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別稱通縣,位于北京東南部,京杭大運河北端,地處永定河、潮白河沖積洪積平原。西漢初始建路縣,先后改稱通路亭、潞縣、通州、通縣。通州歷來在華北地區(qū)地位顯赫,古時素來就有“一京(北京)、二衛(wèi)(天津)、三通州”的說法。下面的這組老照片拍攝于1936年的通州,因照片所拍攝的年代,通州還是通縣,所以我們在描述照片中的地點時沿用通縣的名稱。讓我們通過這組老照片,一起去看看昔日的老通縣的樣子。
圖為1936年的通縣,通州塔下運河岸邊的行人。通縣歷史上為交通要沖和漕運倉儲重地,被視為“水陸之要會,畿輔之襟喉”,堪稱“京師屏障”,“通州”之名即取自“漕運通濟(jì)”之意。
1936年的通縣老城墻及城墻下的民居。明洪武元年( 1368年),因運河漕運興起,通縣開始筑城,當(dāng)時的通縣城設(shè)四門:東門稱通運,西稱朝天,南稱迎薰,北稱凝翠。門各有樓,這是通縣舊城。明正統(tǒng)十四年( 1449年)修筑通縣新城,新城東連舊城,設(shè)二門,南門題額“望帆云表”,西門題額“五尺瞻天”。
1936年的通縣文廟。文廟位于京杭大運河北端西畔、通惠河河口南岸,始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通縣文廟自元代建立以來,至光緒結(jié)束科舉,從通州文廟“走出去”的儒士有兩名狀元、一百多名進(jìn)士。
1936年的通縣,潞河上很有年代感的一座石拱橋。潞河,也叫北運河,歷史上稱潞水,又有潞河、白河、沽河和外漕河之稱。清代以前,北運河是南北漕運重要河段,曾盛極一時。
1936年的通縣街景,一個挑著一擔(dān)木柴的行人。
1936年的通縣,一個在涼亭里休憩的年輕女子,遠(yuǎn)處是古老的通州塔。
1936年的通縣,古老的城墻下的大道上的行人,大道旁邊應(yīng)該是通縣老城的護(hù)城河。
1936年的通州塔,通州塔即燃燈塔,全稱燃燈佛舍利塔,位于通縣北部,大運河北端西畔。據(jù)縣志載, 此塔始建于北周,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肮潘柙啤痹鵀橥ㄖ莅司爸弧?/p>
1936年的通縣城郊,遠(yuǎn)處即是通縣縣城以及著名的通州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