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么容易罹患關節(jié)疾患?
關節(jié),不但是骨與骨相連接的地方,也是真氣運行過程中,真氣與真氣相接續(xù)的地方。如果真氣不足或者真氣運行緩慢時,真氣運行到關節(jié)處,就會停滯下來,不能一氣呵成的呈線形狀態(tài)暢通無阻。這是我通過修煉所體會到的。
這個發(fā)現(xiàn),使我更進一步認清了各種關節(jié)疾患的本質。
關節(jié)疾患,是人體最常見的運動系統(tǒng)疾病之一,特別是在寒冷的北方尤為多見。因為天氣的寒冷,非常容易造成關節(jié)的氣滯血瘀。
各種關節(jié)疾患,雖然表現(xiàn)形式不同,癥狀特點也不一樣,但其病機卻有著一致性。
因為關節(jié)處是真氣與真氣相接續(xù)的地方,所以,也是是非多發(fā)之處。一旦真氣運行不暢,就容易造成氣滯于關節(jié)。氣滯的結果,又引起連鎖反應——血瘀。這是因為氣與血的關系非常重要,“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作為血的先遣部隊,一旦止步不前,隨后而至的血行必然受阻。這樣就會出現(xiàn)氣滯血瘀的病理改變。氣血阻滯了經(jīng)絡、脈道,就會發(fā)生疼痛。所謂“不通則痛”就是如此。說到底,氣滯血瘀的根源,仍在于真氣運行的不暢通。
身體內部一旦出現(xiàn)病變,必然導致外邪趁機而入。老百姓常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這也正是《黃帝內經(jīng)》所言“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之理。
俗話說,一身動則一身強。早在遠古的原始社會時期,中原地區(qū)的先民們,就發(fā)現(xiàn)通過舞蹈可以治療風濕關節(jié)疾病。于是,一旦感覺肢體重滯,關節(jié)屈伸不利時,就“作舞以宣導之”。
經(jīng)常運動,活動肢體,是防止關節(jié)疾病的重要措施,其中尤以動功為要。動功通過舒緩、伸展的動作,可以充分的拔伸關節(jié),防止和祛除關節(jié)間的氣滯血瘀,促進氣血運行,讓全身氣血循環(huán)順暢起來。這樣,就達到了預防和治療關節(jié)疾患的目的。
酒精性脂肪肝
酒精進入人體后,主要在肝臟內進行分解代謝。如果長期大量飲酒,導致酒精攝入過多,就會對肝細胞造成毒性傷害,使肝細胞對脂肪的分解和代謝發(fā)生障礙,導致脂肪不能被及時轉換運轉出肝臟,便會在肝內沉積,引發(fā)脂肪肝。對于這類患者來說,光靠運動是不能恢復肝細胞的正常脂肪代謝功能的,治療首要是戒酒。
◆營養(yǎng)不良性脂肪肝
有人可能會奇怪,營養(yǎng)不良為什么也會造成脂肪肝呢?這是因為人們長期營養(yǎng)不良(如長期食素或節(jié)食減肥等),無法獲取足夠的能量,就會調動身體其他部位貯存的脂肪、蛋白質,通過肝臟將其轉化為能量。在能量轉化過程中,大量的脂肪會進入肝臟,一旦超過肝臟負荷,脂肪就會在肝臟里蓄積,引發(fā)脂肪肝。這類脂肪肝患者的當務之急不是運動,而是改善不良飲食習慣,適當增加高蛋白、高維生素和適量脂肪食物的攝入。
◆糖尿病等慢性病引起的脂肪肝
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會導致人體代謝功能紊亂,而肝臟發(fā)生脂肪代謝功能紊亂時,很容易引發(fā)脂肪肝。對于糖尿病等引起的脂肪肝,治療重點是先治療基礎疾病。
生活實例
半年里天天堅持運動
脂肪肝卻從輕度發(fā)展成中度
去年秋天,45歲的陳女士在單位體檢時查出患有輕度脂肪肝,開始很擔心,以為得了什么大病,后來一問同事,十個人里有六個患有脂肪肝,且很多人沒做過任何治療,但身體還是好好的,這讓她放心很多。
據(jù)一位朋友介紹,現(xiàn)在很多人都吃得多、動得少,導致體內積存了大量脂肪,一旦這些脂肪包裹住了肝臟,就形成了脂肪肝。得了脂肪肝,不用吃藥,只要多運動,把包裹著肝臟的脂肪消耗掉,脂肪肝就好了。但讓陳女士不解的是,“脂肪肝是體內積存大量脂肪導致的,患者應該比較胖,可我長得并不胖??!”
