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春秋戰(zhàn)國直至秦漢時期,兩千多年的時空,一段被銘鑄的歷史。一件件巧奪天工的青銅器,承載著中華文明轟轟烈烈崛起的行進(jìn)步伐和精神信仰,把人類的青銅文化推進(jìn)到巔峰。不僅震撼了中國,也震驚了整個世界,創(chuàng)造了歷史上最為輝煌的青銅禮樂文明。
△ 廣漢三星堆青銅人首 | 商代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隨著古巴比倫兩河流域文明興起,人類經(jīng)過刀耕火耨的石器時代,大約在五六千年前,進(jìn)入了冶銅的第二次文明大發(fā)展時期。銅是人類最早認(rèn)知的金屬,青銅是紅銅與錫或鉛的合金。青銅冶鑄出時是黃金般的土黃色,因?yàn)槠溲趸锷嗷夜拭嚆~。青銅的熔點(diǎn)低、硬度高,更易熔鑄成型。青銅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現(xiàn),是世界性文明的象征。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青銅鑄造技術(shù)的文明古國之一。在堯舜禹時代,華夏先民就已經(jīng)掌握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shù),青銅器的出現(xiàn)對社會進(jìn)步產(chǎn)生了巨大而深遠(yuǎn)的影響。中國的青銅文明源于黃河流域,始于公元前21世紀(jì),止于公元前5世紀(jì),經(jīng)歷約1600年,大體上與文獻(xiàn)記載的夏、商、西周至春秋時期的時間相當(dāng)。春秋晚期,鐵器的出現(xiàn)標(biāo)志著青銅時代的結(jié)束。銅鐵共存時代又綿延了千年,青銅把握了最后的時機(jī),為自己澆鑄了一段華麗的謝幕。
△單刃青銅刀 | 距今約5000年馬家窯文化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是中國已知最古老青銅器,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青銅刀。甘肅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
> 鼎立九州 | 王朝復(fù)興
▲ 四千多年前,洪水噬掠中華大地。有位黃帝的后裔大禹,率領(lǐng)先民開導(dǎo)阻滯、疏通河川, 三過家門而不入,歷經(jīng)十三年心血最終完成治水大業(yè)。大禹因治水廣受尊重,成為華夏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lǐng),并最終建立了有史記載的最早的中國——夏朝。黃河中游地區(qū)古稱華夏,居天下之中又稱中原。隨著夏朝建立,九州穩(wěn)定,四海升平,賦稅既定,萬邦遵從。此后幾千年的中國歷史就以華夏中原為核心舞臺展開。中原成為各種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思想?yún)R聚的大熔爐,鑄就了華夏民族包容萬象的開闊胸襟,鑄就了中華文明強(qiáng)大的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
△ 方格紋銅鼎 | 夏代 | 洛陽博物館藏
迄今為止已知的我國最早的青銅鼎,被譽(yù)為華夏第一鼎。1975年出土于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通高20厘米,口徑15.3厘米,底徑10厘米。
▲相傳,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于荊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鐫刻魑魅魍魎圖形,讓人們警防被其所傷。鼎從一般的炊器發(fā)展為傳國重器演變?yōu)閲液蜋?quán)力的象征。國滅則鼎遷,夏滅商興,九鼎遷于商都亳京;商滅周興,九鼎又遷于周都鎬京。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青銅器鑄造必須經(jīng)過采礦、煉礦、制范、熔鑄等幾個過程,厚重的范鑄工藝、先進(jìn)的焊接技術(shù)、精湛的失蠟工藝,將中國青銅冶鑄技術(shù)推進(jìn)到巔峰時代。失蠟法的出現(xiàn),使一些高難度的鏤空裝飾成為了現(xiàn)實(shí),無范痕,表面光潔精密。失蠟法可以說將青銅器鑄造技藝發(fā)揮到了純熟、完美的境界。
△ 上:編鐘范鑄法局部示意圖
△ 中 · 下:虎頭戈陶范與戈示意
> 國之重器 | 文明史詩
▲中國青銅器造型豐富,紋飾神秘精美,銘文典雅。按器形及用途主要可分為: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兵器、車馬器、雜器(生活用具、生產(chǎn)用具、貨幣、璽印、度量衡器)等。▲以鼎為代表的青銅器,作為貴族階層宴享和祭祀祖先的禮器,作為一種權(quán)力地位的象征,一種記事耀功的文化的載體,將恢弘壯闊的華夏文明歷程熔鑄其中,千古傳耀。
△ 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商代王室墓出土青銅器
◎ 食器
也是禮器,用什么樣的青銅器皿盛煮食物代表著不同等級。食器主要分為蒸飪器、盛食器兩種。蒸飪器包括鼎、鬲、甗等;盛食器包括簋、簠、敦、豆等。
◇ 蒸飪器
▲鼎。烹煮肉和盛貯肉類的器具。三代及秦漢延續(xù)兩千多年,一直是最常見和最神秘的禮器。有一種形制由大到小成組的列鼎,數(shù)目在周朝代表著不同的身份等級。據(jù)文獻(xiàn)及考古發(fā)現(xiàn)九鼎應(yīng)為諸侯之制,七、五鼎為卿大夫,三、一鼎為士級。天子之制為十二鼎。鼎為傳國重器,是文明的見證,被賦予顯赫、尊貴等義。鼎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載盛況,影響至今。
