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中山先生在發(fā)表演講的時候,總會說一句:“我四萬萬中國同胞”。這個四萬萬的數(shù)據(jù),中山先生到底是從哪里來的,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們知道,在清朝末年,我國的人口總數(shù)是4個億。4個億,對于我們現(xiàn)在的14億人口來說,太小兒科了,不值一提。但是,這個數(shù)字,已經(jīng)創(chuàng)下了2000年來所有王朝中的最高紀錄了,大唐盛世,疆域遼闊,也不過1億人口。但是,清朝入關的時候,由于多年戰(zhàn)亂,人口已經(jīng)降低到5000萬左右,到了康熙時代,人口也不過7000萬左右。康雍乾三朝,是大清的巔峰時代,到乾隆末期,人口發(fā)展到3億,從道光開始,清朝就開始走下坡路了,尤其是清末,農民起義,列強入侵,但是,人口卻沒有下降,反而小幅上漲。一般來說,人口的變化,是和王朝的興衰是成正比的,王朝末年,戰(zhàn)亂不斷,人口就會急劇下降,新王朝建立,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發(fā)展,人口就會上升。但是,清朝卻走出了一個“反比”,王朝末期的人口,居然是最多的,而且,還創(chuàng)下了歷屆王朝的最高紀錄。2017年,國家放開二胎,鼓勵大家生孩子,但是,效果不理想,2021年,政策繼續(xù)放松,允許生三胎了,但是,從目前來看,還是沒有多少人愿意生。養(yǎng)一個孩子,從出生到大學畢業(yè),沒有幾十萬就下不來,如果“不幸”生個男孩,還有“一套房”在等著你,而這一套房,可是比養(yǎng)大一個孩子的成本還大。所以說,生與不生,完全取決于“經(jīng)濟基礎”。不僅僅是現(xiàn)代,古代同樣如此。古代養(yǎng)孩子很簡單,有口吃的就行,但是,古代人的“稅賦”壓力很重,一個農民耕種一年,大部分都要上交賦稅,留下來的僅僅夠個口糧,甚至還要倒欠朝廷的。在雍正之前,清朝的賦稅征收是按人頭的,家里的人越多,要交的“賦稅”也越多,這就限制了人們的生育欲望。有個男孩能傳宗接代就行了,多生一個,就多一個負擔,如果生個男孩還好,最起碼能干活,如果生個女孩,那就是“賠錢貨”了。一個國家的強盛與否,人口是一個重要的指標,人口增長,就代表國力強盛,人口增長,也能給國家?guī)砀嗟亩愂?,兵源?/span>為了解決人口問題,1712年,康熙皇帝下旨:“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就是從1712年后出生的男孩,不用繳納賦稅。同樣是種二畝地,每年的產(chǎn)量是有限的,但是家里多一個人,就多一份賦稅,勞動時間不變,勞動成果不變,勞動成本卻是直線上升。如今,有了這個政策,就可以多要幾個男孩,去種更多的地,或者去經(jīng)商,做手工業(yè),為家里增加收入。至于養(yǎng)孩子的成本,完全可以忽略不計,相當于是成本不變,利潤翻倍,這種好事,當然搶著去干。因此,從康熙開始,清朝的人口就開始出現(xiàn)大幅的增長。“按人頭收稅”這個制度,在早期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是,隨著土地兼并的不斷進行,大量的土地掌握在了少數(shù)的地主階級手中,但是,他手中的土地數(shù)量和他家里的人口是嚴重不成比例的。即便是手握百畝,千畝,萬畝的大地主,家里無非也就是幾個孩子,全家人口不會超過10個,一個“富得流油”的地主和一個“一貧如洗”的佃農,每年要上交的賦稅沒有多大差別。第一,國家會損失很多的稅收。一個大地主,他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財富是普通人的千倍,萬倍,但是,這些財富,國家沒有機會征稅,全部被地主給占有了。第二,百姓會越來越窮。一個普通百姓,終其一生都沒有剩余的財富,更不可能實現(xiàn)什么階層躍遷。因此,到了雍正時代,他勇敢的打破了這個規(guī)則,提出了“攤丁入畝”。所謂“攤丁入畝”,就是改變按人頭收稅的規(guī)則,開始按照實際占有土地的數(shù)量征稅,誰占有的土地越多,誰交的稅就越多,不管你家里有幾口人。這種“經(jīng)濟壓力”,就從普通百姓轉移到了大地主身上,百姓負擔少了,自然愿意多生孩子。在以前,生孩子是負擔,現(xiàn)在,多一個孩子,就多一個勞動力,多一個收入來源。因此,從雍正到乾隆,清朝人口數(shù)量激增,直接突破一億大關,邁入3億。在明清之前,人們的主要糧食還是“米麥”,但是,“米麥”算是比較嬌貴的農作物,需要人的精心照顧,一旦碰上天災,可能就絕收了,一旦絕收,那就是饑荒。
