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內容分析過程中,我們把總的教學目標不斷細化成了許多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具體目標,由它們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目標體系。這個任務的完成,需要教學目標分類知識的支援。另外,每一個具體目標也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具體指標和努力方向。這個任務的完成,離不開闡明學習目標的方法。
學習目標分類方法很多,其中美國教育家布盧姆(B·S·Bloom)的分類方法影響最大。在這種方法中,學習目標被分成認知、動作技能和情感3個領域,每個領域之內的目標又按照從簡單到復雜的順序分成不同層次的目標,使每個目標都建立在已經(jīng)達到的、前一個目標的基礎上。
(一)認知領域學習目標
回憶已經(jīng)學過的知識、形成智力技能和認知策略都是認知學習領域里的內容。如果按照智力特性的復雜程度來劃分,就可以把這個領域的學習目標分為從低級到高級的6個等級。
1.知道
知道是對已經(jīng)學過的知識的一種記憶和陳述的能力。也就是說,學生學完知識以后,應當具備記住知識并在需要的時候將它們表述出來的能力。這些知識是一些具體的事實,比如,
2.領會
領會是理解知識所包含的意義,并將它們整理成自己的思想,然后表達出來的能力。比如,學生在學習完“反分裂國家法”以后,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講出該法律的大意,我們就說他已經(jīng)領會了該法律的意義。領會比知道的目標級別高一級,因為它已經(jīng)不再是單純的記憶了,它需要最低水平的理解。
3.運用
運用是把已經(jīng)知道和領會的抽象概念、原理或方法應用到新情境中的一種能力。如能用求長方形面積的公式計算出教室的面積。運用屬于較高水平的理解。
4.分析
分析是把復雜的知識分解成幾個獨立的部分,并找出各部分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的一種能力。例如,學生能給課文分段并歸納出段落大意。分析要求既理解知識材料的內容,又理解它們的結構,所以它的智力水平比運用又高一級。
5.綜合
綜合是將所學的各部分知識重新組合成一個新的知識整體的能力。比如學生能總結課文的中心思想。它強調的是創(chuàng)造能力和形成新的知識結構的能力。
6.評價
評價是根據(jù)已有的知識或已給的標準進行價值判斷和鑒賞的能力。例如,能判斷出一篇文章的論點、論據(jù)是否合理。這是最高水平的認知學習目標。
在一般情況下,學校教學中對重要概念或基本原理都可以按照這6個等級來分類,不過在分類時應注意充分反映各種能力水平的目標,只有這樣才能發(fā)展學生的智力技能,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動作技能領域學習目標
動作技能表現(xiàn)在迅速、精確、流暢和嫻熟的身體運動中,是一種必須經(jīng)過反復練習才能學到的能力。要想使學生學會動作技能,必須先告訴他們動作要領,才能讓他們開始練習,所以動作技能學習與認知學習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動作技能的學習目標可以按認知和熟練程度,從低級到高級分為7個等級。
1.知覺
為了指導動作技能的操練,學生必須首先運用感官得知有關動作技能的知識、性質和作用等信息。比如在學習跳高時,學生要先聽老師講解動作要領,再看老師的動作示范,才能明白該怎樣跳高。
2.準備
在知覺的基礎上,就可以進入準備階段了。在這個階段,學生必須從心理、肌肉、骨骼和情緒等方面做好學習的準備。如操練前的準備動作或回憶動作要領。
3.有指導的反應
就是在認知的基礎上進行的模仿。在模仿的過程中,他們不可避免地會做出一些錯誤動作,這時教師應給予具體指導,及時糾正錯誤動作。這是學習復雜動作技能的早期階段。
4.機械動作
