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夏花之絢爛,逝若秋葉之靜美。
——[印] 泰戈爾
小的時候,曾有一段時間是非常怕死的,怕父母死了自己怎么辦,怕自己死了父母怎么辦,怕爺爺奶奶死了自己哭不出來怎么辦等等,就這么怕了很長一段時間,真的是很長一段時間。那天師承班的同學們課間聊天,才知道原來我并不是唯一的那一個,很多小女孩兒都會有那么一個時期,有的同學會怕的天天哭,直到過了那個階段才會好一些。然后就是各種學業(yè)和現(xiàn)實的問題充斥著生活,這么高大上的哲學問題就暫時被回避掉,畢竟對于少女來說,死亡還很遠不是。
可是在避無可避的時候,這個問題就再次進入我的視線,誰讓我選擇了一個必須面對生命逝去的職業(yè)呢。也是直到那時我才知道,那些害怕并沒有被克服,而是被時間慢慢埋藏,當再次翻出的時候,感覺卻依然清晰,區(qū)別是現(xiàn)在開始思考怕了以后該怎么辦。
死亡教育這種提法是最近才看到的。不過,也許缺乏死亡教育的惡果已經給全社會帶來了吞不下的苦澀,所以才會在8點檔全家歡的時刻觸碰這樣沉重的話題。說實話,在我的正規(guī)教育中,跟死亡教育沾邊的就一個問題吧“假如只有三天生命,你會干什么?”記得非常清楚,我的回答是“平靜的像現(xiàn)在這樣再活三天?!笨粗鴵碛行睦韺W文憑的老師不可思議的表情再次確認答案,我的心理卻認定的不想改變答案。不知為什么,當時就覺得就這樣過自己的生活有什么不好,難道必須環(huán)游世界、見過所有朋友才算那3天活得有意義?現(xiàn)在想想,有沒有意義,有多大意義也就只有自己是評判標準吧,因為生命是你的,你的生命想用來干什么只有自己才最有話語權。
不過這只是理想狀態(tài),現(xiàn)實是別說生命,你連自己的死亡都不掌控在自己手中。最近在讀《死亡如此多情》這本書,書中是很多臨床醫(yī)生講述的鮮活案例,在面對致命疾病的時候,患者和家屬怎樣面對自己和親人的死亡的。出于各種原因,在面對死亡的時候,真正做決定的往往是你的親屬,而非自己,于是就有很多無可奈何的事情發(fā)生。這本書讓我開始思考如果我的親人的善終權掌控在我的手里的時候,我應該怎樣選擇,我應該做什么決定才能夠讓他們走得更有尊嚴,痛苦更少一點。我到底怎么做才能夠不在親人將要離世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我其實還可以做得更多,還可以做得更好。就像《死亡如此多情》的序中所說的那樣,一個人如果對生的價值和意義有了正確的認識,對死也就了然了。
Matthew O'Reilly 是一個急救隊員,他經常會被問到的問題就是“Am I going to die?”(我是不是要死了?)而當他在不忍中給出確定的答案時,人們一般會有三種反應。一是后悔,后悔沒有給家人更多的時間,后悔自己太過自私,后悔自己沒有做得更好;二是期待,期待自己的親人能夠記住自己,期待自己的同事能夠記住自己,期待自己給別人留下的是美好的回憶;三是平靜,覺得自己這一生已經足夠有意義,而得到答案后獲得“inner peace”,不再糾結于生活,而是安靜祥和的面對死亡。也許,這個演講能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啟示。一是我們的親人在臨終前最關心的問題是什么,我們究竟做什么才能安慰逝去的靈魂;二是我們的生命盡頭最關心的是什么,我們在生命中能夠做什么才能夠在臨終的時候,不后悔,有期待,最終獲得內心的平靜。也許活著的意義就是為了在死亡來臨時坦然、從容和淡定,這樣想想,現(xiàn)代社會人們追求的很多東西面對生命都是那樣渺小、那樣無助。
成住壞空,事物發(fā)展客觀規(guī)律;生老病死,人生存的必然規(guī)律?;蛟S每個人都應該在自己還能清晰思考的時候想想,我要怎么走呢?也許到最后,你并不能按照你的想法離世,但也許會改變你對生的態(tài)度。
后記:還沒到而立之年的小姑娘,就天天思考生啊死啊的,怪不得師妹們老用“忠厚長者”來調侃我。不過我卻覺得,有些事情我們不是想得太多了,而是想得太少了。我們花大量時間在思考怎么掙多少錢的時候,卻并沒有想過那些錢不一定能夠帶給我們快樂;我們花大量時間與死亡抗爭的時候,卻從來沒有想過,我們一定是輸家,這本身就是一場必輸?shù)膽?zhàn)役。那么我們還有什么?現(xiàn)在想想,各種宗教哲學都會把生死觀作為自己教義和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源于這份對死亡的恐懼,而那些圣人哲人也是想告訴世人,死并不可怕,可怕的其實是怕死,如果生命的終點一定是死亡,無論怕不怕都得死,那么生死觀本身跟生的關系更大,生死觀就是以死觀生。安然面對死亡,說起來容易,卻是需要用一生來修行的。可能這種話題,也就是在萬物凋零的冬季談才合適吧。