在中國的歷史上,人口的減少主要有兩種原因,第一是戰(zhàn)爭,第二就是饑荒。但是,自從明朝萬歷年間,原產(chǎn)美洲的農作物,紅薯,土豆,玉米這三寶傳入中國后,饑荒問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其中紅薯的傳入,頗有一番周折,是靠著“偷渡”,才來到中國。萬歷年間,有個叫“陳振龍”的秀才,考了多次都沒有考上舉人,心灰意冷之下,就決定下南洋經(jīng)商去。在菲律賓,陳振龍見到了一種從來沒見過的農作物,特別好養(yǎng)活,從地里刨出來就能吃,最主要的是產(chǎn)量大,一畝地能產(chǎn)出6000斤,而在當時的中國,一畝地的小麥產(chǎn)量只有300斤。這種農作物,就是我們現(xiàn)在的“紅薯”,也叫“番薯”。這種農作物,其實也不是菲律賓的原產(chǎn),他原產(chǎn)于美洲,因為當時菲律賓是西班牙的殖民地,為了解決當?shù)氐募Z食問題,西班牙把紅薯從美洲帶到了菲律賓。陳振龍想帶幾顆紅薯苗回去,但是遭到了拒絕,西班牙人不允許。于是,陳振龍就想了一個辦法,把紅薯苗混在吸水的粗繩子里,然后買通了碼頭的工作人員,悄悄的混上了船,最終將這幾顆珍貴的紅薯苗給帶回了中國。回到中國后,正好碰上當年大旱,而陳振龍種下的紅薯,依然獲得了豐收,大大的紅薯非常誘人。在報告給了衙門后,衙門決定,大力推廣這種農作物。紅薯這個東西,在缺少糧食的年代,是一種非常好的活命糧食。現(xiàn)在的人可能很難理解,為什么紅薯能夠活命,說實話,我也不是很理解,但是,聽我父親講,在三年自然災害的時候,沒有什么東西吃,就只能吃紅薯,天天都是紅薯,導致他現(xiàn)在根本就不吃紅薯,因為小時候吃的太多了。紅薯,土豆,玉米,這三種農作物,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淀粉含量非常高,容易讓人飽肚子,但是,在中華菜譜中,這三個卻很少出現(xiàn),因為他們做不出什么花樣,紅薯,只能蒸一蒸,土豆,只能炸薯條,玉米,只能做成粥。雖然口感一般,但是,它們卻能救命,在糧食減產(chǎn),發(fā)生饑荒的時候,這三種農作物就派上了用場。清朝在經(jīng)過康雍乾三朝后,社會趨于穩(wěn)定,新式農作物被廣泛的種植,因為饑荒至死的人口也少了很多。新生人口在增加,人口壽命在延長,人口數(shù)量自然就上去了。乾隆時期人口的激增,和統(tǒng)計口徑的變化,也有很大的關系。
以前的人口統(tǒng)計,是以“戶”為單位,康熙初年,統(tǒng)計的全國人口是不到1000萬戶,至于一戶人家有幾口人,不確定,這也導致具體的人口數(shù)是不固定的。雍正時代,統(tǒng)計人口發(fā)生變化,是以“丁”為單位,所謂“丁”就是成年男子,這樣女子和兒童就被忽略,也不能真實的反映全國的總人口。乾隆時代,統(tǒng)計口徑再次發(fā)生變化,不再以“戶”和“丁”為單位,而是以“人”為單位,有一個算一個,這就和我們現(xiàn)在的人口普查有點像了。正是因為統(tǒng)計口徑的變化,讓以前隱藏起來的人口,統(tǒng)統(tǒng)暴露了出來,人口數(shù)量也發(fā)生了一個大幅的上漲。這種統(tǒng)計口徑的變化,其實是乾隆耍的一個小聰明,人口數(shù)量越大,證明國家越強大,乾隆也是想通過人口數(shù)量,向外界炫耀一下,他是一個多么厲害的皇帝。雖然清朝的人口,200多年間激增了不少,康熙和雍正也做出了一個有利于百姓的決定,但是,我們應該明白一個事實,清朝的盛世,僅僅是權貴階層的盛世,普通的底層百姓,生活依然很苦。英國人馬戈爾尼來中國,原本他是想尋找馬可波羅筆下的東方大國,沒想到,滿眼看到的都是貧窮,他在書中寫到:遍地都是驚人的貧窮,人們衣衫襤褸,我們扔掉的東西,他們都搶著吃。不管是在舟山,還是在去北京的路上,沒有看到任何人民豐衣足食。房屋通常是泥墻平房,茅草蓋頂。
藏富于國,而不是藏富于民,也許,這就是清朝走向滅亡的原因之一。全文完!共計3122字,感謝閱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