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別人相處得很好,為什么還是不快樂?”
經(jīng)常有讀者這么問,我們也時常都在考慮如何與別人相處得更好,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學會如何與自己好好相處。
獨處,是一種智慧的沉淀。能與自己好好相處的人,才是內(nèi)心足夠強大和豐富的人。
叔本華說:“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他自己?!?/span>
獨處是人生中的美好時刻和美好體驗,雖然有些寂寞,寂寞中卻又有一種充實。在獨處時,我們從別人和事物中抽身出來,回到了自己。
陳道明喜歡一個人呆在家里,或彈鋼琴,或用毛筆抄《道德經(jīng)》之類的古籍,或揮筆潑墨畫山水,或坐在雕花的中式座椅上讀書,寫雜文。
窗外風光無限,屋內(nèi)時光靜好,時光安然。
馮小剛笑話他一個人宅在家里,遠不如一場飯局有用。
陳道明淡然一笑:
不為無用之事,何以遣有涯之聲?不汲汲于名利,靜下心來做一些無用卻靜謐美好的事,何嘗不是一種修行?
是啊,放下名利,褪去華麗的光環(huán),一個人安靜地做自己喜歡的事,心才能靜下來,回歸真實的自我。
獨處不僅是一種靜美,更是一場修行。
美國作家梭羅說過一句話:一個人越是有許多事情能夠放下,他越是富有。
能在自己的獨處時間里,放下一切喧囂和繁華的人,必定是真正的富有。
清代金石家張廷濟有一幅對聯(lián):
朱晦翁半日靜坐,歐陽子方夜書。
意思是說,儒學大師朱熹喜歡花半天時間靜坐,歐陽修常常在萬籟俱寂的夜里讀書。
這讓我想到了一個說法:君子慎獨。君子,擁有更優(yōu)質的獨處能力。
風靡全世界的武學門派——詠春拳,就是葉問獨處時悟出來的。
葉問在家里練樁,四周空無一人,只有他與木樁相對,手與木樁的碰撞聲在寂靜的宅子里回響。
就是這樣獨處的空間,葉問悟出攻守兼?zhèn)洹側岵脑伌喝?,并馳譽天下。
只有獨處時,才能超越俗世,拋開一切瑣事,回歸靜寂的心境。
就像周國平所說,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我想,這樣的境界,唯有獨處時才能抵達。
但這種孤單是心靈的孤單,與性格上的孤僻是兩回事,孤單不是空虛,不是無聊,不是無所作為的自卑,不是厭世絕望的哀怨,不是失意滋生的憂傷,不是孤芳自賞的清高,它是心靈充實至極的一種狀態(tài)。
猶如一顆獨佇的樹,任憑風吹雨打,四季交替,隨意隨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富貴不張揚,得失不言語,心如止水,寵辱不驚。
獨處,是人類古老而樸素的思想,蘊含著生命的原始狀態(tài),是一種境界,一種智慧!
的確,我們注定無法避免孤獨,所以要鍛煉自己獨處的能力,讓獨處成為一種享受。
美國哲學家梭羅,曾經(jīng)遠離塵囂、只身一人在瓦爾登湖畔隱居兩年。
兩年時間,梭羅自耕自食、自始至終都獨自一人。
后來有人問他:“你一個人住在那一定很孤獨,很想見人吧,特別是在風雪天里?!?/span>
梭羅回答:
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不也只是宇宙中的一葉小舟嗎?我為什么會感到孤獨呢?我們的地球不是在銀河系中嗎?
我覺得經(jīng)常獨處使人身心健康。與人為伴,即使是與最優(yōu)秀的人相處也會使人厭倦。
我好獨處,至今我尚未找到一個伙伴能有獨處那樣令我感到親切。
當我們來到異國他鄉(xiāng),雖置身于滾滾人群中,卻常常比獨處家中更覺孤獨。
獨處,是一種選擇,它不是被迫的,而是自己主動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
享受獨處可以把把枯瘦的日子過得豐盈,活出生活的本色;享受獨處,可以坦然面對世事,塑造更完美的自己。
一個人最好的狀態(tài),無非是既能享受得了繁華,也能安頓一個人的時光。
學會和自己相處吧,做回自己,享受自己獨處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