△后母戊方鼎 | 商后期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世界上罕見的青銅器貴重文物,是迄今為止出土鼎中最大最重的。高133cm,重832.84公斤,1939年河南安陽侯家莊出土。紋飾美觀莊重,工藝精巧。鼎身四周鑄有精巧的盤龍紋和饕餮紋,威武凝重。鼎上饕餮寓意吉祥、豐年足食。耳廓紋飾俗稱虎咬人頭紋,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頭繞到耳的上部張口相向,虎中間有一人頭似被虎吞噬。耳上有兩尾魚形。足上鑄蟬紋,線條清晰。鼎腹內(nèi)長壁上有銘文司母戊。采用組芯造型法,即先用土塑造泥模,用泥模翻制陶范,再把陶范合到一起灌注銅液。從鑄痕看由二十塊范鑄而成,司母戊鼎標(biāo)志著商代精湛的青銅鑄造水平。
△ 子龍鼎 | 商代末期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商代體積最大的圓鼎,與著名的國寶司母戊方鼎一方一圓,合稱商代重器雙璧。造型雄偉,鑄造精細(xì),銘文“子龍”也是最早帶有“龍”字的青銅器。通高103厘米, 耳高22厘米, 腹高43厘米, 足高36.5厘米,口徑80厘米,重達(dá)230公斤, 傳河南輝縣出土。
△ 大禾人面紋方鼎 | 商代晚期 | 湖南省博物館藏
△ 夔龍形扁足青銅鼎 | 商后期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 毛公鼎 | 西周晚期 |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臺北故宮博物院鎮(zhèn)館三寶之一。重器,由作器人毛公而得名,口飾重環(huán)紋一道,敞口,雙立耳,三蹄足。鼎內(nèi)壁鑄銘文32行近500字,為目前所見西周青銅器中銘文之最。銘文記: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興朝政,乃請叔父毛公為其治理國家內(nèi)外的大小政務(wù),并飭勤公無私,最后頒贈命服厚賜,毛公因而鑄鼎傳示子孫永寶。被譽(yù)為一篇《尚書》,其書法乃成熟的西周金文風(fēng)格,奇逸飛動,氣象渾穆,筆意圓勁茂雋,結(jié)體方長。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高53.8公分,腹深27.2公分,口徑47公分,重34.700公斤。清道光年陜西寶雞岐山縣出土。
△ 大盂鼎 | 西周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又稱廿三祀盂鼎。鼎高101.9厘米,口徑77.8厘米,重153.5千克, 1849年陜西郿縣禮村出土。器厚立耳,折沿,斂口,腹部橫向?qū)挻?,壁斜外張、下垂,近足外底處曲率較小,下承三蹄足。器以云雷紋為地,頸部飾帶狀饕餮紋,足上部飾浮雕式饕餮紋,下部飾兩周凸弦紋,是西周早期大型、中型鼎的典型式樣,雄偉凝重。銘文291字,記載了周康王在宗周訓(xùn)誥盂之事。大盂鼎真實(shí)地反映了當(dāng)時的社會狀況,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 大克鼎 | 西周晚期孝王時期 | 上海博物館藏
上海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之一。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又稱膳夫克鼎。高93.1厘米,重201.5千克 ,口徑75.6厘米,1890年陜西寶雞市扶風(fēng)縣出土。造型宏偉古樸,鼎口之上豎立雙耳,底部三足已開始向西周晚期的獸蹄形演化,顯得沉穩(wěn)堅實(shí)。紋飾是三組對稱的變體夔紋和寬闊的竊曲紋,線條雄渾流暢。鼎腹內(nèi)壁亦鑄有銘文2段,共28行,290字,主要記錄克依憑先祖功績,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隸的賞賜的內(nèi)容。
△ 禹鼎 | 西周晚期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 正鼎 | 西周 | 寶雞市渭濱區(qū)博物館藏
△ 王子午鼎 | 春秋時期楚國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銅鼎腹內(nèi)及蓋內(nèi)有鳥篆書銘文,蓋銘4字,器銘84字,作器者為王子午。
△ 錯金銀云紋青銅鼎 | 戰(zhàn)國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鬲。古代煮飯用的炊食器。其形一般為侈口(口沿外傾),三個中空足,便于炊煮加熱。青銅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時期,商代前期鬲多無耳,后期口沿上一般兩個直耳。西周前期鬲多為高領(lǐng),短足,常有附耳。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數(shù)為折沿折足弧襠,無耳,有的在腹部飾以觚棱。西周時還有長方形方鬲,下部有門可開合放入木炭。
△ 獸面紋鬲 | 商代后期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 卷龍紋鬲 | 西周晚期 | 上海博物館藏
▲甗,飪食器和禮器。流行于商至漢代,造型分上下兩部分。上部盛放食物,稱為甑,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以利蒸汽通過;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間可燒火加熱。甗在商代早期至西周晚期,基本上都是甗鬲合體的,春秋早期以后則多為甑鬲式,西周中期開始出現(xiàn)方甗。西周末春秋初,甗還與鼎、簋、豆、壺、盤等用作禮器。
△ 婦好三聯(lián)甗 | 商代晚期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高44.5厘米,器身長103.7厘米,寬27厘米,重量138.2千克,1976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出土 。全器由長方形器身和三件甑組成。甑內(nèi)壁和兩耳際外壁均有銘文婦好兩字。商代大型實(shí)用器,可同時蒸煮幾種食物,彌足珍貴,國寶級的文物。
△ 圉甗 | 西周早期 | 首都博物館藏
◇ 盛食器
