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公元928年秋,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病逝,享年55歲,他長眠在巴林左旗祖山中的一個山谷里。從漢文化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片絕佳的
風(fēng)水寶地!從黑龍門走進來以后,就是完全是一個封閉的一個環(huán)境。是一個橢圓形的封閉環(huán)境,像人類子宮這樣的,那選擇這樣一個地點、這種風(fēng)水學(xué)說它其實是道家的。
契丹民族缺少文字 歷史文化未獲有效傳承
公元1120年,大遼王朝的心臟腹地“遼上京城”一片混亂。曾經(jīng)被他們統(tǒng)轄壓制的女真人帶著強烈的仇恨,欲將契丹人趕盡殺絕。開國太祖阿保機的陵園,成為女真人泄恨的重要目標。這個曾經(jīng)被遼朝人世代尊崇的皇家祖陵,在女真人肆意點燃的火海中,瞬間化為廢墟。從此大遼王朝維系兩百多年的威儀也隨著這場大火喪失殆盡。五年后,大遼王朝宣告滅亡。
近千年后的今天,契丹人徹底從中華多民族大家庭中消失,試圖尋找他們后裔的努力,也總是被那場滅絕性的殺戮所阻隔!契丹人,這個帶著草原神秘色彩的民族到底從何而來?他的后裔又去向何方了呢?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地區(qū)的城市高速公路下,有一條寬闊的河流,它就是跨越蒙古高原、遼河平原的西拉木倫河。今天,人們還親切地將它稱為中國東北地區(qū)的母親河,有學(xué)者考證它就是大遼王朝的發(fā)源地。
紀實:當時有一個神話傳說,說一個男子乘著一匹白馬沿土河而下,一個仙女乘著一個青牛駕的車順著這個潢水而下,到了兩水合流處,附近有一座山木葉山,在那下面相遇,相遇為夫婦之后,就生了八個兒子,這八個兒子成長以后,成了契丹八部。
一個消失在歷史中的民族,必定對應(yīng)一個與祖先失去鏈接的現(xiàn)代族群。與西拉沐倫河相對,更觸動我“想找到些什么”的念頭。我想有關(guān)契丹人的來歷,之所以靠神話傳說來代替歷史,其實這與契丹人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沒有文字相關(guān)。而大遼王朝建立之后,契丹人才開始緊急造字。這就是被我們今天視為天書的契丹大字,據(jù)說當時人們僅僅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就把字造了出來。當然了,這期間還有些小插曲,大字不實用,后來又造小字。大字、小字都有了,但是沒多久國家也滅亡了。文字失傳,后世朝代又不屑多加筆墨為異族做傳,從此,契丹以及他們所興建的大遼王朝,就成了史書上輕飄飄帶過的一筆,可謂青史疏淡。但事實上,近千年后的今天,大遼故地卻依然遺存下很多實實在在的契丹烙印。這些線索雖然支離破碎,卻仍能拼湊出那個消逝民族的模糊身影。
任愛君,多年潛心于契丹、遼文化研究,對他而言,書齋里的求索之外,能發(fā)現(xiàn)一些契丹人遺留下來的蛛絲馬跡更令他欣喜若狂。
紀實:這個巖畫一澆,等到水稍微一干的時候,它就,就非常清晰了,這是一幅典型的遼代的剿敵力士。這個頭部,眼睛,這個鼻子、口,這是這樣插著腰的胳膊,這是胳膊。
