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教研]“教師行為與教學有效性的研究”座談紀要 “教師行為與教學有效性的研究”座談紀要 【座談時間】:2004年12月 【地 點】:教研室五樓會議室 【主 持】:邳州市教研室副主任、小學語文教研員:王緒樓 邳州市教研室小學語文教研員:魏 星 張成斌(江蘇省運河師范學校附屬小學):我想談兩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關于引導學生進行有效性學習的問題。 我認為要重視九個字: 一是“經(jīng)驗”。學習要建立在學生已有經(jīng)驗的基礎上。經(jīng)驗是一個名詞,它表示過去在生活中的感受;經(jīng)驗又是動詞,它表示現(xiàn)在的情境。課堂教學的目的也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經(jīng)驗,為學生后期的發(fā)展服務,讓學生從經(jīng)驗走向經(jīng)驗,所以經(jīng)驗是進行有效學習的基礎,它是非常重要的。 二是“思考”。有效學習就是激勵學生勤于思考,提倡學生自主地思考。操作性學習是用記憶代替思考,記憶的負擔重,而思考的負擔不重。思考是學習的核心問題,沒有思考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學習。最近于永正老師就提出一種觀點:崇拜思考。在現(xiàn)在的課堂上出現(xiàn)了一種浮漂的現(xiàn)象:不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讀書活動,不給學生充裕的思考時間,忙著讓學生討論、交流, 引導學生和學生、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互動,還美名其曰聊語文,這是做給別人看的,是表面文章,是對課標的誤解,是錯誤的行為,因此也就是無效的。 三是“活動”。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是教學的基本形式。我們的教學設計重要的不應是老師怎么講解,而應是學生怎么進行語文活動。張慶老師在2004年徐州市教研室暨小語會課堂教學研討活動上再一次明確提出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問題,他認為課標并沒有排斥“訓練”,課標里仍有“訓練”的提法,只是不像過去那樣強調(diào)、提到要強化,因為“語文畢竟含有很多技術層面上的東西”,不能用簡單意義上的討論、交流來代替語文學習中應有的語文活動也即語言文字訓練。 四是“再創(chuàng)造”。學習的過程是經(jīng)歷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而不是純粹的模仿和純粹的記憶。 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性的語文學習: ⑴、認真研究文本 ⑵、多元解讀文本 ⑶、切實尊重獨特體驗 ①、讓學生掌握正確的東西,指出錯誤,肯定精神,尊重錯誤的科學意義; ②、體驗獨特,但要說清楚內(nèi)涵,講明理由,引領出精彩,形成生成。 ⑷、表達閱讀愉悅 ①、用詞概括,培養(yǎng)高度概括能力,積累詞匯; ②、用句子寫體會,說出最想說的話,大家一起寫,共同交流,分享;③、續(xù)編故事,帶著自己的理解和情感續(xù)寫一種自己的東西,表達情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④、寫日記,記下體會和收獲。 “經(jīng)驗”、“思考”、“活動”、“再創(chuàng)造”是有效學習的四個基本要素。 第二、想談談王老師的課。 1、我們都該謝謝王老師,上這樣的一節(jié)課不容易,需要膽量和自信,是一種大無畏的表現(xiàn),值得欽佩。另外,我們也領略了王老師的沉穩(wěn)、嚴謹?shù)慕虒W風格,是經(jīng)過千錘百煉的。 2、遵循語文教與學的基本規(guī)律,表現(xiàn)出語言文字訓練的一般過程。 