“有些人身體不胖,但內臟肥胖,大量的脂肪都附著在腹部內臟處,我想你就屬于內臟肥胖的人”。朋友的這番解釋,讓陳女士恍然大悟,她決定從第二天開始實施運動計劃。
在接下來的半年里,陳女士每天早上跑步鍛煉半小時,每天晚飯后再快步走近1個小時,她的身材越發(fā)苗條,她堅信自己的病基本好了。
前不久,陳女士到醫(yī)院做B超檢查,想看看自己的脂肪肝是否痊愈了,可讓她沒想到的是,脂肪肝竟然加重了,從輕度發(fā)展成了中度。
預測脂肪肝:腰臀比最有效
研究發(fā)現(xiàn),與皮下脂肪含量增加的外周性肥胖相比,腹型肥胖能更準確地反映脂肪肝的有無及其嚴重程度。體重正常的腹型肥胖者也具有較高的脂肪肝患病風險。
目前,用于診斷腹型肥胖的指標主要有兩個:一個是腰圍,另一個是腰臀比。對亞洲人來說,男性腰圍≥85厘米,女性腰圍≥80厘米,可以診斷為腹型肥胖。腰臀比是腰圍與臀圍的比值。腰圍大,說明脂肪主要堆積在腹部;臀圍大,多提示下身肌肉發(fā)達。腰臀比越小,脂肪肝的患病風險越小;腰臀比越大,脂肪肝的患病風險越大。男性腰臀比≥0.9,女性腰臀比≥0.8,可診斷為腹型肥胖。由于腰圍受身高的影響比較大,而腰臀比不受身高干擾,能更精確地反映腹型肥胖的程度,對脂肪肝的預測價值也更大。
腰圍和臀圍的測量均比較簡單,僅需一根最小刻度為1 毫米的軟尺即可自行測量。測量腰圍時,取直立位,雙腳分開25~30厘米,將軟尺放在肋骨下緣與骨盆上緣連線的中點處,水平繞腹部1 周。尺要緊貼皮膚,但不能壓迫皮膚, 于正常呼氣時測量,精確到0.1厘米。測量臀圍時,取立正姿勢,雙腿并攏, 將軟尺沿臀部最寬處水平繞一周, 讀取臀圍值,精確到0.1厘米。最后, 將測得的腰圍(厘米)除以臀圍(厘米), 就是腰臀比。若腰臀比超標,常提示具有較高的脂肪肝患病風險,應及時去醫(yī)院就診,進行進一步檢查,以便早診斷、早采取干預措施。
脂肪肝患者一旦轉氨酶升高必須保肝治療 脂肪肝若不加以控制,就會出現(xiàn)脂肪性肝炎,表現(xiàn)為轉氨酶升高,如果繼續(xù)發(fā)展,會導致脂肪性肝硬化甚至肝癌。
對于病情已發(fā)展至脂肪性肝炎的患者來說,除了采取運動和飲食等干預措施外,還必須用藥控制。專家建議,脂肪肝患者,尤其是患了脂肪肝很多年又沒采取過任何治療的人,必須到醫(yī)院化驗肝功,一旦轉氨酶升高,就需要進行保肝治療。
此外,脂肪肝患者在運動、藥物治療的同時,還可長期喝降脂茶,
脂肪肝的食療方法是:取丹參、草決明、生山楂各適量,按3∶2∶1的比例泡水,每天當茶喝。
肝膿腫辨證治療
肝膿腫辨證治療,??煞譃?種類型:肝膽郁熱型、火毒壅盛型、正虛毒戀型。
肝膽郁熱型:多見于肝膿腫早期,常見往來寒熱,胸悶口苦,右脅微腫隱痛,吸氣時疼痛加劇,舌紅苔薄白或微黃,脈弦數(shù)等。治宜疏肝膽郁熱,藥用柴胡清肝湯或金鈴子散加減。
