場所。開展實踐育人活動,要認識到實體場域的重要作用,實體場域作為主要承載媒介,能夠為思政實踐教學承擔最基礎的資源保障。而實體育人基地作為思政實踐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將課程內容與科學研究緊密相連,確保實體育人基地在思政教育過程中持續(xù)性地發(fā)揮教育作用。與此同時,高校應當根據基地建設培養(yǎng)優(yōu)秀育人隊伍,讓學科優(yōu)勢獲得轉化,不斷提升本校思政教育方面的育人優(yōu)勢,確保育人長期性成效凸顯。而在建設實體場域的過程中,不僅要有完善的頂層設計和明確的場域功能定位。同時,要參照學生需求,并以此為導向,做到思政教育的精準供給和針對性教育。在信息技術不斷升級的背景下,無論是數字化還是智能化教育都具有較大程度的發(fā)展,能夠為高校思政教育的開展提供幫助作用。因此,充分發(fā)揮網絡在線教育課程資源的作用,搭建線上育人平臺,采用數字化的手段,讓師生實現更加近距離的接觸,跨越時間與空間的阻礙。通過這一方式,可以進一步增強文化育人所具有的粘合力作用。
其次,深度挖掘學科專業(yè)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做好思政實踐資源建設工作。內容挖掘是其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搭建和構建思政實踐教育資源的過程中,其檢驗標準要以時效性為參考,確保資源的整理和利用都能夠讓學生收獲相應的教育,讓學生在其中具有更高層次的獲得感。對此,要充分發(fā)揮育人環(huán)境的作用,要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對此,挖掘思政教育實踐資源,對于高校開展思政實踐育人十分重要。高校應當結合不同學科所具有的特色,深度挖掘其中所蘊含的思政實踐資源,確保思政實踐資源內容建設途徑更加寬泛。同時,思政實踐教育資源不僅包括本學科的發(fā)展史和本學科優(yōu)秀杰出代表的經典事跡等歷史類的教學資源,校友代表和新時代學科發(fā)展實踐前沿等教學資源也同樣重要。對此,高校應當進一步挖掘并梳理優(yōu)秀師生和校友在校歷程,展現其中所蘊含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進一步凝練精神文化,最終將此融入學生的專業(yè)課教學當中,潛移默化讓學生獲得思想政治教育與培養(yǎng)。
最后,構建思政實踐場域常態(tài)化運營機制及配套制度體系。無論是要想讓思政實踐資源軟件或是硬件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都需要常態(tài)化運營體制機制以及配套制度體系的相應保障。而加強日常管理制度,也是確保思政實踐教育資源實現有序運轉、并發(fā)揮作用的必要前提。做到常態(tài)化的運營機制,則是為思政實踐資源發(fā)揮育人作用提供了道路保障。從學生層面來看,高校可以根據教學安排進行專題開放日的組織,拓寬思政實踐場域在學生群體中的認知度和興趣度。同時,可以組織學生自主搜集本學科最新前沿動態(tài),并在相互之間進行交流,通過這一方式確保常態(tài)化機制體系的形成。從教師層面來看,高校可以較多地展現優(yōu)秀青年教師的成長經歷,并形成專題報告,與學生進行分享。使其認識到優(yōu)秀人才在青春路上的成長歷程。不僅如此,還可以定期開展學科前沿動態(tài)專題報告會。在過這一過程中,確保持續(xù)完善和優(yōu)化教師學生評價體系,讓全體師生都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讓高校思政實踐育人建設充分發(fā)揮育人作用,并為之提供更加強有力的制度保證。(作者:單宗玥,博士,講師,南京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基金項目:2022年7月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題項目“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結構的生成邏輯研究”(2022SJSZ0090)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