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是否有效,是否是高品質(zhì)的教學,關鍵是要看學生的語文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是否得到發(fā)展。課堂上,教師必須按照《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編排體系,堅持“語文姓語,小語姓小”——“小在語文味”,確保學生有大量的時間去進行聽說讀寫,并力求將語言訓練的過程展示得妥帖自如。同時,教師還要堅持“大語文觀”——“大在生活味”,讓學生到生活這個廣闊的世界中去汲取營養(yǎng)。這樣,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發(fā)展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一、高品質(zhì)語文教學:“小”在語文味
小學語文課有其自身的特點,即教師要上出濃濃的語文味:讀味、寫味、品味、用味。
1.“讀味”要濃。
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讀熟,讀精,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首先,讀要分階段。 初讀:解決生字、新詞 。這一階段,教師應引導學生反復自讀課文,要求其一邊讀,一邊勾出不認識的字和詞,然后對照生字表,根據(jù)拼音讀出生字,確保每個學生都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通讀:整體感知全文內(nèi)容。
2.“寫味”要實。
語文是學習言語之語文,是口頭語和書面語結合之語文,光讀不寫或只寫不讀都不是語文的本真。堅持“不動筆墨不讀書”,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帶著批注讀書,學生就會體會到語言文字的妙處。在課堂中,讀寫結合是理解、遷移、運用的體現(xiàn)。讓學生把字寫好,把話寫好,把文章寫好,都是語文“寫味”的過程。教師如安排得當,就能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不游離于閱讀教學之外。
3.“品味”要真。
語文是情趣盎然之語文。學生對課文有了整體感悟之后,教師就要引導學生玩味重點詞語,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例如,在教學 “溫和”和“暴躁”這兩個詞時,我先要求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仔細品味它們不同的感情色彩,然后再讀一讀,說一說帶有“溫和”和“暴躁”詞語的句子,加深體會??傊?,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品詞析句,感受作者遣詞造句的準確、鮮明、簡練、形象,掌握語言的結構美、色彩美、音韻美、節(jié)奏美等,從而增強語感。
4.“用味”要清。
教師要幫助學生形成語言積累的意識。課文里的語言是經(jīng)過加工、提煉的,是規(guī)范的語言,教師要引導學生堅持背誦課文,提高其運用語言的能力。除此之外,聽寫、摘抄也是很好的積累方法。另外,教師還要適當?shù)匕才啪哂袆?chuàng)造性積累的訓練,如復述課文、改寫等。復述課文時,不必要求學生非要用自己的語言,如果學生能將范文的語言放在口頭上來練,實際上,學生已在初步內(nèi)化范文的語言了。改寫也是一種積累語言的好方法。
二、高品質(zhì)語文教學:“大”在生活味
語文教學要跟生活實踐相結合,要讓學生在生活中多思考。俗話說:“得法于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語文教學應以語文課堂教學為軸心,向生活的各個領域拓展,促使學生把語文知識轉(zhuǎn)化為語文能力。
1.在生活中擴大學習范圍。
“大語文觀”引領下的語文教學,學習資料應廣泛、多樣。教材只是學生學習的一小部分,并不能滿足學生學習語文的需要。因此,報紙、雜志、電視等都可以作為學生學習的資料,學生可以把這些資料歸納裝訂。在歸納裝訂時,學生既可以在語言文字方面得到潛移默化的提高,也可以開闊眼界,獲得各方面的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在學習這些資料時,學生會感到自己既是在學習語文,又是在參與生活,學習生活。這樣,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熱情就會高漲。
2.在生活中變換學習方式。
“大語文觀”的學習是一種整體性、滲透性的學習,其學習方式自然不拘一格,靈活多樣。教師既可以用精細講解法,也可以用學生主動自學解疑法,還可以用師生討論探究法。課堂中,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交流、合作也非常重要。因此,學生既可以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共同學習討論,也可以輪流擔
3.在生活中拓寬學習環(huán)境。
“大語文觀”的學習環(huán)境不僅僅指語文課堂,還包括學校的環(huán)境布置 ,以及家庭和社會所提供的語文學習環(huán)境。語文課也不應局限于課堂45分鐘,生活中隨時隨處都有語文課。首先,在學校里,教師要盡可能地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愉快的學習氛圍,利用環(huán)境布置讓學生猶如走進一座知識的樂園,在不知不覺中學習語文。其次,家庭和社會也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最后,不要忘記大自然也是學生學習和運用語文的大課堂,它可以讓學生汲取到新鮮而取之不盡的知識。
總之,處理好了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大語文觀”和“小語文味”,就實現(xiàn)了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就是高品質(zhì)的語文教學。
(摘自《語文報·教師版》(小學)第1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