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血染百年的歷史疑云•五胡亂華之鮮卑篇(七)
鮮卑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已經在歷史中消逝,但它卻留下了自己的輝煌。在歷史上,鮮卑一共興起了十支強大的部族,是中國古代少數(shù)民族中,部族興起最多的一個。鮮卑的前身是東胡,也是最早與中原發(fā)生關系的民族之一。在地理位置上,東胡居于匈奴之東,與匈奴同在今天的蒙古高原一帶游牧,是與“匈奴并盛”(《晉書》)的一個大部族。鮮卑被匈奴打敗后東遷,部族也分成了兩部分,即烏桓和鮮卑。
烏桓靠南,曾一度成為中原之患,曹操時,在柳城(今河北承德境內)一役中大敗烏桓,“降斬20余萬”(《三國志》),讓烏桓元氣大傷,余眾被曹操遷至內陸慢慢與中原人同化,沒有內遷的向北逃竄并入鮮卑。匈奴敗走后,鮮卑趁機占其故地,北匈奴中沒有逃走的,也都融合于鮮卑。在路衛(wèi)兵看來,匈奴的敗落,為鮮卑的崛起提供了一個絕好的機會。地域的擴大和人口的增加,讓鮮卑開始走向強盛。到十六國時期,鮮卑首次出現(xiàn)在中原舞臺,開始在中原建立政權。那么,鮮卑在歷史上都興起過哪些部族呢?
慕容氏。鮮卑族最先崛起的便是慕容氏,慕容氏是也是鮮卑族中最先問鼎中原的一支,也是十六國時期,占據(jù)中原最久的一個部族。十六國亂了130多年,而慕容氏總計建國時間就達100年之久。慕容氏的發(fā)家之地在遼東,《三國志》中說“鮮卑自為冒頓所破,遠竄遼東塞外”,其中就有慕容氏。這里土質肥沃適于農墾,因此部族發(fā)展較快。后來部族出了一個杰出人物慕容廆,自稱鮮卑大單于,開始割據(jù)一方。到了他兒子慕容皝時,干脆自立為帝,定國號為大燕,史稱前燕。隨后慕容氏東破高句麗,又攻滅鮮卑宇文部、段部以及夫余國,雄起于東北。
冉閔誅滅石氏后,慕容皝之子慕容儁趁機進入中原,打敗冉閔,在中原站穩(wěn)了腳跟。前燕一度在北方與前秦帝國二分天下,但最終為前秦所滅。前秦淝水落敗后,慕容垂趁機起兵,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州),建立后燕政權。北地長史慕容泓也在關中起兵,稱北濟王,是為西燕。后來慕容垂攻滅西燕,再度成為中原強國,與羌人建立的后秦并霸北方。北魏興起后,與后燕連年征戰(zhàn),參合陂(在今山西陽高境內)一役,后燕慘敗,中原大部分領土淪喪于北魏,后燕也被腰斬為北燕和南燕兩部分。北燕是鮮卑化的漢人馮跋所建,延續(xù)的也是慕容氏的班底,最終亡于北魏,南燕被東晉劉裕所滅,慕容氏從此一蹶不振,退出了中原舞臺。
吐谷渾。吐谷渾是慕容氏的一支。吐谷渾是個人名,他是前燕開國皇帝慕容皝的父親慕容廆的庶兄。當時的慕容氏,還是個并不發(fā)達的游牧部落,他們的父親慕容涉歸死后,吐谷渾與慕容廆各領一部,結果二部“馬斗相傷”,就此產生了矛盾。其實這本也不是什么很大的事,但兄弟二人嫌隙已久,這事便成了導火索。慕容廆對吐谷渾說,“何不相遠,而馬斗相傷”,你為何不離我遠點,免得咱們的馬再打架。“斗在馬而怒及人”,吐谷渾焉能不知這是慕容廆容他不下?傷心之余,帶領部眾“西附陰山,假道上隴”,一直西遷到今天的甘肅青海一帶,最后在枹罕(今甘肅臨夏境內)落了腳。部眾從此“遂水草,廬帳為屋,以肉酪為糧”(《晉書》),“建國于群羌之故地”(《舊唐書》),開始在遠離戰(zhàn)火硝煙的西部邊陲,過上了悠哉快哉的游牧生活。
