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別名太陽花,是菊科向日葵屬的植物。向日葵是一年生草本,高1~3米,莖直立,粗壯,圓形多棱角,被白色粗硬毛,性喜因花序隨太陽轉(zhuǎn)動而得名。原產(chǎn)北美洲,世界各地均有栽培。
向日葵約在明朝時引入中國,如今所知最早記載向日葵的文獻(xiàn)為明朝人王象晉所著《群芳譜》(1621年),該書中尚無“向日葵”一名,只在“花譜三*菊”中附“丈菊”,原文如下:“丈菊-名本番菊-名迎陽花,莖長丈余,稈堅粗如竹,葉類麻,多直生,雖有分枝,只生一花大如盤盂,單瓣色黃心皆作窠如蜂房狀,至秋漸紫黑而堅,取其子中之甚易生,花有毒能墮胎”?!跋蛉铡敝?,見于文震亨《長物志》(約1635年左右)。1820年謝方在《花木小志》中言向日葵處處有之,既可觀賞,又可食用。說明向日葵在中國廣為種植。
向日葵,花朵如太陽般,綻放在遼闊的原野上,金黃色的顏色,也是對太陽最深刻的詮釋,花桿筆直挺立,遠(yuǎn)看如勇士般堅定不移地矗立著,近看如滿臉微笑的孩子,充滿著希望和對未來的期待,給人溫暖,給人力量。
向日葵花語:愛慕、光輝、高傲之意,仰慕、凝視著你。
向日葵象征著力量,給人溫暖,給人鼓勵,給人無限的動力,去直面人生的一切艱難險阻。向日葵適合送給自己的朋友,晚輩,告訴對方要勇敢的直面生活的困難,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傳說之一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王國里有一位可愛漂亮的公主,公主唯一的樂趣就是欣賞一整天的太陽,從來不因?yàn)榕聲窈诙惚?,隨著公主慢慢長大,國王開始為公主挑選王子,起初公主不同意,但是在老國王的壓力下終于答應(yīng)去相親,可是因?yàn)橥踝觽兌既淌懿涣艘驗(yàn)楣鲗μ柕膶W⒑蛨?zhí)著而總是忽略了他們而離開。在老國王一次又一次的訓(xùn)斥下,公主任然沒有任何變化,老國王一氣之下將公主逐出了家門。
離開家后,公主日復(fù)一日的穿越了森林了,跨越了高山,追逐著太陽的行跡,經(jīng)歷了千辛萬苦才終于到了一座黑山,遇見了一位老太太。老太太向風(fēng)塵仆仆的公主了解了一切之后萬分感動,原來她就是太陽的母親。太陽的母親看到這么執(zhí)著的女孩,很是感動就答應(yīng)幫她,讓太陽娶她為妻。從此以后公主和太陽過上了幸福而又平靜的生活。
又過了很久,老太太看見公主經(jīng)常憂傷的獨(dú)自垂淚,于是問公主為何如此,公主說結(jié)婚這么久都沒有見過自己丈夫的真面目豈不悲傷。老太太非常理解和心疼,就答應(yīng)告訴公主一個可以看見太陽容貌的方法,但是公主必須答應(yīng)她一個條件。每天中午十二點(diǎn)看金水杯里太陽的倒影,但是看的時間不能超過一刻鐘,否則會被太陽發(fā)現(xiàn)。太陽倔強(qiáng)的脾氣連他母親也是無法馴服的。
公主非常的高興與興奮,令她驚訝的是,她的丈夫長得不僅向日葵很俊俏,而且很秀氣。她太過于專注和癡迷,忘記了約定的時間,直到被太陽發(fā)現(xiàn)。那時太陽非常生氣,就告訴她,以后再也不會看到他了,將她趕出了家門。于是太陽往東去了,太陽的妻子就一直追著太陽,無數(shù)次的翻山越嶺,直到很累很累了,走不動了,仍然還是不肯放棄。太陽看她如此執(zhí)著,就把她變成了向日葵,太陽到了哪,向日葵的臉就往哪。這就是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向日葵為什么早晨朝東傍晚朝西吧。
長歌行
兩漢-佚名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智锕?jié)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fù)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此詩從“園中葵”說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復(fù)回打比方,說明光陰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勸導(dǎo)人們,要珍惜青春年華,發(fā)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這首詩借物言理,首先以園中的葵菜作比喻?!扒嗲唷庇髌渖L茂盛。其實(shí)在整個春天的陽光雨露之下,萬物都在爭相努力地生長。因?yàn)樗鼈兌伎峙虑锾旌芸斓氐絹恚钪镲L(fēng)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節(jié)奏如此,人生也是這樣。一個人如果不趁著大好時光而努力奮斗,讓青春白白地浪費(fèi),等到年老時后悔也來不及了。這首詩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勵青年人要珍惜時光,出言警策,催人奮起。
