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也許不具私心,而是出于情感,真誠地指出別人的缺點(diǎn),以為這樣做是為了別人好,雖然我們所言不假,但這會傷到別人的心,引起怨恨。所以言語婉轉(zhuǎn),是我懇切的忠告。
善意的提醒帶來的可能不是感激,而是對方的不滿。如果你直接向?qū)Ψ秸f“你錯了”,那么,對方極有可能會因羞而生惱。
在人際交往中,破壞力最強(qiáng)的莫過于這三個字:你錯了。它通常不會造成任何好的效果,只會帶來一場不快、一場爭吵,甚至能使朋友變成對手,使情人變成怨偶。
“你錯了”這三個字,破壞力為什么這么大呢?這是因?yàn)椋好總€人都有固執(zhí)己見的毛病。沒有幾個人具有邏輯性的思考。我們多數(shù)人都具有武斷、固執(zhí)、嫉妒、猜忌??謶趾桶谅热秉c(diǎn),所以我們很難向別人承認(rèn)自己錯了。
而且一個人說錯話或做錯事,總是有原因的,即使明知自己錯了,也會強(qiáng)調(diào)客觀原因,認(rèn)為錯得有理。正如羅賓森教授在他的一《下決心的過程》所說:
“我們有時會在毫無或熱情淹沒的情形下改變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說我們錯了,反而會使我們遷怒對方,更固執(zhí)己見。我們會毫無根據(jù)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如果有人不同意我們的想法時,反而會全心全意維護(hù)我們的想法。顯然不是那些想法對我們珍貴,而是我們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脅……我們愿意繼續(xù)相信以往地相信的事,而如果我們所相信的事遭到了懷疑,我們就會找盡借口為自己的信念辯護(hù)。結(jié)果呢,多數(shù)我們所謂的推理,變成找借口來繼續(xù)相信我們早已相信的事物。”
人們犯了錯誤時,并非意識不到犯了錯誤,只是頑固地不肯承認(rèn)而已。所以,當(dāng)你對一個人說“你錯了”時,必然撞在他固執(zhí)的墻上。
不論我們用什么方式說“你錯了”,不論是一句話,一個眼神,一種說話的聲調(diào),一個手勢,只要讓他聽出或看出“你錯了”的意思,他就絕不會有好臉色給你!因?yàn)槟阒苯哟驌袅怂闹腔邸⑴袛嗔?、榮耀和自尊心。只會使他想反擊,但決不會使他改變心意。即使你搬出孔子或柏拉圖理論,也改變了他的成見,因?yàn)槟銈怂母星椤?div style="height:15px;">
假如對方真的錯了,你必須讓他承認(rèn)并糾正錯誤,也應(yīng)該回避“你錯了”或類似的詞語。即使你站在真理這一邊,也要用最溫和的態(tài)度、最委婉的方式讓他人意識到自己錯了。
所以,你有必要運(yùn)用一些技巧,使對方察覺不到“你錯了”這三個字。正如一位智者所說:“必須用若無實(shí)有的方式教導(dǎo)別人,提醒他不知道的事情好像是他忘記的?!?div style="height:15px;">
有一位先行,花三天時間寫了一篇演講稿,他認(rèn)真的撰寫、修改并潤色,其精心程度絕不亞于魯迅或朱自清寫一篇文章——據(jù)說魯迅寫完一篇文章后,通常要改七篇,而朱自清每天只寫500字。
這位先生認(rèn)為演講寫得十分出色,得意地讀給妻子聽。妻子認(rèn)為這篇演講與得并不出色。但好沒有這樣說:“你寫得太差勁了,都是老生常談,別人聽了一定會打瞌睡的!”
這位妻子是一個善解人意的人,她說:“如果這篇文章是投給報社的話,肯定算得上一篇佳作?!睋Q句話說,她在贊美的同時巧妙地表達(dá)出它并不適合演講。丈夫聽懂了,立即撕碎了精心準(zhǔn)備的手搞,并決定重寫。
一個原則是:對事情有好處又不傷害對方的自尊。如《菜根譚》云:“攻人之惡毋太嚴(yán),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過高,當(dāng)使其可從?!?div style="height: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