吐谷渾作為部族的姓氏,同時也作為部落的名稱,是吐谷渾的孫子葉延定下來的。葉延因《禮記》中有“公孫之子得以王父字為氏”(《晉書》),自此部族便以吐谷渾為姓氏。吐谷渾因為所居偏西,在群雄逐鹿的十六國時期,并未扮演過主要角色,發(fā)生的幾起征戰(zhàn),也僅限于和涼州一地的政權之間展開。最初吐谷渾并不強大,經常吃敗仗。比如,西秦的乞伏乾歸投降后秦后,吐谷渾第七任首領烏紇堤,便“屢抄其境”,后來乾歸“率騎討之”,將其打敗,吐谷渾“亡失萬余口”(《晉書》),遭到重創(chuàng)。第八任樹洛干即位后,“率所部數(shù)千家奔歸莫何川(今青海省烏蘭縣境內)”,自稱大都督、大單于、吐谷渾王,并“輕徭薄賦,信賞必罰”,一時間,“沙、漒諸戎皆附之” (《通鑒》),國力大增,吐谷渾走向強盛,但仍不能和西秦抗衡,后來還一度歸降過西秦。南涼的禿發(fā)傉檀也曾西征吐谷渾的乙弗部,“獲牛馬羊四十余萬”(《晉書》)。
吐谷渾軍事上最長臉的一次,是在第十任國主慕璝時,他與北涼聯(lián)合,屢次出擊西秦,迫使西秦國主乞伏暮末“率部落東奔隴右”(《晉書》),吐谷渾趁機占據(jù)西秦故地。大夏國末帝赫連定被北魏打敗后,向涼州逃竄,也被慕璝攔擊,并生擒赫連定獻給拓跋燾。由于地處偏僻,紛爭較少,吐谷渾政權存世的時間很長,直到公元663年唐朝高宗時,吐谷渾才被吐蕃所滅。
乞伏氏。乞伏氏是西部鮮卑中最強大的一支,在十六國時期建立了西秦政權。乞伏氏最初也居住在蒙古高原一帶,后來其先祖“南出大陰山”(《晉書》),也就是今天的內蒙古陰山,輾轉遷徙到今天的寧夏甘肅一帶,“并兼諸部,部眾漸盛”(《魏書》)。苻堅平定涼州,乞伏氏也歸順了前秦,部族首領乞伏司繁被苻堅封為南單于、鎮(zhèn)西將軍,鎮(zhèn)守勇士川(今甘肅榆中)。苻堅攻晉時,其子乞伏國仁任前將軍、領騎先鋒。淝水落敗后,國仁的叔父乞伏步頹在隴右反叛,苻堅便派國仁去征討,結果是一去不回,國仁在那里招集舊部,自稱大都督、大將軍、大單于,“署置官屬”(《魏書》),徹底脫離前秦獨立。
西秦在第三任國主乞伏熾磐時,國力達到鼎盛。乞伏熾磐趁南涼禿發(fā)傉檀西征之時,一舉滅掉南涼,為西秦在歷史上寫下了最輝煌的一頁。乞伏熾磐的兒子乞伏暮末繼任后,與北涼連年征戰(zhàn),國勢漸衰,為了擺脫窘境,不得不向北魏乞降,在途中遭到大夏國赫連定的截擊,只好投降大夏,西秦就此滅亡。
禿發(fā)氏。和乞伏氏一樣,禿發(fā)氏也是“自塞北遷于河西”(《魏書》)的,具體說,就是今天的黃河以西甘肅和青海的交匯處。禿發(fā)是姓氏,起源有兩種說法,一是其先祖“因寢產于被中,乃名禿發(fā)”(《魏書》),鮮卑語中“謂被為禿發(fā)”(《晉書》),睡覺時在被窩里生產了,便給孩子取名“禿發(fā)”,其后世便以“禿發(fā)”為本族姓氏;另一種說法,是“其先與后魏同出”(《晉書》),也就是拓跋氏的一個分支。“禿發(fā)”與“拓拔”本就諧音相近,說二者同宗也有一定道理。
禿發(fā)部在禿發(fā)烏孤做首領時,適逢呂光平定涼州,禿發(fā)部不得不臣服于后涼。后來部族在禿發(fā)烏孤的治理下,實力大增,翅膀硬了,便脫離后涼建立南涼政權。南涼最風光的時候,是第三任帝王禿發(fā)傉檀在位期間。由于后秦介入涼州戰(zhàn)事,西秦、后涼相繼被迫投降,禿發(fā)傉檀很機智,趕忙“去其年號,罷尚書丞郎官”(《晉書》),向后秦稱臣。姚興一高興,便將涼州交給傉檀打理。這樣南涼便兵不血刃的盡占后涼之地,達到有史以來的最大版圖。但禿發(fā)傉檀并不就此滿足,和北涼連年征戰(zhàn),失利后又西征乙弗部,結果讓西秦抄了后路,占了都城樂都(位于今青海省東部),南涼就此滅亡。