3、幾個問題: ⑴、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不要追求形式化,不要擺架子,不要為體現(xiàn)一下,要落實,不然就不要這樣的環(huán)節(jié)。例如,課堂中,王老師要求學生提問,學生信以為真,提了四五個有價值的問題,但是,沒有得到王老師應有的重視,王老師仍然是按著事先設計好的思路繼續(xù)下去,是形式。形式主義是無效的。 ⑵、投影儀投出課文的文字,使得這幾句話脫離了語言環(huán)境,其學習過程顯得瑣碎,淺層次,表層化,不利于學生整體感悟,是無效的教學行為。 ⑶、討論本應是教學中有效的教學行為,但是,討論的價值應該成為是否選擇討論的依據(jù),沒有價值的討論是課堂中的無效行為,是不尊重學生生命價值的表現(xiàn),因為無價值的討論實質(zhì)上是老師某種教學思想的陪襯而已。王老師在教學中讓學生討論“螳螂、黃雀身后隱伏著的隱患”,這在書上有明顯的介紹,只需讀一讀而無需討論。 ⑷、要時刻引導學生對于文本進行深入的研究,一旦脫離文本,就會出現(xiàn)無效的教學行為。 朱旭光(江蘇省運河師范學校附屬小學):教學設計的有效性問題,(1)、了解學生。要著眼于學生的認知水平、能力找準教學的起點;(2)、分析教材,整合篩選。教材不是教學的全部,要結(jié)合實際情況進行整合篩選,決定有所謂,有所不為;(3)、預設與生成的問題;(4)、學生學習要有熱情,老師教學中更要有熱情,用熱情的語言感染學生,要用熱情的激勵性的語言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要把激勵和競爭引進課堂。例如:學生寫習字冊時間長了就不能堅持寫,我就用給學生加分的形式調(diào)動他們的積極性,果然有效,但不能保持,于是我就告訴學生,現(xiàn)在的分數(shù)算出平均分就是期末寫字的分數(shù),學生們寫字熱情空前高漲,效果很好。 魏星:了解學生,掌握學情,找到教學的起點,才能保證讓學生在最近發(fā)展區(qū)內(nèi)走得最遠…… 史長青(邳州市實驗小學):談幾點個人不成熟看法:(1)、“順”的課是好課嗎?這樣的課目標實現(xiàn)了,思路清楚,學生理解的好,我們該追求這種“順”嗎?這種“順”的課是平淡,沒有高潮,沒有超過預期,期待沒有受挫,課堂中本該有雜音,有爭吵,小手高舉。課猶登山,有三種境界:①、做索道上山;②、沿著小路上山;③、另辟蹊徑上山。第三種境界有個性,有危險,但是更有價值,因此,我們上課時應該把膽子放大一點。(2)、扣住好課的“生長點”。抓住激動之初、精彩之處,引爆課堂。(3)、語文味足嗎?“言”和“意”的理解。 將榮吉(邳州市實驗小學):談三點: (1)、這一節(jié)課,體現(xiàn)了課標的精神。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 ①、注意指導讀書,甚至注意到了標點的停頓; ②、重視學生的感悟,然學生邊讀邊想,然后談感受; ③、注重應到學生進行自主的學習,讓學生自己提出研究的問題,確定教學目標; ④、注重語言的積累。 (2)、教師教學行為的有效性問題。 ①、從三維目標來看,教師行為的有效性體現(xiàn)在過程和方法上,學生學習方式選擇的自主性,權(quán)利在學生的手里,老師關注的應該是學生的知識多了嗎?能力進步了嗎?情感和態(tài)度變了嗎?認識提高了嗎? ②讀完書不是句號,應該是逗號,要讓學生更多的讀書,讀更多的書。 (3)、有關問題: ①、教學目標是什么?一節(jié)課的主要任務是什么?是學語言重要,還是理解更重要?《螳螂捕蟬》的重點是講故事; ②方法和過程的問題: ◎、走進文本,理解文本,讀要有個性化,齊讀要少,讓學生自由讀,自己認為給怎么讀就怎么讀,讀書要體現(xiàn)一個過程。 ◎ 要有方法,要激勵,給學生讀書的動力引發(fā)學生讀書的興奮點。 ◎、學生讀好書也有個過程,有方法,要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體會,要加強指導。 ③、發(fā)展的問題,一節(jié)課,學生發(fā)展了嗎?