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喲
中國好詩詞,風雅頌古今!中國好詩詞打造最純粹的詩詞分享平臺!品讀、鑒賞經(jīng)典詩詞歌賦,分享、交流精美原創(chuàng)文學。不一樣的文學閱讀體驗,不一樣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播。歡迎各位關注,同時也歡迎各位投稿!
百丈山記
登百丈山三里許,左俯絕壑,右控垂崖,疊石為磴,十余級及得度,山之勝蓋自此始。循磴而東,即得小澗。石梁跨于其上,皆蒼藤古木,雖盛夏亭午無暑氣。水清澈自高淙下,其聲濺濺然。度石梁,循兩崖曲折而上,得山門,小屋三間,不能容十許人。然前瞰澗水,后臨石池,風水兩峽間,終日不絕。門內(nèi)跨池又為石梁。度而北,躡石梯數(shù)級入庵。庵才老屋數(shù)間,卑狹迫隘,無足觀,獨其西閣為勝。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閣下,南與東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為前所謂小澗者。閣據(jù)其上流,當水石峻激相搏處,最為可玩。乃壁其后,無所睹。獨夜臥其上,則枕席之下,終夕潺潺,久而益悲,為可愛耳。出山門而東,十許步得石臺。下臨峭岸,深昧險絕。于林薄間東南望,見瀑布自前巖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數(shù)十尺,其沫如散珠噴霧,日光燭之,璀璨奪目,不可正視。臺當山西南缺,前揖蘆山,一峰獨秀出,而數(shù)百里間,峰巒高下,亦皆歷歷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橫照,紫翠重疊,不可殫數(shù)。旦起下視,白云滿川,如海波起伏,而遠近諸山出其中者,皆飛浮來往,或涌或沒,頃刻萬變。臺東徑斷,鄉(xiāng)人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詞于其東,水旱禱焉。畏險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觀者,至是則亦窮矣。
余與劉充父、平父、呂叔敬、表弟徐周賓游之,既皆賦詩以記其勝,余又敘次其詳如此。而其最可觀者,石磴小澗、山門石臺、西閣瀑布也。因各別為小詩以識其處,呈同游諸君,又以告夫欲往面未能者。
作者簡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縣)人,僑寓福建建陽。高宗紹興年間進士,歷仕高、孝、光、寧四朝,累官轉(zhuǎn)運副使、秘閣修撰、寶文閣待制。卒謚文,贈太師,徽國公。熹主抗金,但強調(diào)準備,韓口胄等目為“偽學”,執(zhí)教五十年余年,于經(jīng)、史、文、樂及自然科學所著述。他集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之大成,主滅私欲,從“天理”。明清兩代,程朱理學奉為儒學正宗。著有《四書章句集注》、《詩集傳》、《楚辭集注》及后人編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朱子語類》等。
百丈巖以瀑布而著稱,所以作者的寫景記游以觀瀑、遠眺為重點。山澗清澈,水石相搏,其聲濺濺;飛瀑瀵涌,投空而下,散珠噴霧,璀璨奪目。同是寫水,前摹聲,后繪狀,各有特色。西閣夜臥,澗流潺潺,久而益悲;石臺晨眺,云海浮山,嘆為觀止,兩者各富情趣。
溫馨提示 中國好詩詞
非常感謝您關注@中國好詩詞!如果您有好的詩詞、散文、小說等原創(chuàng)作品,請直接回復微信或發(fā)送郵件到:274158273@qq.com進行投稿,您可以附上您的個人簡歷、照片及個人要求(是否署上真實姓名等特別要求),同時如果您有好的建議或想法,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再次感謝您的支持
中國好詩詞 歡迎訂閱
如果您覺得文章值得分享,請點擊右上角“...”發(fā)送給朋友或分享朋友圈
中國好詩詞,風雅頌古今!
請關注@中國好詩詞,微信號:qq274158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