拓拔氏。鮮卑分布最北的一個部族?!侗笔贰贩Q其“出自黃帝軒轅氏”,又說“黃帝以土德王。北俗謂土為拓,謂后為跋,故以為氏”,這便是拓拔姓氏的官方由來。拓拔氏與內陸的紛爭始于匈奴鐵弗氏。晉懷帝時,并州刺史劉琨與鐵弗氏征戰(zhàn),便向拓拔氏借兵相助。拓拔氏因為助戰(zhàn)有功,酋長拓跋猗盧被晉室封為“代公”,公元314年又進封為代王,“置官屬,食代、常山二郡”(《晉書》),這便是代國。公元376年,拓拔什翼鍵為代王時,鐵弗氏借助前秦兵力,打敗拓跋部,滅了代國。什翼鍵的孫子拓拔珪隨母親一起,逃到了匈奴的賀蘭部(拓跋珪的母親本是匈奴賀蘭部的公主)。公元386年,拓跋珪趁前秦衰敗北方重陷混亂之際,召集舊部自立,稱代王,隨即稱帝,改國號為“魏”,是為北魏。
拓跋氏再興后,先滅掉鐵弗劉衛(wèi)辰部,又在參合陂(今山西陽高境內)大敗后燕,盡占中原之地。太武帝拓跋燾即位后,又西攻大夏、馬踏柔然,最后掃平茍延殘喘的北燕和北涼,一舉統(tǒng)一了北方,之后北魏開始與劉宋南北對峙。拓跋燾曾鐵騎南下,一直打到長江北岸的瓜步山(今江蘇六合縣境內),隔江威脅建康(今南京市),北魏武功達到鼎盛。
柔然。即蠕蠕,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以其無知,狀類于蟲,故改其號為蠕蠕”。柔然是“東胡之苗裔”,其“先世源由,出于大魏”(《魏書》),也是鮮卑的一個分支。在十六國后期,與北魏同時興起,位置在北魏的北部,也就是現(xiàn)在蒙古高原一帶。北燕曾與柔然聯(lián)姻,國主馮跋將女兒樂浪公主嫁給柔然可汗勇斛律,這樣柔然與北魏、北燕在北方一度成三角之勢。柔然在軍事上的對象主要是北魏,曾多次出擊騷擾北魏邊境,也多次被北魏打敗。后來柔然“遠遁漠北”,攻打高車,并“深入其地,遂并諸部”,實力大增后,回過頭來仍與北魏為敵,讓北魏很是頭疼。到了太武帝拓跋燾時,柔然的威脅才徹底消除。拓跋燾親討柔然,柔然“怖威北竄,不敢復南”(《魏書》)。
十六國時期,鮮卑部族中與慕容氏同時興起的,還有段部和宇文部。段部居于遼西,一度稱臣于晉室。晉末八王之亂,其首領段務目塵曾派兵支援東海王司馬越,立有大功,被封為遼西公。后段部與慕容氏相爭,被前燕所滅。宇文氏與慕容氏同樣興起于遼東,最后也被慕容氏打敗。北魏末年,宇文部再次興起,北魏大將宇文泰擁立孝文帝的孫子元寶炬,建立西魏政權,其子宇文覺廢掉西魏末帝拓跋廓,建立北周政權。北周共建國25年,有過5位皇帝,公元577年,第三任帝王周武帝宇文邕在位時,一舉滅掉高氏的北齊政權,一統(tǒng)北方。但僅過了四年,隋國公楊堅便篡周自立,建立了隋朝,結束了宇文氏的帝王生涯。
十六國之后興起的,還有還有奚族和契丹。奚族又稱庫莫奚,“東部宇文之別也”,屬于宇文部的一個分支。被慕容氏打敗后,“竄匿松漠之間(今內蒙、遼寧、河北交界地)”,奚族當時文明程度較低,“民不潔凈,而善射獵,好為寇鈔”。北魏時,太武帝拓跋燾曾帶兵親自征討,“獲其四部落,馬牛羊豕十余萬”(《魏書》)。南北朝之后,奚族曾依附于隋唐,最后被遼國打敗,部眾歸于契丹。
契丹是鮮卑族中最后興起的一個部落,其“在庫莫奚東”,與庫莫奚“異種同類”,最初也是個不起眼的小部落。慕容氏驅趕庫莫奚,契丹也未幸免,與庫莫奚“俱竄于松漠之間”(《魏書》)。后來又受到北魏和北齊的打擊,繼續(xù)向北逃竄,最后依附于高句麗。隋唐時,契丹部族有所發(fā)展,到唐末時迅速崛起,并于公元907年建立契丹國,后改稱遼,曾稱霸北方一時。(文/路衛(wèi)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