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古典文化的代表,圍棋具有最典型的中國哲學氣息。它以黑白兩種符號的排列組合,演習出一系列變化莫測的方陣化境,與太極、陰陽之道相通。
一方紋枰,數百枯棋。千古以來,多少帝王將相、文人雅士、市井百姓樂此不疲,也演繹出許多趣聞佳話。
最早的圍棋高級黑
代表人物:孔子
代表語錄: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奕者乎
《論語·陽貨篇》里孔子教育自己的學生:“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白話講就是,你們整天吃飽了無所事事,這樣是不行!賭一票、來一局也比閑著好。
也有人說這是孔子揶揄弟子宰我,因為他總給老師難堪,包括那句著名的“朽木不可雕”,罵的對象也是宰我。
這句話后來被漢宣帝劉詢搬出來作“擋箭牌”。他常和一個叫王褒的臣子縱情狩獵、賞玩辭賦,當時的大臣多有非議,劉詢回敬說,你們這些人不要再說三道四了,要知道上古的孔子比你們不知要高明到哪里去了,他說賭博圍棋總比無所事事好,何況我玩的是更高階的辭賦,能教化四方。
專挑孩子下手的臭棋簍子
代表人物:王導、劉仲甫、劉彧
代表事跡:你這熊孩子,怎么不知道讓讓你爹呢
三國魏晉時期是圍棋的第一個巔峰,棋弈之道在社會上層極為盛行,梁朝《棋品序》中就有“漢魏名賢,高品間出,晉宋盛士,逸思爭流”的記載,生動地表述了當時圍棋活動的盛況,就連曹操、孫權等政治大腕都是棋迷,就好比現(xiàn)在商界的高爾夫球,不會下圍棋你都不好意思說自己身處官位。
但古籍上常見的“常與人圍棋”云云者未必棋藝高超,很可能是個臭棋簍子,比如東晉名臣王導,史書上記載和他對弈的都是兒童。
某次,王導和天才少年江彪下棋,小朋友執(zhí)意要讓兩子。王導下不來臺,不同意,但江彪毫不留情面地說“你下不過我的”,果不其然。第二次是和兒子王悅下棋,兒子走錯了想悔棋,王導急了,趕忙按住他的手,面紅耳赤地說“你這熊孩子,怎么不知道讓讓你爹呢?”
《南齊書》中的宋明帝劉彧也是個棋迷,但棋藝甚拙,還喜歡自己定規(guī)矩,把棋盤削去七八道。就因為他是皇帝,別人不敢給他定太低棋品,于是好言好語騙他是第三品,他毫不自知,非得單挑當時的國手、一品棋手王抗,王抗苦不堪言,不能贏又不能明顯放水。讓子不說,還得沒羞沒臊地吹捧,宋明帝聽了就飄飄然,更加沉迷于圍棋了。宋明帝還因棋授官,有次與手下沈憲下棋,心情好就發(fā)話:“就你了,去廣州當省長吧”,實在是非常隨意了。
死了都要下圍棋篇 代表人物:阮籍、阮簡 代表語錄:局上劫,亦甚急
西晉著名的“竹林七賢”,行為放蕩,不拘禮制?!稌x書》上說阮籍是出了名的孝子,母親死的時候,他正在下棋,驚聞母噩,對手示意緩緩,他偏不,“棋還沒下完呢”。棋畢,吐血數升。
同樣是“七賢”之一,同樣是孝子。王戎為其母守喪時,面容憔悴,身體虛弱,連起身都要扶拐杖,但飲酒食肉下棋樣樣不誤。
《水經注》還記載了一件哭笑不得的事。另一個“七賢”阮簡當縣令時,癡迷圍棋。一次有人搶劫,縣城一片混亂,手下官吏急忙向阮簡報告“劫急”。當時阮簡正在與人對弈,他對官吏說:“局上劫,亦甚急”。
“棋盲”蘇東坡
代表人物:蘇東坡
代表語錄:勝固欣然,敗亦可喜
明代王如錫所纂的《東坡養(yǎng)生集》中,收錄了一首《觀棋》詩。在詩中,蘇軾自稱并不懂棋,但卻能悠然地看別人下棋而不覺得厭倦。在引言中,他寫道:“予素不解棋,嘗獨游廬山白鶴觀。觀中人皆闔戶晝寢,獨聞棋聲于古松流水之間,意欣然喜之。”
盡管蘇軾不懂棋,他說出了圍棋界的千古名句“勝固欣然,敗亦可喜。”蘇東坡認為魏晉士人安身立命講究“貴適意”,下棋也當如是,心中無羈絆,享受過程最重要。
骨灰級棋癡
代表人物:曾國藩
經典語錄:又圍棋一局,何以為人
曾國藩平生有三戒,除“戒妄語”外,還有“戒圍棋”和“戒水煙”。經過痛苦的戒煙,煙是戒了,唯獨這個圍棋,曾國藩到死都沒如愿。一方面嗜棋如命,一方面又發(fā)毒誓戒棋,曾國藩認為下圍棋“最耗心血”,多下則“頭昏眼花”、“曠工疲神”,但還是“屢蹈之”。愛之深反又恨之切。在傳世的日記中,這種矛盾心情反復出現(xiàn):
“圍棋一局,嬉戲游蕩,漫不知懼,小人而已”
“觀入圍棋,幾欲攘臂代謀,屢懲屢犯,真不是人”
“又圍棋一局,何以為人”
在他傳世的日記中,詳細記載了他自己日常的圍棋活動。僅就這些日記中的記載大致統(tǒng)計,從道光二十一年起的十三年中,他共對弈一千三百余盤棋,觀棋還不在其中。自然,實際對局的數目還不僅于此。去世前一天,他下了兩局棋。從日記可以斷言,臨死當天早晨,他還圍過兩局。
本文素材和圖片取材于網絡
整理:小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