火毒壅盛型:多見于肝膿腫中期化膿階段,癥狀可見高熱,口干,便秘,小便色赤,右脅腫痛,皮膚呈現(xiàn)紅紫,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或洪數(shù)。治宜解熱毒為主,可用黃連解毒湯和大柴胡湯加減。
正虛毒戀型:多見于肝膿腫后期,癥狀常見午后潮熱,自汗盜汗,臉色蒼白,食欲下降,右脅疼痛,舌淡苔薄,脈數(shù)無力。治宜補氣血、補脾腎針對氣血虧損體質,可用加味四妙湯加減;脾胃氣虛體質,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減;肝腎陰虛體質,用六味地黃丸加減。
治慢性丙肝方
治慢性丙肝(濕毒內蘊)方處方:藿香、佩蘭、厚樸各15克,陳皮、法半夏各 10克,砂仁(后下)、木香、白豆蔻各6克,茯苓、薏苡仁、白花蛇舌草、金銀花各25克,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6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功效主治:健脾利濕解毒。用于治療慢性丙型肝炎,中醫(yī)辨證屬濕毒內蘊型。癥見脘悶不饑,肢體困重,倦怠嗜臥,或見浮腫,口中黏膩,大便溏,舌苔白膩,脈濡緩。 專家點評:脾虛運化失司,故見脘悶不饑,口中黏膩,大便溏,舌苔白膩;濕困肌膚則肢體困重、倦怠嗜臥等。治以健脾利濕解毒。方中以藿香、佩蘭芳香宜化;厚樸、法半夏、薏苡仁暢中滲濕;茯苓健脾益氣;砂仁、白豆蔻溫脾化濕行氣;陳皮、木香燥濕化痰,行氣健胃;白花蛇舌草、金銀花、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熱解毒。創(chuàng)方者:葉麗紅
治慢性丙肝(肝郁氣滯)方處方:柴胡、白術、香附、丹參各15克,郁金、陳皮、當歸、白芍各10克,茯苓25克,板藍根、虎杖各 12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功效主治:疏肝理氣,活血解毒。用于治療慢性丙型肝炎,中醫(yī)辨證屬肝郁氣滯型。癥見脅肋脹痛,胸悶不舒,情志抑郁、善太息,不欲飲食,或口苦喜嘔,頭暈目眩,舌苔白滑,脈弦。專家點評:濕毒入侵肝膽,肝失疏泄,氣機不暢,.肝氣郁結。兩脅為肝脈循行,故出現(xiàn)脅肋脹痛,胸悶不舒,情志抑郁、善太息,口苦等癥;濕邪犯胃則不欲飲食;胃氣不能正常納降,濁氣上逆,故嘔吐,舌苔白滑;濕濁內阻則頭暈目眩。治以疏肝解郁,行氣活血,解毒祛邪,方用逍遙散加減。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當歸、白芍養(yǎng)血補肝,三藥合用補肝體而助肝用;白術、茯苓補中健脾;香附、陳皮、郁金行氣解郁,疏肝止痛;丹參活血祛瘀;板藍根、虎杖消熱解毒。創(chuàng)方者:葉麗紅 治慢性丙肝(肝腎陰虛)方處方:生地、沙參、柴胡、延胡索、麥冬各12克,當歸、枸杞子、丹皮、五味子、女貞子各10克,白茅根、虎杖各15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功效主治:養(yǎng)血柔肝,滋陰補腎。