是否發(fā)展了是個標準;知識、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都有所發(fā)展嗎? 魏星:蔣老師談了過程與結(jié)果的問題,有的可能是他自己的“偏方“,可能對他有效,說明蔣老師已經(jīng)找準了自己的方位和起點進入了新課程,他已經(jīng)找到了方法。 王緒樓:講幾個問題: 1、課堂教學不要一味地追求“順”,要追求不平淡。 2、要引導學生把讀書作為一種精神旅游,追求的是個性化,期待、高潮、挫折、激情、探究、發(fā)現(xiàn),諸如此類,都是旅途中的好風景。 3、點與線的問題:點就是亮點,就是光點,它組成了一堂課。這里有老師的膽識,有老師的智慧。 4、語文教學重點還是語感訓練的問題。師生都應該有很強的語感。理解是線,是表層次的,感悟是有效的;理解是站在文字的一旁,感悟是立于文字之中;理解是冰冷的,感悟是有情感的…… 5、過程和方法的問題。有的老師雖然比以往都注意了過程和方法,但是縮短了過程,急于追求結(jié)果,還是要引導學生經(jīng)歷一番艱苦的努力,經(jīng)歷一種過程。 周有利(邳州市八集中心校):聽了他們幾位的發(fā)言,我也想談談自己的體會: 1、關于有效性設計的問題。 ①、優(yōu)化我們的思維。理念需要優(yōu)化,要認識到我們重點要向?qū)W生呈現(xiàn)什么,點的選擇要準確:要有深度,要有力度,要有廣度。要抓住某一點求寬度,求深度,不能不精,不能沒有挫折,要用減法,不要用加法,深刻是減法的深刻,是簡單了的深刻…… ②、優(yōu)化我們的教學目標。找準學生生活經(jīng)驗的基礎,研究文本,教者成為文本作者的知音,找準切入點。王老師在寓言故事的教學時間花費得太長,文本學習的重點是體會少年的機智、勇敢和智慧,而少年也是“螳螂”,足見其勇敢,在抓住這些以后,引導學生感悟、體會。 ③、教學過程設計的優(yōu)化。 ⅰ、整合的問題,體現(xiàn)板塊結(jié)構(gòu),整塊推進,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整合:用一個詞來表示,就是“漲眼”,用投影儀、課件投視課文文字是否有效? ⅱ、討論的問題,是否有效,是否有價值,詩文們語文老師應該思考的問題。 ⅲ、教學滲透的問題,例如,假如你是吳王,你會怎么做?假若問十個學生會有九個學生會說出同一個答案,應該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有效的東西來朗讀、體會、感悟、認識少年的品格。 ④生成性或不確定性的問題??梢赃@樣說,沒有全面的預設就沒有生成,生成是預設的結(jié)果,課堂上老師也會隨著生成而生成,是一種更巧妙的生成,時間是在課堂上的那一瞬間,是一種即時的萌動,因此就有不確定性。 王琳(邳州市實驗小學副校長):談兩方面的問題: 1、現(xiàn)在的語文課堂確實活了,熱鬧了,但是有效性卻降低了。表現(xiàn)在: ⑴、課堂浮躁了一點。表演了,做了,但是收獲了多少? ⑵、課堂淺了一點。如:有的老師要求學生“把自己的感受用一兩個詞來說說,想怎么說就怎么說。”說完了,老師也不做深入地引導,使學生的理解始終停留在表面,停留在言語的表層。 ⑶、課堂假了一點。讓學生自由提問題,或者讓學生想讀哪段就讀哪段,提了問題老師也不歸納,不梳理,一直到學生提出了老師事先預設的問題來,老師才給予肯定,“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研究的問題!” 2、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我想結(jié)合王老師的課談談: ⑴、關于設問的問題。王老師的思路是: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讀課文一個一個地解決,相機理解詞語,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如:理解“自由自在”—→邏輯的推移:從語言到說理,體會、感悟、認識少年。 ⑵、環(huán)節(jié)中的設問本身應該是有效的,學生提出的問題涵蓋了四個方面,是本節(jié)課要解決的問題,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寫什么(事——復述課文);告訴我們什么(理解——明白一個道理);吳王為什么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比較——認識少年的機智);從中領悟什么(目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⑶、理解詞語“自由自在”是屬于無效環(huán)節(jié)。“自由自在”這個詞語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可能是哥有效環(huán)節(jié),高年級沒有必要。 ⑷、聯(lián)系推理,是有效的環(huán)節(jié)。人物和動物的關系,物理和人文的融合,運用知識和語言、思維來實現(xiàn)有效性。教學中,王老師引導學生通過聯(lián)系推理,來認識吳國、吳王、少年都可能成為“螳螂”,“諸侯國”是“黃雀”,如此巧妙的對比,聯(lián)系,遷移,實現(xiàn)了有效性。 魏星:談兩個問題: 1、關于課文內(nèi)容的出示問題。 2、優(yōu)化學生的品質(zhì),形成有效思維,拉長學生有效思維的長度。王老師在教學中,加強了事理與物理的聯(lián)系,組織學生深入思考,認識到吳王從中領悟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石榮飛:結(jié)合期中視導談談認識。在視導中,我聽了十二節(jié)課,有以下感受: 1、教師的教學行為的優(yōu)化問題。要和回答問題的學生有一定距離,要兼顧全體學生。 2、教學語言的優(yōu)化。語言要簡化,明了,不要重復學生的語言。 3、文道結(jié)合的問題。每一課都要進行思想教育嗎? 4、表演有優(yōu)點,也有價值,但不能為了表演而表演。課文剛剛讀兩遍,簡單地做了批注,就開始了表演,學生能表演嗎? 5、小組合作的問題。時間不夠,形勢也值得研究。要有中心發(fā)言人,要做記錄…… 魏星:貼標簽似的思想教育、非語文性的東西多了。實際上語文的指向性很明確,就是要簡簡單單學語文……如何正確理解教材是個重要問題,《黃河的主人》原文題目叫《羊皮筏子》,課題一改,人文價值就提升了,處理好人物教育與語文價值的問題…… 彭松林(邳州市張樓中心校教導處主任):我談幾個問題: 1、教師問題的情趣性。所謂是“教育無痕”,把學生引導到不知不覺之中,這樣的設計是最有效的。例如《螳螂捕蟬》這一課的復述問題,我是這樣設計的:吳王打消了念頭,他第二天上朝時會怎樣面對他的大臣呢?他會怎樣對大臣們說呢?這樣,就把復述的要求轉(zhuǎn)換了一下,學生的興趣自認就大增,這就變成了情趣性的復述了,有味,有效,杜絕了無效。 2、遵循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例如,我校的一位二年級語文老師在教學“聞、鳴……”下面有四句韻文,老師先讓學生自學,看學生能發(fā)現(xiàn)什么。二年級的學生,發(fā)現(xiàn)的只能是表層次的東西,老師忽略了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學生開始時并沒有逐幅圖觀察和說話,最后還得從頭來過。 3、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讓二年級的學生用幾個詞語聯(lián)系起來說一段話,學生沒有生活經(jīng)歷,這種做法想體現(xiàn)新課標精神,而實際上是卻是漠視了學生的實際情況,背離了學生的生活。 劉效威:談幾個具體問題: 1、詞語教學要貫穿始終。高年級就不要詞語教學了嗎? 2、教學時間的安排的問題。給學生多長時間?訓練了多長時間?一堂課的時間是有限的,是個常量,要統(tǒng)籌安排。 3、內(nèi)容安排上,要從重點入手,著眼全文,從整體入手,加深理解。對于《螳螂捕蟬》一課來說,應以理解故事為主,體會吳王的轉(zhuǎn)變過程。課堂上花樣多,與特級老師上示范課有關系。 4、重點板塊要深入,要咬文嚼字,要理解,高年級要提倡賞讀,因為導讀扶牽較多,研讀文究氣較濃,賞讀是值得的。 