▲簋,食器中最常見的一種,是盛黍稷等食物用的容器,也作禮器。其形制分為有蓋、無蓋、有耳、無耳之別。流行于商朝至東周,是中國青銅器時代標(biāo)志性青銅器具之一。簋自商代開始出現(xiàn),延續(xù)到戰(zhàn)國時期?!吨芏Y·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簋”。古籍中多寫作簋,銅器自銘則常為“皀殳”。器物造型多樣,變化復(fù)雜,有圓體、方體,也有上圓下方者。早期的青銅簋跟陶簋一樣無耳,后出現(xiàn)雙耳、三耳或四耳簋。周代的簋,圈足以下多附有方座,這是由于古代人席地而坐,食器附座,便于取食。據(jù)《禮記·玉藻》記載和考古發(fā)現(xiàn),簋是商周時重要的禮器,宴享和祭祀時以偶數(shù)與列鼎配合使用,代表著不同的貴族等級。史書記載,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 亞丑方簋 |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 |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甲簋 | 西周早期 | 上海博物館藏
△ 利簋(武王征商簋 ) | 西周早期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目前中國所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西周青銅重器,也是國家禁止出國展出的64件珍貴文物之一。器侈口,獸首雙耳垂珥,垂腹,圈足下連鑄方座。器身、方座飾饕餮紋,方座平面四角飾蟬紋。該簋最為重要也最有價值的是該器腹內(nèi)底部所鑄4行32字銘文記錄了武王伐紂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即武王伐商的“牧野大戰(zhàn)”,也稱其為“武王征商簋”。簋腹內(nèi)底鑄銘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賜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寶尊彝。利簋銘文內(nèi)容與中國古代文獻(xiàn)記載完全一致,是有關(guān)武王伐紂史實(shí)的唯一文物遺存。作器者名利隨武王參戰(zhàn),勝利后受到獎賞,鑄這件銅器以記功并用來祭奠祖先。通高28厘米,口徑22厘米,1976年陜西臨潼零口出土。
△ 神鳥紋方座簋 | 西周 | 寶雞石鼓山出土
△ 叔簋 | 西周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 魯伯大父簋 | 春秋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簠即文獻(xiàn)里的“胡”或“瑚”。古代祭祀和宴饗時盛放黍、稷、粱、稻等飯食器具,《周禮·舍人》:'凡祭祀共簠簋。' 簠的基本形制為長方形器,蓋和器身形狀相同,大小一樣,上下對稱,合則一體,分則為兩個器皿。簠出現(xiàn)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戰(zhàn)國晚期以后消失。
△ 青銅簠 | 西周 | 山東大學(xué)博物館藏
▲盨是古代盛黍稷的禮器或食具。由圈足簋發(fā)展而來,橢圓口,有蓋,兩耳,圈足或四足,器蓋與器身形態(tài)相近但稍小,器蓋上有四個方足。取下器蓋后翻置起來即成另一器皿,食畢歸置如一。盨出現(xiàn)于西周中期后段,主要流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初期已基本消失。
△ 虢仲盨 | 西周晚期 | 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藏
▲敦。是中國古代食器與禮器,在祭祀和宴會時放盛黍、稷、稻、梁等作物。出現(xiàn)在春秋中后期,到戰(zhàn)國時多為蓋形同體,全體呈卵圓形,俗稱西瓜鼎。常為三足,有時蓋也能反過來使用,由鼎、簋的形制結(jié)合發(fā)展而成。產(chǎn)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戰(zhàn)國晚期,秦代以后漸趨消失。
△ 三角云雷紋敦 | 戰(zhàn)國
△ 菱形勾連云紋銅敦 | 戰(zhàn)國中期 | 隨州博物館藏
▲豆。古代食器和禮器。出現(xiàn)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戰(zhàn)國。豆的造型類似高足盤,上部呈圓盤狀,盤下有柄,柄下有圈足。豆作為禮器常與鼎、壺配套成原始禮器的基本組合。豆有深腹的,有平盤的。戰(zhàn)國時代有一種方體的豆叫琦。平盤的豆自名為鋪,可能即古文獻(xiàn)中的籩,用以盛放干果肉脯之類。
△ 鑲嵌狩獵畫像紋豆 | 春秋 | 上海博物館藏
▲鋪。盛放肉醬的器皿。外形與豆相似,但盤邊狹而盤底平,圈足甚粗而矮,多為鏤空,青銅鋪見于西周中期到春秋時代。
△ 透雕交龍紋鋪 | 春秋晚期 | 上海博物館藏
▲盂。是古代的盛食器,商至春秋時期。盂一般作圓形,侈口深腹,有獸首耳或附耳。銅盂最早見于商代晚期。商和西周初大多為中型,西周中晚期多為大型,春秋時已極少見。
△ 匽侯盂 | 西周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國家博物館最重要的十大青銅器之一。 1955年遼寧喀左出土, 高24.3厘米,口徑33.8厘米,足徑23.3厘米。盂口內(nèi)壁刻有匽侯做饙盂5字銘文。
▲盞。盛食器。是楚國特有的一種食器,進(jìn)入春秋后才出現(xiàn)。
△ 春秋銅盞 | 盛食器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失蠟法鑄器。
▲鍑。炊煮用具,與風(fēng)爐是渾然一體,它形似大口鍋,不同處在于方形耳,底部稍微有點(diǎn)尖,類似肚臍眼。鍑在古代很興盛,到了宋朝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 垂鱗紋鍑(煮茶用具) | 春秋早期 | 上海博物館藏
▲匕(食器的輔助工具)。古代挹取食物的匙子,長柄淺斗,體呈桃葉形。常與鼎、鬲同出,最早見于商代晚期。
△ 青銅匕 | 春秋 | 山東大學(xué)博物館藏
△ 青銅染器 | 西漢
染指調(diào)味品。此染器中的耳杯用來盛醬、鹽等調(diào)味品,染爐用來使之加熱,滿足當(dāng)時人們喜歡用較燙的調(diào)味品濡熟肉食用的習(xí)慣。
△ 青銅碳爐 | 春秋 | 安徽博物館收藏
