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常見意象4類21例(2)
(二)動物類
1l.大雁(雁、飛鴻)——雁姿雄壯,春秋遷徙,鴻雁傳書——雄渾悲壯,思鄉(xiāng)之情,書信來往——壯士、游子、懷人。
(1)鴻雁南遷陣容鑿常壯觀,在朔風(fēng)凜冽、塵沙蔽日的秋冬之際,當(dāng)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過長空時,亦能喚起古人雄渾悲壯的審美感受,這種感受對于邊塞詩人來說,尤為強(qiáng)
烈。
例詩:①雁來慘淡沙場外,月出蒼茫云海間。——宋·陸游。借秋空雁陣渲染沙場征戰(zhàn)的雄渾悲壯之貌。
②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唐·盧綸《塞下曲》
③天山漠漠長飛雪,來雁遙傳沙塞寒。——唐·賀朝《從軍行》
(2)雁是候鳥,春秋遷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奮力飛回故巢。這種景象每每牽動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因此詩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濃濃的鄉(xiāng)愁和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如2003年
北京春季卷所選詩歌兩首:
①韋應(yīng)物的《聞雁》:“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font>南秋夜雨,高齋聞雁來。”
②趙嘏的《寒塘》:“曉發(fā)梳臨水,寒塘坐見秋。鄉(xiāng)心正無限,一雁過南樓。”
③李白《千里思》:“胡雁度日邊,風(fēng)雪迷河洲。”
(3)鴻雁傳書。我國古代有“鴻雁傳書”的故事,故鴻雁在古代詩文中常代指書信。
①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北宋·王安石《明妃曲》
②鴻雁在云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北宋·晏殊《清平樂》
③沙上未聞鴻雁信,竹間時有鷓鴣啼。——五代·李璟《浣溪沙》
12.蟬——棲高飲露——志行高潔——高潔之士
古人誤以為蟬是靠餐風(fēng)飲露為生的,故把蟬視為高潔的象征,并詠之頌之,或借此來寄托理想抱負(fù),或以之暗喻自己坎坷不幸的身世。
①得飲玄天露,何辭高柳寒——南朝·陳·劉刪《詠蟬詩》
②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yuǎn),非是藉秋風(fēng)——唐·虞世南《蟬》。鳴蟬成了具有高標(biāo)逸韻人格的征,成了詩人自己是因為立身高潔而不是因為憑借外在的力量才被重用的表白。
③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jìn),風(fēng)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唐·駱賓王《詠蟬》。這首詩借蟬抒懷,以“露重”“風(fēng)多”喻處境的險惡,以“飛難進(jìn)”喻政治上的不得意,以“響易沉”喻言論被壓制,以“無人信高潔”喻自己的品性高潔卻不為時人所理解。
④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fèi)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晚唐·李商隱《蟬》。詩人在聽到蟬的鳴唱時,自然而然地由蟬的立身高潔聯(lián)想到自己的清白,由蟬之無同情之人聯(lián)想自己同樣也是無同道相知。于是,不由自主地發(fā)出“高難飽”“恨費(fèi)聲”的慨嘆。
13.猿——叫聲凄切——悲涼凄清——憂愁憂思
猿的叫聲凄切,令人泣下,曾有古民謠:“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故古詩中常用猿鳴來烘托悲涼凄清的氣氛。
①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唐·杜甫《登高》
②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dú)傾。——唐·白居易《琵琶行》
③十六君遠(yuǎn)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觸,猿鳴天上哀。——唐·李白《長干行》
14.杜鵑(杜宇、布谷、子規(guī))——叫聲凄切——悲涼凄清——憂愁憂思、羈旅思?xì)w
(1) 傳說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名叫杜宇,他后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后魂化為鳥,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聲哀怨凄悲,動人心腑,因名為杜鵑。而杜鵑花則傳為杜鵑血染成。后世即以杜鵑啼血來喻悲苦之情,或多用作離愁的寄托。中國幾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經(jīng)把杜鵑鳥定位為一種悲鳥,一種悲愁的象征物。
①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唐·白居易《琵琶行》(其情景凄苦萬狀。)
②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唐·李商隱《錦瑟》(抒寫詩人內(nèi)心極度的哀怨。)
③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宋·秦少游《踏莎行》(意境頗為清冷。)
(2)由于其叫聲古人認(rèn)為有“不如歸去”的意象,又與思鄉(xiāng)念家的情感相連。
①十里樓臺依翠微,百花深處杜鵑啼。殷勤自與行人語,不似流鶯取次飛。驚夢覺,弄晴時。聲聲只道不如歸。天涯豈是無歸意,爭奈歸期未可期?!巍り處椎馈耳p鴣天》(游子思鄉(xiāng),最適宜從描寫杜鵑的啼叫聲入手)
②一個幽禽緣底事,苦來醉耳邊啼?月斜西院愈聲悲。青山無邊好,猶道不如歸?!巍り搜a(bǔ)之《臨江仙》(鳥猶思?xì)w,何況逐臣)
(三)器物類
15.酒——促人亢奮,引人抒懷——富于想象,借酒抒情——豪放灑脫,借酒澆愁
酒能使人精神亢奮,思維活躍,幻想豐富。在酒精的刺激下引發(fā)人的想象,使一個現(xiàn)實(shí)生活中嚴(yán)謹(jǐn)刻板的人沖破理性的藩籬而進(jìn)入感性的王國,展開想象的翅膀,進(jìn)入詩的境界。
同時,酒又能讓人袒露出真實(shí)的情懷。故酒成了詩人的一種抒情言懷的媒介,詩人常常借酒抒情、借酒言志。
①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借酒表達(dá)了深厚的強(qiáng)烈的依依惜別之情。)
②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fēng)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李清照《聲聲慢》。(借酒將那故國之思羈旅之愁寫得凄苦感人。)
③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fù)來。李白《將進(jìn)酒》。(悲中見壯,哀里見豪,借酒抒發(fā)出對人生、自我的熱愛和肯定。)
④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唐·王翰《涼州詞》。(借詠酒表現(xiàn)出將士們豪放豁達(dá)的個性,以及視死如歸的英雄主義精神。)
16.搗衣(搗練)——寒夜搗衣,寄予征人——戰(zhàn)爭停止,離婦思人——憂國憂民、征人離婦
在古代,婦女把織好的布帛,鋪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軟熨貼,好裁制衣服,稱為“搗衣”。詞調(diào)中有《搗練子》等闋,即其本意。搗衣有時是為了給遠(yuǎn)行之人趕制寒衣,多于秋夜進(jìn)行。月下?lián)v衣,風(fēng)送砧聲,凄冷的砧杵聲又稱為“寒砧”,往往表現(xiàn)征人離婦、遠(yuǎn)別故鄉(xiāng)的惆悵情緒。又,婦女洗衣時以杵擊衣,使其潔凈,也稱“搗衣”。
④李白《子夜吳歌》之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fēng)吹不盡,總是玉關(guān)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yuǎn)征?”
②賀鑄《搗練子》:“斜月下,北風(fēng)前。萬杵千砧搗欲穿。不為搗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通過思婦相思難寐,徹夜搗衣的情節(jié),來表現(xiàn)思婦對征人刻骨思念的主題。
③李煜《搗練子令》:“又是重陽近也,幾處處砧杵聲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