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次越高的人,越喜歡獨處,提升自己的格局。
①獨處是一種能力。
美國哲學(xué)家梭羅,曾經(jīng)遠離塵囂、只身一人在瓦爾登湖畔隱居兩年。
兩年時間,梭羅自耕自食、自始至終都獨自一人。
后來有人問他:“你一個人住在那一定很孤獨,很想見人吧,特別是在風(fēng)雪天里?!?br>
梭羅回答:“我覺得經(jīng)常獨處使人身心健康。與人為伴,即使是與最優(yōu)秀的人相處也會使人厭倦?!?br>
人們常常誤解了“獨處”與“孤獨”的界限,因此將獨處與孤立無援、寂寞無助的狀態(tài)混為一談。
與自己相處是一種能力,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備。
擁有獨處的能力,是一個人情感成熟的最重要標(biāo)志之一。
一個人想要找到好的生活狀態(tài),并不依賴于他人的成全。
②獨處,是一個人最好的增值期。
著名作家村上春樹很喜歡獨處。
他每天有一兩個小時跟誰都不交談,獨自跑步也好,寫文章也罷,都不感到無聊。
和與人一起做事相比,他更喜歡一個人默不作聲地讀書或全神貫注地聽音樂。
只需一個人做的事情,他可以想出許多來。
他每天清晨五點起床、晚上十點之前就寢,過著簡素又規(guī)律的生活。
這種生活看似孤獨,他卻樂在其中,并高效率地寫完了無數(shù)名作。
《安頓一個人的時光》中有這樣一句話:一個人生活,可以是平淡、乏味、停滯不前,也可以是一場充實、美妙、精彩紛呈的冒險。
有時候,低質(zhì)量的社交,不如高質(zhì)量的獨處。
利用獨處的時間為自己增值,才能把生活的點滴過成詩。
真正拉開你與他人差距的,有時候恰恰就是獨處的時光。
③獨處,是敢在愛里孤獨。
婚后的劉若英寫了一本書,叫《我敢在你懷里孤獨》。她寫到自己的婚姻:
有時候拍戲時,我們經(jīng)常半個月不見面,沒必要天天黏在一起。
我們夫妻倆一起出門,去不同的電影院,看不同的電影。
兩人一起回家,進家門后一個往左,一個往右,因為兩人有獨立的臥室和書房。
她說,人的一生,不是在爭取自己的空間,就是在適應(yīng)別人的空間。
獨處是將自己無限放大,相處則是盡可能地縮小,去適應(yīng)別人空出來的位置。
而戀人間最好的狀態(tài)就是“窩在愛人懷里孤獨”。
我見過很多女生,習(xí)慣將自己的安全感都寄托在另一半身上,在愛里患得患失、失去自我。
但就像《千與千尋》中所說:“人生就像一班列車,路途上會有很多站,很難有人可以自始至終陪著走完?!?br>
敢于在愛里孤獨,是一種保持獨立的人格和心態(tài),不在愛中迷失的生活方式。
世界太過喧囂嘈雜,急于合群從眾的人往往容易迷失。
而一個人最好的狀態(tài),無非是既能享受得了繁華,也能安頓一個人的時光。
在這些時光里,愿我們終將與孤獨握手言和,重新?lián)碛袑刮粗挠職狻?br>
一個人的浮世清歡,一個人的細水長流,也很好。
共勉。
——小椰子專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