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權責任法》
第二條
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
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
婚姻自主權、監(jiān)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fā)現
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
第三條
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
第六條
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根據法律規(guī)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
行為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
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十五條
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主要有:
(
一
)
停止侵害;
(
二
)
排除妨礙;
(
三
)
消除危險;
(
四
)
返還財產;
(
五
)
恢復原狀;
(
六
)
賠償損失;
(
七
)
賠禮道歉;
(
八
)
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以上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并適用。
第二十二條
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他人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民法通則》
第一百二十條
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
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并可以要求賠償損失。
法人的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適用前款規(guī)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
(一九九三年八月七日)
七、問:侵害名譽權責任應如何認定?
答:是否構成侵害名譽權的責任,應當根據受害人
確有名譽被損害的事實
、
行為人行為違法
、
違法行為與
損害后果之間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
來認定。
以書面或口頭形式侮辱或者誹謗他人,損害他人名譽的,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
對未經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隱私材料或以書面、口頭形式宣揚他人隱私,致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
按照侵害他人名譽權處理。
因新聞報道嚴重失實,致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按照侵害他人名譽權處理。
八、問:因撰寫、發(fā)表批評文章引起的名譽權糾紛,應如何認定是否構成侵權?
答:因撰寫、發(fā)表批評文章引起的名譽權糾紛,人民法院應根據不同情況處理:
文章反映的問題基本真實,沒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內容的,不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
文章的基本內容失實,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
九、問:因文學作品引起的名譽權糾紛,應如何認定是否構成侵權?
答:
撰寫、
發(fā)表文學作品,
不是以生活中特定的人為描寫對象,
僅是作品的情節(jié)與生活中某人的情況相似,
不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
描寫真人真事的文學作品,
對特定人進行侮辱、誹謗或披露隱私損害其名譽的;或者雖未寫明真實姓名和
住址,但事實是以特定人為描寫對象,文中有侮辱、誹謗或披露隱私的內容,致其名譽受到損害的,應認定為
侵害他人名譽權。
編輯出版單位在作品已被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或被告知明顯屬于侵害他人名譽權后,
應刊登聲明消除影
響或采取其他補救措施;
拒不刊登聲明,
不采取其他補救措施,
或繼續(xù)刊登、
出版侵權作品的,
應認定為侵權。
十、問:侵害名譽權的責任承擔形式如何掌握?
簽:人民法院依照《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一百二十條和第一百三十四條的規(guī)定,可以責令侵權人
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
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可以書面或口頭的方式進行,內容須事先經人民法院審查。
恢復名譽、消除影響的范圍,一般應與侵權所造成不良影響的范圍相當。
公民、法人因名譽權受到侵害要求賠償的,侵權人應賠償侵權行為造成的經濟損失;公民并提出精神損害
賠償要求的,
人民法院可根據侵權人的過錯程度、侵權行為的具體情節(jié)、給受害人造成精神損害的后果等情況
酌定。
十一、問:侵權人不執(zhí)行生效判決,不為對方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的,應如何處理?
答:侵權人拒不執(zhí)行生效判決,不為對方恢復名譽、消除影響的,人民法院可以采取估告、登報等方式,
將判決的主要內容及有關情況公布于眾,
費用由被執(zhí)行人負擔,
并可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二條第六項的規(guī)
定處理。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一條
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權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
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一)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
(二)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
(三)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
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隱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權為由向人
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第八條
因侵權致人精神損害,但未造成嚴重后果,受害人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一般不予
支持,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形判令侵權人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
因侵權致人精神損害,造成嚴重后果的,人民法院除判令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恢復名
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外,可以根據受害人一方的請求判令其賠償相應的精神
損害撫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