▲俎。古代祭祀時盛放牛羊的禮器,也可作供切肉小案子用。已發(fā)現(xiàn)的有商和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
青銅俎
> 觥籌交錯 | 曲水流觴
▲在中國古代有無酒不成禮之說,故酒是祭神享祖、禮儀交往、宴賓會客等活動的必備之物,酒器也就自然成為了禮器。商代酒器最簡單的組合是一爵一觚,用以斟飲。爵由于它的造型像一只雀鳥,前有流似雀啄,后有尾,腹下有細(xì)長足,古代爵與雀同音通用,故而名之。爵、角、斝均為飲器,但形制有區(qū)別。角無柱,尾和流均呈三角形的尖端。斝的容量一般較大,有兩柱而無流和尾。商末周初,出現(xiàn)觶,與爵組合一起,觥也是一種飲器,其形制有蓋、有流、有鋬,下有方座或四足。作為飲器的杯、樽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中期,至漢而盛行。尊、卣相配套使用。方彝出現(xiàn)稍晚,也與尊相配合。一組尊,卣或尊,方彝,在古代是尊貴的酒器,尊貴之尊因此而來。戰(zhàn)國以后大腹圓壺自名為鍾,也是一種酒器。漢代方壺自名鈁,扁壺在戰(zhàn)國自名鉀。有些儲酒器內(nèi)附有挹酒用的勺,勺為長柄,前端作杯狀。禁也可稱之為酒器,它是托在酒器下面的長方臺座。
△ 寶雞石鼓山出土青銅器
◎ 酒器
也是禮器,代表不同等級。分為飲酒器和儲酒器兩類。
飲酒器主要有爵、角、斝、觚、觶(合稱五爵)、觥。
儲酒器主要有尊、方彝、壺、卣、瓿、罍、盉、缶。
◇ 飲酒器
▲爵。中國古代一種飲酒的容器。在商代和西周青銅禮器的考古發(fā)現(xiàn)中常見。
△ 爵 | 夏朝(二里頭文化)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目前出現(xiàn)最早的青銅容器。采用復(fù)合范鑄造而成,器流、尾較長,無柱,束腰,平底,鏤空鋬,三足呈細(xì)錐狀,器壁單薄,紋飾簡單。通長14.5厘米、高13.5厘米、重0.75千克,1984年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出土。
△ 乳釘紋管流爵(角) | 夏代晚期 | 上海博物館藏
△ 獸面紋爵 | 商代早期 | 上海博物館藏
△婦好爵 | 商后期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 旅祖丁爵 | 西周早期 | 上海博物館藏
▲斝。溫酒的酒器,也作禮器,三足,一鋬(耳),兩柱,圓口呈喇叭形,由新石器時代陶斝發(fā)展而成。商湯王打敗夏桀之后,定為御用酒杯,諸侯則用角。斝初見于夏代晚期,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形狀似爵而大,然無流無尾,僅在口緣上有兩柱,侈口較同類的爵要寬?;驹煨蜑槌蘅冢谘赜兄?,寬身,下有長足。斝作為禮器,常與觚、爵等組合成套使用。
△ 連珠紋斝 | 夏代晚期 | 上海博物館藏
△ 獸面紋斝 | 商代中期 | 上海博物館藏
△ 饕餮紋束腰袋足斝 | 商代中期 | 上海博物館藏
△ 徙斝 | 商代晚期 | 河南省博物館藏
▲角。是從爵演化出來的一種新型酒器,流行于殷商晚期或商周之際。其用途與爵相同,亦是飲酒器。器型與爵相似,口沿?zé)o柱,流變形成與爵尾相同的尖形角狀,商代和西周早期的角有蓋。西周中期以后不復(fù)存。
△ 角 | 西周早期 | 河南省博物館藏
▲觚。是中國古代一種用于飲酒的容器,也用作禮器。圈足,敞口,長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現(xiàn)為喇叭狀。觚初現(xiàn)于二里崗文化,到西周中期已十分罕見。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
△ 獸面紋觚 | 商代早期 | 上海博物館藏
△ 銅觚 | 商 | 湖北省博物館藏
△ 黃觚 | 商代晚期 | 上海博物館藏
▲觶。古代傳統(tǒng)禮器中的一種,盛酒用,尊者舉觶,卑者舉角——《禮記·禮器》。形似尊而小,流行于商朝晚期和西周早期。圓腹,侈口,圈足,形狀小瓶,大多數(shù)有蓋。這種形狀的觶多為商代器。西周時有作方柱形而四角圓的。春秋時演化成長身、侈口、圈足觶,形狀像觚,自身銘文稱為“鍴”而不叫觶。
△ 父乙觶 | 商代晚期 | 上海博物館藏
△ 青銅鸮形觶 | 商 | 美國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藏
◇ 儲酒器
▲尊,今作樽。是商周時代中國的一種大中型盛酒器。尊的形制圈足,圓腹或方腹,長頸,敞口,口徑較大。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時期,春秋后期已經(jīng)少見。商周時期的青銅酒尊常常做成動物的樣子,有象、犀、虎、牛、羊、鳳、怪獸等形狀。
△ 四羊方尊 | 商代晚期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四羊方尊是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方形,大侈口,長頸,鼓腹,高圈足。器腹飾有饕餮龍紋,紋飾精美,雕工精湛,具有商代銅尊的典型特征。腹部四角上都鑄有一大卷角羊,每羊胸與尊腹合為一體,羊足鑄在圈足上,而羊首羊角則凸出器表,尊的四個角部浮雕出極為生動的四條龍。羊角與頭均為采用分鑄法后,再與全體鑄接在一起,頸部飾有蕉葉紋,此尊器制渾厚,造型雄奇精巧,技藝復(fù)雜,風(fēng)格獨(dú)樹一幟,為商周青銅器中的奇珍。高58.3厘米、重達(dá)34公斤,1938年湖南省寧鄉(xiāng)縣出土。
△ 龍虎尊 | 商淮夷時期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距今3000多年歷史,它體形高大,口沿廣闊,鼓腹,高圈足,高50厘米,口徑45厘米,重約20公斤。鑄工極精,整體形成三層花紋。肩部以圓雕和浮雕相結(jié)合,塑造3條生動的蟠龍形象。腹部以三道扉棱為界,分隔3組相同紋飾,皆雙虎食人之狀。圈足平雕饕餮紋飾。整器工藝精湛,花紋線條洗練,是商代青銅器中的精品。安徽阜南月兒河出土。
△ 三羊尊 | 商代晚期 | 故宮博物院藏
