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錢幣源遠流長,種類繁多,浩若煙海,作為一般等價物的交換媒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科學,民族存亡以及國家興衰,無一不在一枚枚古幣上留下不可篡改的印記。古錢幣在人類生產和生活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然而人們對古錢幣往往稱頌者少,詛咒者多,我國古代就有許多詠錢詩。
最早寫到錢幣的是《詩經》,其中的《小雅.菁菁者我》篇寫到:“既見君子,賜我百朋”。“百朋”即指貝幣,這是我國最早的貨幣。
西漢時的《白頭吟》記載:“愿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男女重意氣,何用錢刀為?”“錢刀”指的是戰(zhàn)國時期行用的一種刀幣,詩中描述的是司馬相如欲聘一美女為妾,卓文君即寫詩相勸,暗示用錢幣買來的愛情不能長久。西漢末年,王莽篡權自立后,鑄造行用了多種奇特的貨幣,他鑄造的“一刀平五千”俗稱“金錯刀”,制作極為精美,風格典雅凝重,后世文人雅士曾多次謳歌它,張衡的《四愁詩》曰:“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
,
一刀平五千
杜甫有詩曰:“金錯囊徒罄,銀壺酒易賒”,韓愈有詩曰:“爾持金錯刀,不入鵝眼貫”。
明刀
東漢初年有詩《蜀中童謠》曰:“黃牛白腹,五銖當復”。唐代劉禹錫的《蜀先主廟》詩云:“天下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勢分三足鼎,業(yè)復五銖錢”。五銖錢即漢朝貨幣,流通了700 多年,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最久的錢幣,被稱為“古錢壽星”,成為歷代貨幣的定型標準。
五銖
盛唐時期,詠錢詩頗多,詩仙李白《答友人》中記載:“人生貴相知,何必金與錢”,同時在《答五十二寒夜獨酌有懷》又記載:“黃金散盡交不成,白首為儒身破輕”。詩圣杜甫《最能行》中曰:“速今相就飲一斗,恰有三百青銅錢”。唐代天寶年間尚書郎張謂有《題長安壁主人》詩云:“世人結交需黃金,黃金不多交不深,縱令然若暫相許,終是悠悠行路心”。五銖這首詩激烈地諷刺了拜金主義的炎涼世態(tài)。
指斥金錢拜物教罪惡的再一首力作,是宋朝毗陵(今江蘇常州)一位十六歲的李姓姑娘的《詠破銅錢》:“半輪殘月掩塵埃,依稀猶有開元字,想的清光未破時,買盡人間不平事”。詩中描述的即唐朝貨幣開元通寶,這種錢幣鑄成后,五銖錢廢止,貨幣從記重的銖兩制演進到按數(shù)計值的制度。體現(xiàn)了價值尺度的一元化,這是我國貨幣歷史上的一次飛躍。李姓姑娘的這首詩,前兩句描寫了破錢的形象,后兩句語淺意深,一針見血的道破了金錢的罪惡本質,在那黑暗腐朽的社會里,金錢是萬能的,錢能通神,有錢能使鬼推磨。
開元通寶
宋朝皇帝宋徽宗政治上昏庸,生活上窮奢極欲,但他卻有高超的冶錢技術,與王莽合稱為我國古代鑄幣的兩個能手,他親筆冶鑄的鐵錢最為精美,但仍有人寫詩譏諷:“風流天子出崇觀,鐵劃銀鉤字字端,聞到蜀中銅貨少,任憑玩鐵買江山”。事實上,這些鐵錢是不足值的,無論其外表多么精美,宋天子親書的錢文多么漂亮,它終久比不上銅錢。
元代錢幣研究者吳萊有詩曰:“我觀泉志頗識錢,古今錢品不一傳。歷代鑄金史糜記,泉府積幣開其前。五銖半兩日已變,榆莢鵝眼爭相緣。重輕子母信有制,周廓肉好俱完全……”。這首詩簡要的闡述了錢幣的發(fā)展,同時告訴我們,歷代流傳至今的貨幣很多,史書上都有記載。
明代著名畫家沈周有一首《詠錢幣》詩云:“個體微軀萬事任,似泉流動利源深,平章市場無偏價,泛濫兒童有愛心,一飽莫充輸白米,五財同用愧黃金??蓱z別號為賕賂,多少英雄就此沉”。這首詩描述了古錢的職能,形體微小的錢幣擔任著萬物交換的媒介,在像泉水般的流通過程中,產生著無窮的財利,公正評判著萬物的價格,連天真的小孩對它都產生貪愛之心,雖不能飽腹卻勝過白米,各種錢幣同時使用,使黃金都感到羞愧,但是有人拿它賄賂,多少英雄豪杰為之沉淪。作者以含蓄手法告誡世人對錢要正確認識,不要行賄受賂,否則就會因此而身敗名裂。
崇寧重(通)寶
清代著名詩人袁牧寫了一首《錢》詩:“百物皆可愛,惟錢最寡趣,生時招不來,死時帶不去”,這后兩句是事實,是真理。清代孫源湘有《黃金嘆》曰:“千金買顏色,萬金買肺腑,見人口樸訥,黃金自能語”,這首詩淋漓盡致地揭露了金錢主宰一切的極不公平、極不合理的社會現(xiàn)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