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上海之高橋松餅
索性就退守這一畝三分地
文匯報記者 范昕 2012-09-05頭版
“買松餅請上402。”這紙條貼在高橋鎮(zhèn)潼港八村一幢普通居民樓的大門口,樓里的402室居然是高橋松餅老字號“周正記”如今的所在。每天,都有執(zhí)著的顧客尋上門來。
高橋松餅榮登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它的制作卻已經(jīng)差不多回歸家庭作坊?!爸苷洝苯y(tǒng)共就3個“伙計”,85歲的“非遺”傳承人周老太太張玲鳳,她的兒子周億中和媳婦顧玉英。配料、調制發(fā)面、包酥、開酥、搟皮、包餡、烘烤、冷卻、裝盒,做松餅的10來道工序,全在402室那個10來平方米的客廳里操作;一張包上了亮閃閃鋁皮的方桌是工作臺,擺著面團、豆沙餡等原料和搟面杖?!坝布焙唵危缓唵蔚氖恰败浖薄X子里的經(jīng)驗、訣竅,手上的功夫:料怎么選得精,面怎么和得透,皮怎么搟得薄,餡怎么包得足,火怎么燒得勻……
高橋松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百余年的清光緒年間。那時鎮(zhèn)上大戶趙小其之妻是做塌餅的高手,餅皮薄、層數(shù)多,被鄰里鄉(xiāng)親贊為“松餅”。1925年,張玲鳳的婆婆——高橋鎮(zhèn)張家弄的黃金娣,改良了松餅制作技藝,開辦了家庭作坊兼店鋪,這就是“周正記”。張玲鳳20歲起學藝,得了婆婆真?zhèn)鳌_@幾十年里,她在公私合營的高橋食品廠做過松餅,退休后又在自己家里做。
水酥面團,油酥面團
都說豆沙餅是高橋松餅里最受歡迎的一種。豆沙餅吃過啊,她家的豆沙餅能好吃到什么程度?記者一邊打量一邊在心里嘀咕。這高橋松餅,模樣近似蘇式月餅,小巧渾圓,邊沿雪白、兩面微黃,看不出有啥特別;待到一口咬下,這才知道那個“松”字真不是隨便說的:它的外皮有著格外豐富的層次,層與層之間又有一點縫隙,因而松軟酥脆、入口即化,實實足足包裹其中的紅豆沙,則甜而不膩。張玲鳳告訴記者,自然分層、層層薄如紙的酥皮的秘密,在于用了兩種面團:水酥面團和油酥面團。面粉里和多少水、摻多少油,各家有各家的講究,她的心訣是:6斤面粉2斤油,外加2斤清水,揉成水酥面團;4斤面粉2斤油,揉成油酥面團。不過這只是通常情況。不同的面粉黏性、水分不同,甚至同樣的面粉在不同的溫度、濕度下也有所不同,這就要微調。用剛剛上市的新麥最是難做,因為“面性”未定,另外新面粉含水分多,和面時摻的水要少些,陳面粉則相反。辨識面粉的各種情況,憑手感和經(jīng)驗,沒吃準就麻煩了。
將一小團油酥面團嵌進一小團水酥面團當中,這叫“包酥”。接著是“開酥”——餅皮能有10多層,就在這一步:將水酥包油酥的混合面團用搟面杖搟成長舌狀的扁面餅,用手卷攏再搟,然后再卷攏,再搟再卷,如是反復多次?!鞍W”也有名堂:面皮封口不宜太緊,要留出一點小孔隙,這樣烘烤時可以吸入空氣、散出水蒸氣,酥皮方能起酥。這幾道松餅制作的核心工序都沒法用機器代勞,盡管學會只要幾分鐘,若想精于此道,那有得揣摩了。
進過城,又退回老家
高橋松餅本是家常點心,當?shù)孛耖g常做塌餅,松餅是塌餅的“升級版”。不過到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高橋海濱浴場開放,城里人像候鳥一般涌來,帶熱了松餅買賣,店鋪一家家開張,一度多到18家。后來松餅進了城,在福州路、老西門、淮海路等處設過銷售門市。
可惜近年,在五花八門新派吃食的輪番沖擊下,高橋松餅招架不住了:因為從原料到工藝都守舊,總是豆沙、百果、鮮肉“老三樣”,顧客日漸稀少。于是退回老家,眼下只高橋鎮(zhèn)上尚有幾家食品店在賣松餅;至于做松餅的,鎮(zhèn)上“小有氣候”的還剩得4家,除去高橋食品廠是國企,正興食品廠、“周正記”、“王泰和”都是家庭作坊,年產(chǎn)量1000萬只左右,不及繁盛時期的一個月。
要不要變、要不要重新走出去,這些事高橋松餅制作技藝的傳承人們想過,也努力過。前些年,正興食品廠廠長凌關鑫曾帶著松餅去市區(qū)走訪超市、食品店,還去過廣交會,甚至琢磨過中外合資的法子,卻無一不以失敗告終?!罢f到底,松餅的保質期太短了,夏季四五天,冬季十天半個月;再說酥皮一碰就碎,沒法用真空包裝,如何適應得了環(huán)節(jié)重重的現(xiàn)代商品流通鏈呀!”凌關鑫感嘆。
他想通了,接著索性把“立足高橋,以銷定產(chǎn),真材實料,原汁原味”的16字經(jīng)營方針在自家車間里刷成了標語。他給記者解釋,老祖宗傳下來的規(guī)矩,頂頂要緊是“真材實料”。比如豆沙,一定要由自己炒制,不能去市面上買現(xiàn)成的,那里頭十有八九添加了防腐劑。
炒制豆沙也是吃功夫的:先要揀去壞豆和沙石,用水洗凈,再煮熟去殼,放進紗袋擠去水分做成赤豆沙,最后拌進白砂糖和油在鍋里翻炒,直到軟硬適中?!靶量帱c,守住這一畝三分地吧!”凌關鑫悠悠地說。他家的豆沙松餅零售價每只1元、批發(fā)價9角,心平,做的是細水長流的營生。
“周正記”一樣,不設銷售門市,就守在家里等人尋味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