△ 婦好青銅鸮尊 | 商后期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此鸮尊是商代鳥獸形青銅器中的精品,也是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鳥形酒尊。銅尊最早見于商代。鸮是古人崇拜的神鳥,商朝戰(zhàn)神的象征。器身口內(nèi)壁鑄銘文婦好。高45.9厘米、口長徑16.4厘米、足高13.2厘米、蓋高13.2厘米、重16.7千克,1976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出土。
△ 何尊 | 西周早期 | 中國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
永久禁止出國展的國寶之一。1963年陜西省寶雞市寶雞縣賈村鎮(zhèn)出土。
△ 盠駒尊 | 西周中期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盛酒器。鑄銘文105字,記述甲申日周王執(zhí)駒,并賞賜兩匹馬駒,為紀(jì)其事而作。高32.4厘米、長34厘米、重5.68千克,1955年陜西郿縣李村出土。
△ 犧尊 | 春秋晚期 | 上海博物館藏
高33.7厘米,長58.7厘米,重10.76公斤。
△ 錯金銀云紋銅犀尊 | 戰(zhàn)國至西漢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眼睛以藍(lán)料鑲嵌,頭部右側(cè)口有細(xì)管狀流,遍飾嵌金流云紋,展現(xiàn)出犀皮粗糙厚重質(zhì)感。1963年陜西興平豆馬村出土。
▲卣。古代酒器。商代跟西周時期盛行用來裝酒。外觀上大部分是圓形,橢圓形,底部有圈形足,周圍雕刻精美的工藝圖案。有蓋和提梁,腹深,有圓形、橢圓形、方形、圓筒形等,也作圓筒形,作鴟鸮或作虎吃人形等。通常商朝的卣多橢圓形或方形,西周則多圓形,又承商代形制演變出最有特色的是鳥獸形卣。
△ 青銅卣 | 商后期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 鈇卣 | 西周早期 | 陜西博物館藏
通高36厘米,1971年陜西涇陽高家堡出土。在造型樣式和紋樣裝飾上明顯的帶有商代后期青銅器的風(fēng)格。
△ 提梁卣 | 春秋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 湖南湘潭出土
▲瓿。盛酒器和盛水器,亦用于盛醬。流行于商代至戰(zhàn)國。器型似尊,但較尊矮小。圓體,斂口,廣肩,大腹,圈足,帶蓋,有帶耳與不帶耳兩種,亦有方形瓿。器身常裝飾饕餮、乳釘、云雷等紋飾,兩耳多做成獸頭狀。
△ 婦好瓿 | 商武丁時期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 乳釘雷紋瓿 | 商代晚期 | 上海博物館藏
▲罍。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禮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體量略小于彝,罍有方形和圓形兩種,方形罍出現(xiàn)于商代晚期,而圓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從商到周,罍的形式逐漸由瘦高轉(zhuǎn)為矮粗,繁縟的圖案漸少,變得素雅。
△ 三星堆青銅罍 | 商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 皿天全方罍 | 商代晚期 | 湖南省博物館藏
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體型最大、制作最精美、保存最完整的方罍,被譽(yù)為方罍之王。器身高63.6厘米,器蓋高28.9厘米。
△ 虎鈕青銅罍 | 春秋·鄭 | 1923年河南新鄭出土
▲盉。盛酒器,是古人調(diào)和酒與水濃淡的器具。盉的形狀較多,一般是圓口,深腹,有蓋,前有流,后有鋬(音畔),下有三足或四足,蓋和鋬之間有鏈相連接。青銅盉出現(xiàn)在商代早期,盛行于商晚期和西周,流行到春秋戰(zhàn)國。
△ 婦好青銅盉 | 商王武丁時期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 鳥形盉 | 西周 |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 獸面紋龍流盉 | 春秋中期 | 上海博物館藏
△ 吳王夫差盉 | 春秋晚期 | 上海博物館藏
▲觥。流行于商朝晚期至西周早期的酒器。器身呈橢圓形或方形,圈足或四足。帶蓋,呈有角獸頭或長鼻上卷的象頭形狀。有的觥全身為動物形狀,蓋為獸頭、背,器身為獸腹,足為獸腿。觥的裝飾紋類似于犧尊、鳥獸形卣。和獸形尊不同的是,觥蓋為獸頭連接獸背的形狀,流部為獸頸,用于倒酒。
△ 后母辛青銅觥 | 商后期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通高36厘米、長46.5厘米、寬12.5厘米、重8.5千克,1976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出土。
△ 青銅觥 | 商 | 美國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藏
△ 父乙觥 | 商代晚期 | 上海博物館藏
盛酒器。高29.5厘米 長31厘米 底縱12厘米 底橫16.7厘米 重4.8千克。
▲方彝。中國古代盛酒器。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彝本是青銅禮器的通稱,宋人始稱這類器物為方彝。方彝的造型特征是長方形器身,帶蓋,直口,直腹,圈足。器蓋上小底大,做成斜坡式屋頂形,圈足上往往每邊都有一個缺口。也有少數(shù)方彝下腹外鼓成曲腹?fàn)?。方彝的蓋與器身往往鑄有4條或8條凸起的扉棱,全器滿飾云雷紋地,上凸雕出獸面、動物等紋樣,給人以莊重華麗的感覺。
△ 婦好青銅偶方彝 | 商后期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 戶方彝 | 西周 | 上海博物館藏
△ 盠(lí)青銅方彝 | 西周中期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1955年陜西郿縣李村出土。
▲壺。古代盛酒器、盛水器和禮器。
△ 饕餮垂葉紋貫耳壺 | 商代晚期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這種饕餮垂葉紋在已經(jīng)出土的商代青銅器中是僅此一件。貫耳,圈足,直圓腹,頸飾饕餮紋,頸下之上腹部飾垂葉紋,下腹光素,圈足施以斜角云紋。1965年綏德螺頭村出土。