嘆葵花
唐-戴叔倫
今日見花落,明日見花開。花開能向日,花落委蒼苔。
自不同凡卉,看時幾日回。
戴叔倫(約732——約789),唐代詩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人。年輕時師事蕭穎士。曾任新城令、東陽令、撫州刺史、容管經(jīng)略使。晚年上表自請為道士。其詩多表現(xiàn)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調(diào),但《女耕田行》、《屯田詞》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艱苦。論詩主張“詩家之景,如藍(lán)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詩體裁皆有所涉獵。今存詩二卷,多混入宋元明人作品,需要仔細(xì)辨?zhèn)巍?/span>
黃葵花
唐-李涉
此花莫遣俗人看,新染鵝黃色未乾。
好逐秋風(fēng)上天去,紫陽宮女要頭冠。
李涉(約806年前后在世),唐代詩人。字不詳,自號清溪子,洛陽(今河南洛陽)人。早歲客梁園,逢兵亂,避地南方,與弟李渤同隱廬山香爐峰下。后出山作幕僚。憲宗時,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貶為峽州(今湖北宜昌)司倉參軍,在峽中蹭蹬十年,遇赦放還,復(fù)歸洛陽,隱于少室。文宗大和(827-835)中,任國子博士,世稱“李博士”。著有《李涉詩》一卷。存詞六首。
秋葵
唐-唐彥謙
月瓣團(tuán)欒剪赭羅,長條排蕊綴鳴珂。傾陽一點(diǎn)丹心在,承得中天雨露多。
唐彥謙(?~893)字茂業(yè),號鹿門先生,并州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咸通末年上京考試,結(jié)果十余年不中,一說咸通二年(861)中進(jìn)士。乾符末年,兵亂,避地漢南。中和中期,王重榮鎮(zhèn)守河中,聘為從事,累遷節(jié)度副使,晉、絳二州刺史。光啟三年(887),王重榮因兵變遇害,他被責(zé)貶漢中掾曹。楊守亮鎮(zhèn)守興元(今陜西省漢中市)時,擔(dān)任判官。官至興元(今陜西省漢中市)節(jié)度副使、閬州(今四川省閬中市)、壁州(今四川省通江縣)刺史。晚年隱居鹿門山,專事著述。 昭宗景福二年(893)卒于漢中。
葵花
宋-梅堯臣
此心生不背朝陽,肯信眾草能翳之。真似節(jié)旌思屬國,向來零落誰能持?
梅堯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漢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qū))人。北宋著名現(xiàn)實(shí)主義詩人,給事中梅詢從子。初以恩蔭補(bǔ)桐城主簿,歷鎮(zhèn)安軍節(jié)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jìn)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jiān)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卒,年五十九。
梅堯臣少即能詩,與蘇舜欽齊名,時號“蘇梅”,又與歐陽修并稱“歐梅”。為詩主張寫實(shí),反對西昆體,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譽(yù)為宋詩的“開山祖師”。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60卷、《毛詩小傳》等。
客中初夏
宋-司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當(dāng)戶轉(zhuǎn)分明。更無柳絮因風(fēng)起,惟有葵花向日傾。
初夏四月,天氣清明和暖,下過一場雨天剛放晴,雨后的山色更加青翠怡人,正對門的南山變得更加明凈了。眼前沒有隨風(fēng)飄揚(yáng)的柳絮,只有葵花朝向著太陽開放。
黃葵花
宋-韓維
池上朝來玉露零,檀心先向日邊傾。側(cè)金巧樣新成盞,蒸栗溫姿始號瓊。
芍藥未應(yīng)推艷品,牡丹須合避姚名。
秋花碎瑣誰能數(shù),醉眼逢君亦自明。
韓維(1017年~1098年),字持國,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人。韓億子,與韓絳、韓縝等為兄弟。以父蔭為官,父死后閉門不仕。仁宗時由歐陽修薦知太常禮院,不久出通判涇州。
葵花二首
宋-劉克莊
生長古墻陰,園荒草木深。可曾沾雨露,不改向陽心。
植物雖微性有常,人心翻覆至難量。李陵衛(wèi)律陰山死,不似葵花識太陽。
劉克莊(1187年-1269年),初名灼,字潛夫,號后村,福建莆田縣人,初為靖安主薄,后長期游幕于江、浙、閩、廣等地。
