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讀“類”音);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zhì)德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語譯】上等資質(zhì)的人聽說了道,努力地進行實踐;中等資質(zhì)的人聽說了道,將信將疑;下等資質(zhì)的人聽說了道,橫加嘲笑。不被嘲笑也就不是道了。所以古語有言:明顯的道好像暗昧,前進的道好像后退,平坦的道好像崎嶇;最高的德行好像處于卑下的溪谷,最光彩的事物好似蒙受屈辱,廣博的德行好像有些不足,剛健的德行好似怠惰,純真的德行好似庸俗;最最方正的事物反而沒有棱角,最最貴重的器物反而沒有固定的形狀,最最大的聲響反而聽不見,最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見。道幽隱而不炫耀自己??墒侵挥械栏挥趧?chuàng)造性,成就萬物并且讓萬物善始善終。
【解說】孔子有一句名言:“朝聞道,夕死可矣。”韓愈在《師說》中講:“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雖然儒家的道與道家的道的含義不盡相同,但都是一種超越性的存在,也就是終極事理,正是在這樣一個層面上,儒家和道家都強調(diào)聞道的重要性。
本章中,老子列舉了三種人聞道之后的態(tài)度:上士聞道之后,矢志不渝,積極實踐;中士聞道之后,半信半疑,時光空度;下士聞道之后,橫加嘲笑,不以為然??磥聿⒎撬械娜硕寄艹蔀榈玫乐?,得道需要有一定的資質(zhì)。下等資質(zhì)的人聞道之后為什么會加以嘲笑呢?原因很簡單,下等資質(zhì)的人也就是所謂的俗人,而道與世俗的法則是不一樣的,是超越功利的,所以下等資質(zhì)的人難以認可和接受。這一切都是正常的,老子說,不被嘲笑就不是道了。由此可以看出,老子既仰望星空,同時也是腳踏實地的。李宗盛曾經(jīng)唱過一曲《凡人歌》,里面有句歌詞是:“你我皆凡人,活在人世間。”我們不能強求人人都成為哲學(xué)家,都成為圣人,但絕對功利的生活態(tài)度也是不足取的,人應(yīng)該保有仰望星空的情趣。
【原文】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語譯】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夠駕馭天下最堅硬的東西。無形的道能夠進入沒有間隙的堅硬之物,我由此知道了清靜無為的好處。不通過語言來施行教化,清靜無為益處多多,很少有人真正懂得并且能夠做到。
【解說】我們都知道柔可以克剛,我們可能更知道“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后者作為現(xiàn)代生物學(xué)的口號,不知不覺地似乎也成了現(xiàn)代社會學(xué)的口號,而且總會與“弱肉強食”的觀念聯(lián)系在一起。于是我們往往教育我們的孩子,必須從小就樹立競爭意識,否則的話,就不能追上時代,自然要被淘汰了,仿佛我們身處其間的社會就是戰(zhàn)場,只有靠強力戰(zhàn)勝別人自己才能維系自己的生存。實際情況是這樣嗎?
點評《三國志通俗演義》時,毛宗崗說過:“十八路諸侯不能殺董卓,而一貂蟬足以殺之;劉、關(guān)、張三人不能勝呂布,而貂蟬一女子能勝之……女將軍真可畏哉!”剛強的十八路諸侯戰(zhàn)勝不了董卓,剛強的劉備、關(guān)羽、張飛三人戰(zhàn)勝不了呂布,這些,柔弱的貂蟬卻都做到了,這是柔弱戰(zhàn)勝剛強;很多罪孽深重的罪犯會拒絕接受改造,但面對母親的眼淚,則幡然悔悟,這同樣是柔弱戰(zhàn)勝剛強。
柔弱之所以會戰(zhàn)勝剛強,是因為柔弱往往具有包容性,物如此,人也是這樣。老子經(jīng)常用水來喻道,水至柔,但又無堅不摧,日本剛剛經(jīng)歷了海嘯,相信不會有誰在海嘯面前還會做弄潮兒。作為七尺男兒,《紅樓夢》中的賈寶玉總是挨女孩子的欺負,總是可憐兮兮的,其原因可能正如其自己所總結(jié)的: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遇到了水,泥土的命運也就可想而知了。具有包容性也就會具有力量。上一個世紀發(fā)生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最終的勝利者并非某一個國家或某一個陣營,而是一種無形但卻永恒的普泛性觀念:正義。所謂的“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說的就是永恒的正義可以具有無窮的力量。
從教育的角度來說,言教可以說是剛性的教育,而通過環(huán)境影響等隱性教育因素來實施教育則可以說是柔性的教育,影響力最大的顯然是后者,也就是老子所說的“不言之教”。我們不主張血統(tǒng)論,可以說老鼠未必生來就會打洞,但生活在鼠類社會之中,老鼠最終學(xué)會打洞是必然的。環(huán)境起到了無言之教的作用,環(huán)境造就了老鼠。“無為之益”,是說不要總試圖改變別人,因為別人很難因你而改變,聰明的做法是“改變不了別人,就改變自己。”水就是這樣,在物的面前首先根據(jù)物的形狀改變自己。有感于此,蘇軾在《仁宗皇帝御書頌》中寫道:“君子如水,因物賦形。”蘇軾是聰明人,“君子如水,因物賦形”也是極富智慧的人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