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守官處處小心,不得欺事。莫縱鄉(xiāng)親來部下興販,自家且一向清心做官,莫營私利。
說起范仲淹,我們就會想起《岳陽樓記》中的千古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是傳統(tǒng)士大夫的典范與楷模。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稱范仲淹為“一世之師,由初起終,名節(jié)無疵”。清代大學士紀昀評價他:“行求無愧于圣賢,學求有濟于天下,古之所謂大儒者,有體有用,不過如此?!?/p>
范仲淹兩歲喪父,其母改嫁朱氏,仲淹一度改姓過朱。由于年幼時家境貧寒,范仲淹曾寄居長白山(今山東鄒平縣西南會仙山,以山中云氣長白得名)的佛寺讀書。每天晚上煮一鍋小米粥,經過一宿凝成膠狀,早起后用刀劃為四塊,早晚各取兩塊,加點醋,撒點鹽,加熱后就著十來根小根蒜吃,這就是他一天全部的食物。這樣的生活他維持了整整三年。
盡管后來官至參知政事,相當于今天的副總理,范仲淹仍保持著節(jié)儉樸素的生活作風。他曾諄諄告誡諸子說:“吾貧時與汝母養(yǎng)吾親,汝母躬執(zhí)爨(音:cuàn,意:燒火做飯),而吾親甘旨未嘗充也。今而得厚祿,欲以養(yǎng)親,親不在矣,汝母亦已早逝,吾所恨者,忍令若曹享富貴之樂也!”范仲淹對子女的告誡,并不僅僅停留在語言中。他以身作則,作出表率。每天睡覺前,他都要算算一天飲食等種種花費與當天所做之事。如果花費與所做之事相稱,便心安理得,鼾息熟寐。如果不相稱,就終夕輾轉反側,不能安眠,第二天一定要做出彌補。
范仲淹不僅對自己如此要求,對子女也同樣嚴格要求。次子范純仁娶的是官宦世家王質之女,王質的伯父是北宋真宗時期長期擔任宰相的王旦。范王兩家結親并非范仲淹貪圖富貴,攀附高門。王質與范仲淹的交情,源自景祐三年,范仲淹因指責宰相呂夷簡用人不公被貶官,當時在朝的士大夫大多害怕得罪呂夷簡,被指為朋黨,不敢為范仲淹送行,只有耿直的王質毅然“載酒往餞”?;茧y見真情,從此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并成了兒女親家。純仁之妻由于出身名門望族,自幼生長于錦繡堆中,據(jù)說在娘家曾用羅綺做帷幔,羅綺是一種質地輕軟而又有花紋的高級絲織品,價格非常昂貴,平常百姓家是不可能看到的。在媳婦未過門前,范仲淹聽說了此事,盡管與王質是好友,仍不留情面地當眾說:“羅綺豈帷幔之物耶?吾家素清儉,安得亂吾家法?敢持至吾家,當火于庭!”范仲淹給親家及未過門的兒媳婦“上了一堂儉樸課”,維護了范家一向清苦節(jié)儉的家法。
但范仲淹的儉樸并非吝嗇。據(jù)范仲淹死后歐陽修所撰《神道碑》記載,范氏“終身非賓客食不重肉,臨財好施,意豁如也。及退而視其私,妻子僅給衣食”。說他沒有客人時,菜肴中最多只有一盤肉菜,妻子、兒女平日也只是滿足最基本的衣食需要而已。但在需要幫助的人面前,范仲淹非常大度慷慨。
除儉樸之外,范仲淹還要求家人勤學苦學,廉潔奉公,不營私利。在他留下的家書中,有一封是給他哥哥范仲溫的,內容是對其侄兒的教育:“二郎、三郎并勤修學,日立功課,彼中兒男,切須令苦學,勿使因循。須候有事業(yè)成人,方與恩澤文字?!彼未懈呒壒賳T可以根據(jù)其級別高低,申請授予子侄等親屬一定的官職,這在制度上稱為蔭補。宋代官僚子弟中,頗有些人因此不求上進,僅憑蔭補入仕。范仲淹的這封信,是告誡他哥哥,雖然他有資格向朝廷申請授予兩個侄兒官職,但前提必須是兩個侄兒學業(yè)有成,否則他不會奏請蔭補。同時,他也親自寫信給兩個侄兒說:“汝等但小心,有鄉(xiāng)曲之譽,可以理民,可以守廉者,方敢奏薦?!币馑际悄銈儽仨毢煤脤W習,好好做人,只有等到學業(yè)道德均有成就,名聲為鄉(xiāng)里所傳誦,有治理百姓之才能,有廉潔奉公之操守,我才會向朝廷申請授予你們官職。
后來,兩位侄兒不負所望,范仲淹也就奏薦二人出仕。在三郎做官后,他又寫信諄諄告誡說:“汝守官處小心,不得欺事。與同官和睦多禮,有事只與同官議,莫與公人商量。莫縱鄉(xiāng)親來部下興販,自家且一向清心做官,莫營私利。汝看老叔自來如何,還曾營私否?自家好家門,各為好事,以光祖宗?!痹谶@封信里,范仲淹還專門強調,不得縱容鄉(xiāng)親到你們所管轄的地區(qū)做生意。范仲淹生前不營家產,他在徐州地方官任上去世后,家人只能暫時借居官舍,毫發(fā)不爽地實現(xiàn)了他對侄兒所說的不營私的主張。
這封信影響很大,其原件至少到南宋時還存于世,在士大夫中流傳。南宋中期,大儒朱熹的好友、時任福建侯官縣令的陳明仲得到了真跡,雇工摹刻,置于案頭,每日自省,而將原件寄贈朱熹。朱熹反復誦讀,大為感慨,在此書札左邊的空白處寫下了這樣一段話:“右范文正公(范仲淹的謚號)與其兄子之書也,其言近而易知。凡今之仕者,得其說而謹守之,亦足以檢身而及物矣。然所謂自未嘗營私者,必若公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擇利害為趨舍,然后足以充其名?!痹谥祆淇磥?,凡是做官的人,都應該牢記范仲淹的這番教誨。只有效仿范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不以一己私利為取舍,防微杜漸,從自己做起,從自己身邊人做起,才能做個清白的好官。
范仲淹的言傳身教,對諸子侄影響極大。長子范純佑,年少時就“尚節(jié)行”。范仲淹在蘇州做地方官時,創(chuàng)建郡學,聘請當時的名儒胡瑗擔任老師。胡瑗對學生要求很嚴格,蘇州的士子們難以適應,這讓范仲淹很頭疼。于是純佑自請入學,他年齡是學生中最小的,但事事都能達到老師胡瑗的要求,因此感動了比他年長同學,蘇州郡學之學風因此成為諸地方學校的楷模。西夏叛亂時,范仲淹奉詔守邊,也帶上了純佑。盡管身為主帥之子,但范純佑經常身先士卒,親冒矢石,屢立戰(zhàn)功。不幸的是,當范仲淹被貶官鄧州時,純佑得暴疾,以致癡呆。
范仲淹次子范純仁,則是宋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范仲淹死后,純仁承擔起了照顧病兄的責任。純佑患病十九年后去世,葬于洛陽??紤]到范家向來清儉,范仲淹的好友韓琦與富弼專門寫信給洛陽的地方官,讓其幫助純仁妥善安葬純佑。但純仁謹守父訓,不愿接受資助。范純仁日后出任宰相,亦以廉潔勤儉著名。(林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