在這一階段,學生已經(jīng)能按照動作要領準確地完成工作了,但還不能完成復雜的動作。
5.復雜的外顯反應
學生在完成動作的過程中,可以做到精確、迅速、連貫協(xié)調又輕松穩(wěn)定,即使是一些復雜的動作模式也能夠熟練地完成。
6.適應
與前一階段不同的是,學生能夠在熟練地完成動作的同時,根據(jù)自身的特點、特殊裝置或滿足具體情境的需要,能夠適當?shù)匦拚约旱膭幼髂J?。這是動作技能的高水平發(fā)展階段。
7.創(chuàng)新
能創(chuàng)造出新的動作模式,這是以熟練的動作技能和高級認知水平為基礎的創(chuàng)造能力。
(三)情感領域目標分類
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學習或事物的興趣,形成正確的態(tài)度,提高鑒賞能力,更新價值觀念等。情感教育不僅僅局限于思想品德課,各門學科都存在著情感教育的內容,比如有的中小學生特別不喜歡寫作文,語
1.注意
指學生愿意將注意力集中到某件事情上或某個活動中,并準備接受。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的注意力由簡單注意到選擇性注意。簡單注意是意識到某個事物的存在,而選擇性注意則是學生有意識的注意,比如學生上課專心聽講。雖然注意只是最低級的價值內化水平,但它是進行情感教育的基本條件。
2.反應
指學生以比較濃厚的興趣主動參與到某項活動中去,并以某種方式積極做出響應。例如,學生上課時能積極發(fā)言。反應與興趣類似,都是對某種特定活動的選擇與滿足。
3.價值判斷
指用一定的價值標準對特定的現(xiàn)象、行為或事物進行判斷,自發(fā)地表現(xiàn)出某種興趣和關注,并具有一致性和穩(wěn)定性。例如,主動要求參加學雷鋒小組的課外活動。
4.組織
指在許多不同的價值觀念并存時,愿意將它們組織成一個體系,通過比較和分析,接受自己認為重要的價值觀念,從而形成個人的價值觀體系。例如,某個學生在集體的事情與個人的事情發(fā)生沖突的時候,能首先處理班級集體的事情。
5.價值與價值體系的性格化
指在組織個人的價值觀體系時,逐步形成了個人的品性,因而可以長期控制自己的行為。即觀念、信仰和態(tài)度等融為一體,最終表現(xiàn)個人世界觀的逐步形成。
對學生來說,教師或教科書上所講的價值標準都是外在的標準,只有經(jīng)歷上述這種不斷內化的過程,才能將它們轉化為自己信奉的內在價值。因此,情感或態(tài)度的教學是一個價值標準不斷內化的過程。
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雖然大多數(shù)的學習都同時包含了這3個領域的目標成分,但是不同的學習應當以其中某一個領域的目標為主。學習目標的分類方法不受學科內容和學生年齡的限制,所以我們可以利用這種分類方法,針對不同的學科和教學對象,形成該學科的學習目標體系。
在表述這些具體目標的時候,要注意以下3點:一是學習目標只表明學生經(jīng)過教學活動后將要達到的學習結果;二是學習目標一定要明確和具體,能夠用它去觀察和檢驗學生的行為狀態(tài);三是要表達出學習目標的層次性。
學習目標的編寫方法主要有兩種,即四要素闡述法和內外結合闡述法。前一種方法非常適合于編寫認知學習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的學習目標,而情感學習領域的目標因為其學習結果主要是學生內在的心理變化,這是很難測量的,所以只能采用后一種方法來編寫了。
(一)四要素闡述法
這種方法是利用與學習目標相關的四個要素來闡述學習目標。與學習目標相關的四個要素包括教學對象(Audience)、行為(Behavior)、條件(Condition)和標準(Degree),故這種方法也稱為ABCD法。
1.教學對象
學習目標是針對學生的行為而寫的,所以描述學習目標時應指明特定的教學對象,如初中三年級的學生。有時候如果教學對象已經(jīng)明確了,就可以在目標中省去這個要素。
2.行為