詩屬江湖詩派,作品數(shù)量豐富,內(nèi)容開闊,多言談時政,反應(yīng)民生之作,早年學(xué)晚唐體,晚年詩風(fēng)趨向江西詩派。詞深受辛棄疾影響,多豪放之作,散文化、議論化傾向也較突出。
有《后村先生大全集》。程章燦《劉克莊年譜》對其行跡有較詳細(xì)考證,侯體健《劉克莊的文學(xué)世界》展現(xiàn)了其文學(xué)創(chuàng)作各個方面,探索精微。
寄題張商弼葵堂堂下元不種葵花但取面勢向陽
宋-楊萬里
行盡葵堂西復(fù)東,葵花元自不曾逢。客來問訊名堂意,雪里芭蕉笑殺儂。
楊萬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號誠齋。漢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鎮(zhèn)湴塘村)人。南宋著名文學(xué)家、愛國詩人、官員,與陸游、尤袤、范成大并稱“南宋四大家”、“中興四大詩人”,光宗曾為其親書“誠齋”二字,學(xué)者稱其為“誠齋先生”。官至寶謨閣直學(xué)士,封廬陵郡開國侯,卒贈光祿大夫,謚號文節(jié)。
楊萬里一生作詩兩萬多首,但只有四千二百首流傳下來,被譽(yù)為一代詩宗。楊萬里詩歌大多描寫自然景物,且以此見長,為七言絕句,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間疾苦、抒發(fā)愛國感情的作品,創(chuàng)造了語言淺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誠齋體”。著有《誠齋集》等。
黃葵花
宋-董嗣杲
天然嫩相爍秋明,淡染鵝裳結(jié)束輕。醉蕊強(qiáng)傳金盞側(cè),赤心長向火輪傾。
四娘蹊上能無種,一點(diǎn)眉間自有情。
不照花根元藉葉,羨他衛(wèi)足了孤生。
董嗣杲,字明德,號靜傳,杭州(今屬浙江)人。理宗景定中榷茶九江富池。度宗咸淳末知武康縣。宋亡,入山為道士,字無益。嗣杲工詩,吐爵新穎,有《廬山集》五卷,《英溪集》一卷,西湖百詠二卷,(均四庫總目)并傳于世。著作除《西湖百詠》二卷外,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廬山集》五卷、《英溪集》一卷。事見《西湖百詠》自序及本集有關(guān)詩篇,《絕妙好詞箋》卷六有傳。
葵花
明-高啟
艷發(fā)朱光里,叢依綠蔭邊。夕同山蕣落,午并海榴燃。
幽馥流珍簟,鮮輝照藻筵。
群芳已謝賞,孤植轉(zhuǎn)成憐。
高啟(1336-1373)漢族,江蘇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在文學(xué)史上,與劉基、宋濂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yù)為“吳中四杰”,當(dāng)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杰”,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字季迪,號槎軒,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啟曾為之作《上梁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
墨葵
明-蔣忠
密葉護(hù)繁英,花開夏已深。莫言顏色異,還是向陽心。
高啟(1336-1373)漢族,江蘇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在文學(xué)史上,與劉基、宋濂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yù)為“吳中四杰”,當(dāng)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杰”,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字季迪,號槎軒,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啟曾為之作《上梁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
過刈后向日葵地
現(xiàn)代-聶紺弩
曾見黃花插滿頭,孤高傲岸逞風(fēng)流。田橫五百人何在,曼倩三千牘似留。
赤日中天朝懇摯,秋風(fēng)落葉立清遒。
齊桓不喜葵瓜子,肯會諸侯到爾丘?
聶紺弩(1903-1986)新中國著名詩人、散文家、“20世紀(jì)最大的自由主義者”(周恩來戲語),湖北京山人。曾用筆名耳耶、二鴉、簫今度等。 聶紺弩的詩作新奇而不失韻味、幽默而滿含辛酸,被稱作“獨(dú)具一格的散宜生體”。1986年于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