生如夏花之絢爛,逝若秋葉之靜美。
——[印] 泰戈爾
小的時候,曾有一段時間是非常怕死的,怕父母死了自己怎么辦,怕自己死了父母怎么辦,怕爺爺奶奶死了自己哭不出來怎么辦等等,就這么怕了很長一段時間,真的是很長一段時間。那天師承班的同學們課間聊天,才知道原來我并不是唯一的那一個,很多小女孩兒都會有那么一個時期,有的同學會怕的天天哭,直到過了那個階段才會好一些。然后就是各種學業(yè)和現(xiàn)實的問題充斥著生活,這么高大上的哲學問題就暫時被回避掉,畢竟對于少女來說,死亡還很遠不是。
可是在避無可避的時候,這個問題就再次進入我的視線,誰讓我選擇了一個必須面對生命逝去的職業(yè)呢。也是直到那時我才知道,那些害怕并沒有被克服,而是被時間慢慢埋藏,當再次翻出的時候,感覺卻依然清晰,區(qū)別是現(xiàn)在開始思考怕了以后該怎么辦。
死亡教育這種提法是最近才看到的。不過,也許缺乏死亡教育的惡果已經給全社會帶來了吞不下的苦澀,所以才會在8點檔全家歡的時刻觸碰這樣沉重的話題。說實話,在我的正規(guī)教育中,跟死亡教育沾邊的就一個問題吧“假如只有三天生命,你會干什么?”記得非常清楚,我的回答是“平靜的像現(xiàn)在這樣再活三天?!笨粗鴵碛行睦韺W文憑的老師不可思議的表情再次確認答案,我的心理卻認定的不想改變答案。不知為什么,當時就覺得就這樣過自己的生活有什么不好,難道必須環(huán)游世界、見過所有朋友才算那3天活得有意義?現(xiàn)在想想,有沒有意義,有多大意義也就只有自己是評判標準吧,因為生命是你的,你的生命想用來干什么只有自己才最有話語權。
不過這只是理想狀態(tài),現(xiàn)實是別說生命,你連自己的死亡都不掌控在自己手中。最近在讀《死亡如此多情》這本書,書中是很多臨床醫(yī)生講述的鮮活案例,在面對致命疾病的時候,患者和家屬怎樣面對自己和親人的死亡的。出于各種原因,在面對死亡的時候,真正做決定的往往是你的親屬,而非自己,于是就有很多無可奈何的事情發(fā)生。這本書讓我開始思考如果我的親人的善終權掌控在我的手里的時候,我應該怎樣選擇,我應該做什么決定才能夠讓他們走得更有尊嚴,痛苦更少一點。我到底怎么做才能夠不在親人將要離世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我其實還可以做得更多,還可以做得更好。就像《死亡如此多情》的序中所說的那樣,一個人如果對生的價值和意義有了正確的認識,對死也就了然了。
Matthew O'Reilly 是一個急救隊員,他經常會被問到的問題就是“Am I going to die?”(我是不是要死了?)而當他在不忍中給出確定的答案時,人們一般會有三種反應。一是后悔,后悔沒有給家人更多的時間,后悔自己太過自私,后悔自己沒有做得更好;二是期待,期待自己的親人能夠記住自己,期待自己的同事能夠記住自己,期待自己給別人留下的是美好的回憶;三是平靜,覺得自己這一生已經足夠有意義,而得到答案后獲得“inner peace”,不再糾結于生活,而是安靜祥和的面對死亡。也許,這個演講能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啟示。一是我們的親人在臨終前最關心的問題是什么,我們究竟做什么才能安慰逝去的靈魂;二是我們的生命盡頭最關心的是什么,我們在生命中能夠做什么才能夠在臨終的時候,不后悔,有期待,最終獲得內心的平靜。也許活著的意義就是為了在死亡來臨時坦然、從容和淡定,這樣想想,現(xiàn)代社會人們追求的很多東西面對生命都是那樣渺小、那樣無助。
成住壞空,事物發(fā)展客觀規(guī)律;生老病死,人生存的必然規(guī)律?;蛟S每個人都應該在自己還能清晰思考的時候想想,我要怎么走呢?也許到最后,你并不能按照你的想法離世,但也許會改變你對生的態(tài)度。
后記:還沒到而立之年的小姑娘,就天天思考生啊死啊的,怪不得師妹們老用“忠厚長者”來調侃我。不過我卻覺得,有些事情我們不是想得太多了,而是想得太少了。我們花大量時間在思考怎么掙多少錢的時候,卻并沒有想過那些錢不一定能夠帶給我們快樂;我們花大量時間與死亡抗爭的時候,卻從來沒有想過,我們一定是輸家,這本身就是一場必輸?shù)膽?zhàn)役。那么我們還有什么?現(xiàn)在想想,各種宗教哲學都會把生死觀作為自己教義和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源于這份對死亡的恐懼,而那些圣人哲人也是想告訴世人,死并不可怕,可怕的其實是怕死,如果生命的終點一定是死亡,無論怕不怕都得死,那么生死觀本身跟生的關系更大,生死觀就是以死觀生。安然面對死亡,說起來容易,卻是需要用一生來修行的。可能這種話題,也就是在萬物凋零的冬季談才合適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