△ 頌青銅壺 | 西周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高51厘米。器頸內(nèi)壁鑄銘文21行152字,記述了周王冊命頌之事。
△ 蓮鶴方壺 | 春秋中期 | 一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 一藏河南博物館
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此壺主體部分為西周后期以來流行的方壺造型,有蓋、雙耳、圈足,重心在下腹部,遍飾于器身上下的各種附加裝飾,不僅紋飾細(xì)膩新穎,而且結(jié)構(gòu)復(fù)雜、鑄造精美,采用了圓雕、淺浮雕、細(xì)刻、焊接等多種技法,堪稱是春秋時期青銅工藝的典范之作。1923年河南新鄭李家樓鄭公大墓出土。
△ 蔡侯申方壺 | 春秋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此壺為蔡昭侯作器。盛酒或盛水器,蓋上為鏤空的蓮瓣狀裝飾。長頸部兩個大獸耳;腹部作十字分欄裝飾。頸、腹部上半部有細(xì)小的蟠螭紋,底有4個動物形足。壺頸內(nèi)側(cè)有銘文6字:蔡侯申之用壺。 高79.8厘米,口長18.5厘米、口寬18.3厘米 ,1955年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 。
△ 曾仲斿父青銅方壺 | 春秋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青銅器“十大國寶”之一。壺頸長,壺肩有兩個伏獸銜環(huán),體型扁方。蓋上有高聳的蓮瓣形裝飾。頸腹飾環(huán)帶紋,壺觴有曾游父自作器的銘文。壺蓋上飾有精美的蓮花瓣,為春秋青銅壺典型的造型。蓋內(nèi)壺內(nèi)口內(nèi)壁各有銘文大意為曾侯的次子父用好銅鑄造了此壺。通高66厘米,上口長23.1厘米,1966年7月在湖北省京山縣鄭家河水庫出土。
△ 鑲嵌畫像紋壺 | 戰(zhàn)國早期 | 上海博物館藏
△ 錯金銀鳥篆文青銅鍾 | 西漢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 戰(zhàn)國后大腹圓壺自名為鍾 ) 盛酒或盛糧器。高40.5厘米,968年河北省滿城縣漢墓出土。
▲鈁。酒器,即方壺。戰(zhàn)國末年改稱鈁,多為素面,流行于戰(zhàn)國末期至漢代。造型為方身,長頸,大腹,圈足,帶蓋。少數(shù)器身有花紋,花紋不用銅器傳統(tǒng)圖案,多用菱形或三角形等幾何紋飾。
△ 鑲嵌幾何紋鈁(漢代方壺自名鈁) | 戰(zhàn)國晚期 | 上海博物館藏
△ 錯銀青銅鉀(扁壺在戰(zhàn)國自名鉀) | 戰(zhàn)國
美國國立亞洲藝術(shù)博物館藏
▲瓴。古代一種盛水的瓶子,有成語:高屋建瓴。
△ 伯游父瓴 | 春秋中期 | 上海博物館藏
▲禁。是承置酒器的案具,起于西周初年,滅于戰(zhàn)國時代。因周人總結(jié)夏、商兩代滅亡之因,均在嗜酒無度。禹可能是歷史上最早提出禁酒的帝王,夏、商兩代末君都因沉湎于酒而國家破亡。周鑒于此,發(fā)布了中國最早的禁酒令《酒誥》,承置酒器的案具烙下中國第一個禁酒時代印痕——名曰酒禁。
△ 云紋銅禁 | 春秋中期 | 河南博物院藏
宮廷盛酒器具。通高28.8厘米,器身長103厘米,寬46厘米 ,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出土。
▲缶。古代盛酒或盛水器。圓腹、有蓋,身上有環(huán)耳;也有方形的。盛行于春秋戰(zhàn)國。
△ 楚高青銅缶 | 戰(zhàn)國楚國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 欒書青銅缶 | 戰(zhàn)國·楚國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目前所見最早的一件錯金銘文青銅器。盛酒或盛水器。通高40.5厘米、口徑16.5厘米、足徑17厘米。
△ 錯金銅舟 | 戰(zhàn)國·韓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酒具。高8厘米、口長17.1厘米、寬12.3厘米, 1965年山西省長治市分水嶺出土。
> 奉匜沃盥 | 明鑒古今
◎水器
盥洗之用。大型水器有鑒、盤;普通水器有匜、盂、盆等,缶、瓿是春秋時期少量出現(xiàn)。鑒是重要的水器之一,一種大盆,有三種用處:盛水用以洗浴;貯水籍以照面;用來裝冰,即《周禮》所說的冰鑒。水器之中最常見的是盤,匜。西周中葉以前盤與盉相配合,西周晚期盤與匜配合使用。
▲鑒。盛水器,用于盛水照面或冰鎮(zhèn)食物。體形巨大的鑒多用作禮器或陳設(shè)器。
△ 青銅冰鑒 | 戰(zhàn)國早期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戰(zhàn)國冰酒器。國家一級文物。鑒身的四面和四棱上,共有八個拱曲的龍形耳鈕,鈕尾均有小龍纏繞,又有兩朵五瓣小花立于尾上。外觀新穎別致,奇特精美,冷熱藏酒,功能兼?zhèn)洌‰p層的方形器皿,中有方壺,上有鏤孔蓋,鑒、壺之間可置冰,是我國最早的冰箱。四足獸、八龍耳,八接檐,蟠螭紋、勾連云紋,異常精美!上置長柄銅勺。鑄造技藝精湛,失蠟、鑲嵌、鏤雕、浮雕俱全。極具藝術(shù)珍藏價值!長寬均為76厘米、高63.2厘米,1977年湖北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 吳王夫差鑒 | 春秋 | 上海博物館藏
此器敞口,方唇,折沿,束頸,深鼓腹,平底。頸部兩側(cè)有獸首銜雙環(huán)耳,兩耳間的口沿裝飾有浮雕伏虎,虎弓身曲體攀在器口作探頭狀。器身裝飾有三道繁密的蟠虺紋,最下飾三角紋,內(nèi)飾蟠虺紋。腹內(nèi)鑄有銘文2行13字:攻吳王夫差擇厥吉金,自作御監(jiān)。 高44.8厘米、口徑76.5厘米、重60千克,傳河南省輝縣琉璃閣出土。
▲盤。商代至戰(zhàn)國時期流行的一種水器。當(dāng)時盥洗用匜澆水,以盤承接。小的盤也盛水用以洗手洗臉,大的盤也用以洗浴。
△ 曾侯乙尊盤 | 戰(zhàn)國早期 | 湖北省博物館的國寶
