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的形式?jīng)Q定展覽的格調(diào)
齊玉新
三、形式
構(gòu)思一個展覽,總要考慮形式。為此,有些大腕書法家都是要把展館的平面圖要來,不僅丈量展線,而且連美術(shù)館的高度都要測量,然后量身定制創(chuàng)作作品。這就是對作品形式的考慮。
很多人做展覽,不太會根據(jù)美術(shù)館的環(huán)境考慮作品的形式,而是閉門造車,在家里把所有作品形式寫上幾遍。比如:對聯(lián)、斗方、扇面、條幅、橫的、豎的。。。然后再弄一張超級大的作品作為壓軸。
其實,很多人都走進了一個誤區(qū)。是什么呢?
一是,展覽千萬不要面面俱到,使盡渾身解數(shù),弄個五體俱全。有的書法家本身就會寫行書,你偏要把自己根本不擅長或者不會的書體整上幾件,說捉襟見肘吧,是好聽,其實是故意找自己的麻煩,把自己臟乎乎的屁股非要展示給大家看。這不是沒事找事嗎。有位我很尊敬的書法家,行草書寫的很好,結(jié)果他的展覽非要寫上幾件篆書、隸書,這樣貌似要顯示一下他的全面,結(jié)果看了之后,包括我在內(nèi)的觀眾,失望極了。
孟老師就是這么說的,不信你去問他!
二是,不要看見人家怎么做你就怎么做。有些東西不是和你,如同服裝。你得考慮身材。比如,弄一件大作品放在展廳里,本來你就不擅長那玩意,大作品大字也不是誰都能弄的了得,結(jié)果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大家一進去看著那宣紙和墨糟蹋的都揪心。誰規(guī)定的必須要弄個大作品???
某人,你出來,你還我童年!
三是,展品不要多。對于那些書體單一的書法家而言,千萬不要弄很多作品。通過這么多年看展覽,我覺得一個個人書法展,作品不要超過50件。超過了,難免在形式上、風(fēng)格上重復(fù)。這樣,觀眾看起來也很膩歪。
比如,這次【山海觀----書畫小品展】,當時定調(diào)子的時候,我們四個人就考慮----每人20--25件作品。這樣每個作者相對很輕松,作品創(chuàng)作也不至于很重復(fù),總體加在一起80---100件作品,大家看起來有30--40分鐘基本就足夠了,作者不累、觀眾也不累。
這次展覽,我們定位就是小品展,目的有二:
一是、和國展那種展廳拉開距離。不要那種高大上的作品、不要那種虛張聲勢的作品、不要那種裝腔作勢的作品。
二是、主要就是小品。小品,最適合微園這種帶有園林風(fēng)格的展廳,小品在很大程度上能夠突出文人的那種情趣,這樣就可以讓作品最大程度的和美術(shù)館融合在一起,一定要給觀眾一種感覺----當你看到作品的時候,這不是展廳,而是作品本來就是這個環(huán)境里面的一個點綴。
三是、作者的選擇。單純的書法展,我自己都覺得很單調(diào)。所以,當初選作者的時候我是這么考慮的:一定要有畫,一定要有書體風(fēng)格上的差異。這樣才有點看頭。雖然我認識那么多書法家,最終,我選擇了:逄春偉---楷書,許文遠---行草,寧風(fēng)子---書畫,我---書畫。這樣四個人搭配在一起,展廳里面的內(nèi)容和形式就豐富了。喜歡看字有字,喜歡看畫有畫。
在展覽第二天的一個采訪中,我針對本次【山海觀】展覽曾經(jīng)提出這樣一個觀點:我真想把這次展覽的所有作品就直接貼在墻壁上,讓大家可以摸,不要鏡框,只是托一下平整就可。這樣,把展廳的環(huán)境布置的如同幾個書房,你走進來感覺是進入了朋友或者你自己的書房,剛寫好的字就貼在墻上,你喜歡可以撫摸一下,摸壞了就壞了唄,我以后再寫。只有這樣,才能讓作品拉近跟每一個觀眾的距離,甚至消除距離感。打破以往展覽那種作者、展品高高在上的感覺,下回吧。
下一回,說說作品集的事情?有喜歡聽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