王老師有一點是忽略了的,抓住詞語來理解故事,這是旁觀的行為,應該再引導學生深入,讓學生體會體會“螳螂”、“蟬”的內(nèi)心,然后再說說他們?yōu)槭裁磿?#8220;自由自在”、“拱著身子”、“悠閑地叫著”?從而理解他們都只看到利益而忽視了禍患。 5、師生的對話、雙邊活動應是有效的。這決定于學生深入的程度,理解的深度,讓學生知道得多一點,了解得多一點,理解的深入一點。 宋超:我想談談自己的疑惑: 1、對于有效性的內(nèi)涵應該認識,應該有個定義。 2、有效性的教育能讓一個人稱為“人才”,但是卻同時又斷送了一個人。 李紹敏(炮車中心校副校長):談一個問題,那就是要擺正老師和學生的角色。老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評價者,學生學盎疃囊頰?、版y?、激励者。学生是学习活动掉[魅恕?BR> 崔洪亮:我想談談情感對教學的影響的問題。 “投入”、“認真”、“積極”等詞語在制定教學目標是用來描述情感的,情感是動力系統(tǒng),“入迷”、“如癡如醉”的程度是情之所至……情感是溝通的橋梁,老師和藹但不一定可親,因為沒有情感的共鳴,因此語文老師要像語文老師,要有語文味,學生的情趣來自各個細節(jié)以及風趣的語言、評價,學生有了情趣,就不需要老師始終在變化著手段和方法了。 語文教學是母語教學,就要管住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沒有兩張皮的必要,要文道融合。 魏星: 1、教學評價是保障。 2、有效的問題含有三個層面: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3、教師行為的有效是關鍵。 ⑴、在觀念上突破,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⑵、在課堂上求突破,實現(xiàn)五個轉(zhuǎn)變。 4、有效教學的追求和走向 5、鄭金州教授的課堂研究視點 ①、課堂教學的生活化。 ②、師生互動的有效化。 ③、學生學習的主動化。 ④、學科教學的整合化。 ⑤、教學過程的生成化。 ⑥、教學資源的優(yōu)化問題。教師本身就是教學資源。 ⑦教學內(nèi)容的結(jié)構(gòu)化問題,不能零打碎敲。 ⑧教學策略的綜合化問題。 ⑨教學對象的個別化問題。 6、訓練的回歸問題,突破言語訓練的設計,讓學生的思維、情感動起來,讓學生樂起來。 7、關于學生有效性學習的問題談得少,但更值得我們?nèi)リP注。 王緒樓:談幾點: 1、1、研究要細化。 2、關于“有效”的問題:我們追求的是效益,不是效果,講求效益就是有針對地解決問題,投入少一些,時間少一些,產(chǎn)出多一些,追求的是在短時間內(nèi)學生有大收獲,負擔輕,訓練要好,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打好學生終身發(fā)展的基礎。 2、2、重點說這樣幾句話: 以學定教,引而不牽 活動具體,指向明確 讀寫為主,設練得當 師生互動,多元整合 ⑴、關于教學目標:以學定教,引而不牽 以學生需要及學習情況而定,洞察學情,恰當引導,以學定教。因而不前,決定于教師的準確。 ⑵、教學過程:活動具體,指向明確,讀寫為主,設練得當。 要有過程,當然是思維、練習的過程,是具體的,有限的,有目的的,有要求的,指向明確的,那種師生間簡單的議論是耗時、低效的活動,學生沒有整段的時間來練習,發(fā)展,浪費了時間。 讓學生在情境中接受感染。例如《普羅米修斯盜火》一課就是要讓學生體會想象普羅米修斯把火種送到人間以后,人們欣喜如狂的景象,然后再讓學生把想象到的用語言表達出來。 一堂課哪怕就是只有那么一兩次有效的活動,這種教學也是成功的。 “以讀為主,沒有思維”,是誤解,說“模式的程式化”那是對模式的不了解。“讀寫為主”不排斥別的,包含多方因素,沒有多方因素也沒有法進行讀寫。 ⑶、尊重學生主體,發(fā)揮主導:師生互動,多元整合。 要多角度的,采用多種方法,在多層次上的,引導學生動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