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最復(fù)雜、最精美的青銅器件。尊和盤均鑄有“曾候乙作持用終”銘文。曾侯乙尊盤融尊盤于一體,透空裝飾鬼斧神工,裝飾表層彼此獨(dú)立,互不相連,由內(nèi)層銅梗支撐,內(nèi)層銅梗又分層聯(lián)結(jié),參差錯落,玲瓏剔透,令觀者凝神屏息,嘆為觀止。這一發(fā)現(xiàn),證實(shí)了在二千四百年前的戰(zhàn)國早期,中國的失蠟法鑄造技術(shù)已經(jīng)達(dá)到極高的水準(zhǔn)。尊高33.1厘米,口寬62厘米,盤高24厘米,寬57.6厘米,深12厘米,1978年湖北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 虢季子白青銅盤 | 西周周宣王時期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永久禁止出國展的國寶之一。傳世青銅器銘品堪稱西周青銅器的魁首。,盛水器。是西周宣王十二年(公元前815年),虢季氏子白為紀(jì)念其受周天子命,率軍戰(zhàn)勝玁狁(xian yun)立下奇功,受到周王的褒獎而作的重器。盤的內(nèi)底有銘文111字,對這段史實(shí)作了詳細(xì)的記載。 被視為西周金文中的絕品。它的金文排列方式與字形處理方式顯然有別于其他西周銘文,卻與東周后期戰(zhàn)國吳楚文存在著某種相近的格局。長137.2厘米,寬86.5厘米, 高39.5厘米,重215.3千克,清道光年間陜西寶雞虢川司出土。
△ 史墻盤 | 西周 | 寶雞青銅器博物館藏
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因墻在周朝做史官又被稱作“史墻盤”,型巨大,底部鑄有銘文284字,腹和圈足分別飾鳳紋和獸體卷曲紋,雷紋填地,圈足有折邊。銘文前段頌揚(yáng)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恭)七代周王的功績,后段記敘微氏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亞祖、文考和做本盤者自身六代的事跡。墻盤所記述的周王政績與司馬遷的《史記·周本紀(jì)》中的內(nèi)容非常吻合,填補(bǔ)了西周國史微子家族的一段空白,屬于重要的歷史資料。1976年陜西扶風(fēng)縣出土。
▲匜。是中國先秦時代禮器之一,用于沃盥之禮,洗手所用。周朝沃盥之禮所用水器由盤、盉組合變?yōu)楸P、匜組合。
△ 齊侯子行青銅匜 | 春秋·齊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國家一級文物。匜底內(nèi)鑄銘文三行15字。高21.5厘米,流長42厘 米,重4.7公斤,1977年山東臨朐出土。
△ 鳥形青銅匜 | 春秋·燕國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盆。古代主要用于盛水,但出土青銅盆的銘文卻表明它主要用于盛食,應(yīng)是兼可作盛食或盛水的器物。它是西周較晚時期才出現(xiàn)新型的食器,盛行于春秋時期。
△ 交龍紋盆 | 春秋中期 | 上海博物館藏
> 金聲玉振 | 禮樂頌歌
◎ 樂器
樂器主要有鐘、镈、鐃(鉦)、鼓、錞于、鈴、鐸、句鑃等。青銅制樂器的種類較多,最早的莫過于距今四千年前后的銅鈴。其他如鐃、鐘、镈、鼓、錞于商代后期才流行起來。饒,流行于商代晚期,它的口朝下,上面有長甬,甬端置立于木制的器座上,演奏時,用木錘敲擊器口的中間部位。饒可分兩種,一種是獨(dú)立的,器形較大,有的重達(dá)150余公斤;另一種有五、三件大小不一,代表不同音階的饒構(gòu)成編饒。饒被倒置過來,懸掛起來演奏,以得到更為清澈的音響,這就是鐘。編鐘的件數(shù)逐漸增多,能奏出復(fù)雜的樂曲。甬鐘在懸掛起來時,是前后傾斜的。而鎛是一種平口的鐘形樂器,是用環(huán)形的鈕懸掛的,掛起來時,位置垂直,和甬鐘不同。銅鼓在中原一帶罕見,西南地區(qū)的大量銅鼓,是秦漢以后的,但地域色彩極濃。
△ 宗周鐘 | 西周晚期 |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編鐘 | 西周周穆王時期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 曾侯乙編鐘 | 戰(zhàn)國早期 | 湖北省博物館藏
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shù)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xué)者稱之為稀世珍寶。1978年在湖北隨州市出土。
▲銅鼓是中國南方濮、越人創(chuàng)造的一種打擊樂器,是中國藝術(shù)寶庫中之瑰寶。
△ 蛙飾鼓 | 東漢 | 上海博物館藏
△ 透雕蟠龍鼓座 | 春秋晚期 | 上海博物館藏
▲镈。是大型單個打擊樂器。貴族在宴饗或祭祀時,常將它和編鐘、編磬配合使用。其特點(diǎn)是環(huán)鈕、平口、器身為橢圓形或合瓦形。
△ 青銅镈 | 春秋·齊 | 國家博物館藏
通高65厘米,鼓間34.5厘米,銑間44厘米,1870年山西榮河后土祠出土。
▲鐃。打擊類樂器, 是用來指揮軍隊進(jìn)退及祭祀和宴樂的器具?!吨芏Y》中說“金鐃以止鼓”。被稱為“大鐃”的青銅器更高大厚重,多出于南方地區(qū),可以奏出雄渾洪亮之音。祭禮之后常就地埋葬。
△ 青銅大鐃 | 西周 | 福建省博物館藏
鎮(zhèn)館之寶。福建出土的最大的青銅器,1978年建甌小橋公社陽澤大隊黃科山出土。
△ 虎紐錞于 | 戰(zhàn)國晚期 | 四川省博物館藏
巴文化最具特征性的青銅樂器,其通體完整,音質(zhì)優(yōu)良,造型厚重,形體特大,有“錞于王”之譽(yù)。
> 秉旄仗鉞 | 群雄逐鹿
◎ 兵器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因此,最先進(jìn)的青銅鑄造技術(shù)最先用于制作兵器。古代青銅兵器種類較多,主要有:鉞、刀、劍、戈、矛、鈹、鏃、殳、弩機(jī)、甲胄等。
▲鉞。一種古代的兵器,雖具備殺傷力,但是更多的是一些儀衛(wèi)所用,和使用武器不同。在西方權(quán)力象征物是權(quán)杖,中國是鉞。在原始社會時期,鉞為成年男子的象征。君王用鉞象征征伐。
△ 獸面紋鉞 | 商後期 |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亞丑鉞 | 商代 | 山東省博物館藏