行為是學習目標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它表明學生經(jīng)過學習以后能做什么和應該達到的能力水平。這樣教師才能從學生的行為變化中了解到學習目標是否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一般情況下,我們使用一個動賓結構的短語來描述行為,其中動詞是一個行為動詞,它表明了學習的類型。比如,在編寫認知學習領域的目標時,可以選用下面的動詞:
①知道:說出、列舉、選擇、背誦、辨認、描述、指出、說明等;
②領會:分類、敘述、解釋、選擇、區(qū)別、歸納、指明、改寫等;
③運用:應用、列舉等;
④分析:分類、比較、觀測、舉例說明、圖示、計算等;
⑤綜合:編寫、設計、歸納、總結等;
⑥評價:鑒別、討論、證明等。
而在編寫情感學習領域的目標時,則可以選用下面這些動詞:
①注意:知道、看出、注意、選擇、接受等;
②反應:陳述、回答、完成、選擇、列舉、遵守、稱贊、表現(xiàn)、幫助等;
③價值判斷:鑒別、解釋、評價等;
④組織:討論、組織、判斷、確定、選擇、系統(tǒng)闡述、決定等;
⑤價值與價值體系的性格化:改變、接受、解決、要求、抵制等。
描寫行為的具體方法是:首先根據(jù)前面講過的學習目標分類方法,結合學科內容分成不同類別的學習目標,然后從上面提供的動詞中選擇出合適的行為動詞,最后再把學科內容作為動賓結構中的賓語就可以了。
例如,學習內容是“解釋物體的熱脹冷縮現(xiàn)象”,要求學生能夠舉出一兩個例子,說明人們在生活中怎樣預防熱脹冷縮現(xiàn)象帶來的損害。這是一個認知學習領域的目標,其目標層次是運用,所以應該從“運用”一行中查找動詞,比如使用“列舉”這個詞,這樣“行為”就可以描寫成“列舉生活中的1~2個例子,說明人們怎樣預防熱脹冷縮現(xiàn)象帶來的損害”。
3.條件
這個要素說明了上述行為是在什么樣的條件下產(chǎn)生的,所以在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時,也應以這個條件來衡量。條件一般包括下列因素:環(huán)境、設備、時間、信息以及同學或老師等有關人的因素。
4.標準
這個要素表明了行為合格的最低要求,是測量學習結果的依據(jù)。標準可以采用定量、定性、或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來表示。
當我們把四個要素綜合在一起的時候,就可以寫出一個完整的學習目標了。例如,“小學一年級學生求解一位加法問題時,用心算,在1 min內,10個問題能答對8個”。其中“小學一年級學生”為教學對象(主體),“求解一位加法問題”為行為,“用心算”為條件,“在1 min內,10個問題能答對8個”為標準。
采用四要素闡述法,并不意味著四個要素必須一應俱全。其中只有行為要素不能省略,而其他三個要素都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適當省略。因此,有的人把用四要素闡述法表示的目標叫作行為目標。
(二)內外結合的闡述方法
經(jīng)過學習以后,如果學生的能力變化不能反映到行為之中的學習目標,就應該采用內外結合的表述方法來描述了。具體做法是:首先把學生在理解、應用、分析、欣賞等方面發(fā)生的內在心理變化,用術語表示出來,這就是學習目標:然后再用四要素闡述法把能夠反映上述內在變化的行為描寫出來。這樣既可以很好地表述學習目標,又能夠使內在的心理變化變得可以觀察與測量。
例如,學習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關心班級集體的態(tài)度。”我們知道態(tài)度本身是無法觀察的,但是通過列舉一些學生的具體行為變化就可以反映出他們的態(tài)度是否已經(jīng)改變,學習結果也就能夠觀察出來了。像上面這個學習目標我們可以這樣描述:
內部心理描述:具有關心班級集體的態(tài)度。
具體行為:認真做值日;主動做對班級集體有益的事情;積極參加班集體組織的各項活動;在年級或全校的各項比賽中,積極為自己的班級爭取好成績。
教學設計的前期分析為制定教學策略奠定了基礎,實現(xiàn)學習目標離不開好的教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