荒野中殘留在巖畫上的契丹武士:吹胡子瞪眼,面露兇殘之氣。這個形象讓人很容易聯(lián)想起武俠小說中描寫的契丹人:他們?nèi)忝嬔?,野蠻殘暴,來無影去無蹤!真實的契丹人果真如此么?這些遼代貴族墓葬中發(fā)現(xiàn)的大量壁畫,描摹了契丹人的日常生活,它們也豐富了我們對契丹人的了解。
契丹人起源于內(nèi)蒙赤峰地區(qū) 和鮮卑民族同源
紀實:這幅壁畫體現(xiàn)的,當時姜夔有一首詩嘛,描寫契丹人狩獵場面,這兩個契丹奴仆他手里架的就是著名的海東青,用海東青來搏擊天鵝,像這個是,應(yīng)該是它屬于出行圖中的一個場面,看整個場面顯得氣氛等等各方面,都是很匆促的這樣一種形式。像手里提著帶長鏈的罐,后面那個搬著一把椅子,像這個髡發(fā)就比較典型,它這個顯示了契丹人髡發(fā)形式中的主要的一種方式。
史料記載,契丹人出現(xiàn)在公元四世紀,傳說他們與當時統(tǒng)一了中原政權(quán)、建立北魏王朝的鮮卑人同源。
任:它和鮮卑民族有著直接的這個文化上的淵源、和這個血緣上的這個關(guān)系,契丹人他就是東部鮮卑宇文部的后代。宇文被慕容部吞并以后其中一部分人,被慕容部給融入到慕容部系統(tǒng)之內(nèi),以后就是進入,隨著進入中原歷史,在北魏晚期,形成北周政權(quán),它的這個宇文部滅亡以后,一部分殘余力量向北退縮,退縮到古代的松漠區(qū)域。所謂松漠五代時期和北宋時期有一句話形容,這個形容應(yīng)該很形象的代表了松漠這個名字的來源,當時是一個稀疏的森林景觀的草原地帶,登高遠望平林漠漠,被看到全是一片森林,其實這是稀疏的草原森林景觀。
主持人:而且當時候的植被生態(tài)比現(xiàn)在好得多。
任:植被狀況比現(xiàn)在好得多。
經(jīng)過考證,松漠就是今天的赤峰地區(qū)。西拉木倫河的傳說和確鑿的史料最終指向了同一個方向:曾經(jīng)在草原上稱霸一方的契丹人,他們帶著并不空白的歷史,落腳到了赤峰地區(qū)忍辱偷生。
塔拉:那么它最早呢從草原上興起呢,就一直是從事的畜牧業(yè)經(jīng)濟形態(tài),它的經(jīng)濟形態(tài)是畜牧業(yè)經(jīng)濟形態(tài),那么它所從事的生產(chǎn)生活的方式呢,就是像我們現(xiàn)在提到的蒙古人,逐水草而居這樣一種生產(chǎn)方式。
如今,在內(nèi)蒙古東部地區(qū),大量遼代墓葬不斷攜帶著契丹人的信息出土。
紀實:這是契丹族所特有的一種器物,這是晚期的契丹雞冠壺,那么早期的咱們看一下,它更顯出它的特色,咱們這里有早期的雞冠壺。這里頭呢有這么兩件早期的雞冠壺,它這個雞冠呢壺因為契丹是馬背民族,他在騎馬上的時候呢,他為了帶、方便帶一些液體,比如說水啊,酒啊,然后呢他用一種皮囊裝這個東西,那么隨著它定居以后,建立國家,然后呢,它就開始燒紙瓷器,來仿制這種皮囊,那么咱們看這件雞冠壺,綠釉,它上面還帶有針腳,它就仿制這個縫的皮囊這種縫制的針線,那么這里還有一件樺樹皮制作的。
這就是遼代的著名的氈車,也叫西車。主要是根據(jù)這幅壁畫的真人大小和這個比例,復(fù)原的這個氈車,這車駕車的一般是駝,用駱駝。所以非常高大,像車轅部位,它上面都有棚,車棚,車廂部位也有棚,后面呢那個尾箱部位非常特殊,然后往后看,那這個車輪非常巨大,這是易于沙地移動的,而且契丹人對他的車子的使用啊,據(jù)北宋出使遼朝的使臣記載,它有一種特殊的方法,一般渡河是用船,他說契丹人有一種獨特的方法他用車渡河。大約說用車渡河,可能就是這種車,水再一深的話,可能像駝啊、馬一類的都能夠游過去,但這個車它也能夠在河上就漂移著在畜類的牽引下就能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