正反兩面銘亞丑二字。通長32.7厘米,刃寬34.5厘米,1965年出土于山東青州蘇埠屯。
△ 象首鉞 | 西周早期 | 上海博物館藏
△ 宋公欒青銅戈 | 春秋·宋國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6字錯金鳥篆體銘文為宋國國君宋公欒所造。長22.3厘米,1936年安徽壽縣出土。
△ 獸面紋戈 | 戰(zhàn)國 | 上海博物館藏
△ 豹紐矛 | 西漢 | 上海博物館藏
△ 人頭形銅鉤戟 | 西周 | 甘肅省博物館藏
人頭形,頸部有橢圓形銎,援基飾一牛首,陰刻牛頭形徽識。寬23厘米,高25.5厘米,甘肅靈臺白草坡出土。
△ 越王勾踐劍 | 春秋晚期越國 | 湖北省博物館藏
被稱為天下第一劍。因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0.1毫米的鉻而千年不銹。經(jīng)無損科學(xué)檢測,其主要合金成分為銅、錫、鉛、鐵、硫等。花紋處含硫高,因硫化銅可防銹。早在2500年前就有這種防銹技術(shù),令人驚嘆。劍通高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極其鋒利??逃秀X王鳩淺,自乍用鐱八字。
△ 青銅鈹 | 秦 | 陜西秦俑坑中出土
△ 目雷紋刀 | 商代晚期 | 上海博物館藏
△ 圓柱紋刀 | 西周早期 | 上海博物館藏
△ 錯金銀青銅弩機(jī) | 西漢 | 南京博物院藏
△ 矢鏃 | 戰(zhàn)國 | 湖北省博物館藏
△ 殳 | 戰(zhàn)國 | 湖北省博物館藏 | 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
△ 獸面紋胄 | 商代晚期 | 江西省博物館藏
△ 鎏金銅虎符 | 漢 | 美國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藏
> 寶馬雕車 | 馳騁千年
◎ 車馬器
△ 銅車馬 | 秦代 |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藏
永久禁止出國展的國寶之一。1980年中國陜西臨潼秦始皇陵墳丘西側(cè)出土,共兩乘,一前一后排列。經(jīng)復(fù)原,大小約為真人真馬的二分之一,是我國發(fā)現(xiàn)最早、體形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銅制車馬。被譽(yù)為“青銅之冠”的銅車馬讓人們一睹始皇帝鑾駕的非凡風(fēng)采,對研究我國秦代冶煉與機(jī)械制造技術(shù)、車輛結(jié)構(gòu)等具有級重要的歷史價值。
△ 錯金銀馬首形銅轅 | 戰(zhàn)國·魏 | 車轅飾件
△ 鎏金龍馬銅當(dāng)盧 | 西漢 | 濟(jì)南市考古所藏
△ 銅奔馬 | 東漢 | 甘肅省博物館藏
永久禁止出國展的國寶之一。又名“馬踏飛燕”、“馬超龍雀”,為中國旅游標(biāo)志。按古代相馬經(jīng)中所述良馬的標(biāo)準(zhǔn)尺度來衡量銅奔馬,幾乎無一處不合尺度,不僅是杰出的藝術(shù)品而且是相馬的法式。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1969年在甘肅武威雷臺的東漢墓面出土。
◎ 雜器
△ 長信宮燈 | 西漢 | 河北省博物館藏
永久禁止出國展的國寶之一。1968年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妻竇綰墓出土。
△ 錯金銀博山爐 | 西漢 | 河北省博物館藏
博山爐,漢、晉時期常見的焚香器。山巒起伏,金絲和金片錯出舒展的云氣紋。一件舉世聞名的珍寶。1968年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 。
△ 詛盟場面貯貝器 | 西漢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圓雕立體人物127人,滇王殺祭詛盟典禮。云南晉寧石寨山出土。
△ 五牛銅枕 | 西漢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 青銅大立人像 | 商 | 三星堆博物館藏
世界銅像之王。是現(xiàn)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銅立人像。高180、通高260.8厘米,重約180公斤,三星堆遺址 一號祭祀坑出土。
△ 三星堆凸目銅面具 | 商·蜀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 祭器
△ 夔紋奩 | 西周
奩。放梳妝用具,也用于盛食。盛行于漢代。
△ 錯金銀狩獵紋鏡 | 戰(zhàn)國 | 日本永青文庫藏
照面用具。直徑 17.5厘米,河南洛陽金村出土。
△ 鏡 | 西漢 |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鍍金銀帶鉤 | 戰(zhàn)國 | 美國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藏
△ 作冊般青銅黿 | 商后期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 鎏金熊形銅鎮(zhèn) | 西漢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壓席用具
△ 兔形銅水盂 | 西漢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文具
△ 楊臨信印鎏金辟邪鈕 | 漢
△ 銅權(quán) | 秦代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
△ 量 | 度量衡 | 秦 |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傳世錯金銅幣 | 漢王莽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 青銅鏟 | 商后期
△ 康侯青銅斧 | 西周周成王時期
△ 獸面紋臿 | 戰(zhàn)國 | 上海博物館藏 | 今稱鍬
中國青銅文化
華夏文明永恒的禮樂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