用于治療慢性丙型肝炎,中醫(yī)辨證屬肝腎陰虛型。癥見右脅隱痛,勞累尤甚,頭暈耳鳴,兩目干澀,口燥咽干,失眠多夢,潮熱或五心煩熱,腰膝酸軟,鼻、牙齦出血,舌質紅少津或有裂紋、苔少,脈細數(shù)無力。專家點評:肝病日久,肝腎之陰耗損。陰虛肝絡失養(yǎng),故右脅隱痛;肝腎陰精虧虛,不能滋養(yǎng)頭目,則頭暈目眩、兩目干澀、口干舌燥;陰虛生內熱,熱擾心神,則失眠多夢、潮熱或五心煩熱;熱迫血行,故鼻齒出血;舌紅少津、苔少、脈細數(shù)均為肝腎陰虛之征。治以養(yǎng)血柔肝、滋陰補腎。方中生地、枸杞子滋陰養(yǎng)血補肝腎;沙參、麥冬、當歸益陰養(yǎng)血;柴胡、延胡索疏肝止痛;五味子益氣生津;女貞子補肝腎、清虛熱;丹皮清熱涼血、活血;白茅根涼血生津;虎杖清熱解毒。
牙痛驗方
牙床屬胃,牙齒屬腎,腎主骨,齒者骨之余,故牙齒痛者,多屬胃腎病也。凡牙痛不外風、寒、火、蟲為其致病之因,故常用自擬方,用于臨床效果較好。
組方為:羌活15 防風15 白芷15 川芎10 北細辛5 蜈蚣2條 蒺藜15 藁本15 蟬蛻12 石膏30 地骨皮20 黃芩12 柴胡10 升麻9 玄參15 甘草6 水煎溫服,每日3次。若牙痛已愈,再服用附片12 三棱12 玄參12 煎水溫服,每日3次,此法可以使牙痛永不復發(fā)。本方取羌活、防風、白芷、細辛、蜈蚣、藁本、蟬蛻、川芎以祛風散寒止痛,更取“火郁發(fā)之”之意,石膏、地骨皮、黃芩、升麻、柴胡、玄參以清熱瀉火。而附片的應用,筆者理解:本品入腎經(jīng),以溫腎散寒止痛而治其本。對于蟲牙所致的疼痛,筆者經(jīng)驗為:取冰硼散1支,用少許棉花蘸酒精以使棉花浸濕為度,再將冰硼散少許倒在棉花上,塞入蟲牙空洞處,其痛一般幾分鐘可止。
筆者臨床用此方治療本病無數(shù),效果確實很好,但對于后面3味藥的應用,沒有實踐經(jīng)驗,對于后面的方法,筆者認為前賢的經(jīng)驗可以繼承,但應客觀公正,辯證唯物的觀點,而不能一味地、不加分析地繼承。
治療肝硬化專利方
本發(fā)明是治療肝硬化及乙型肝炎的奇妙藥。經(jīng)臨床驗證,對“溫熱型”、“黃疸型”肝硬化,具有特除的療效,治愈率百分之九十一,有效率百分之九十八,是中醫(yī)學術理論的新突破。彌補了西醫(yī)對此病的治療不足之處。
肝硬化中藥速效制劑配方的實施例如下:
1、將配方中所需各味藥品,清理好晾干備用。
2、配方:梔子14克、柴胡16克、茵陳17克、半夏13克、白術18克、木香17克、丹參19克、荊三棱13克、龍膽草8克、茯苓19克、澤瀉23克、大腹皮18克、甘草15克。
用法:以上為一副藥的用量,按常規(guī)方法煎成湯劑服用。也可以粉碎過篩,制成丸劑、散劑服用。
服法:每日一劑,為1付藥的用量,也可將一付藥連熬兩次,合一起,早晚分兩次服。
人若患上肝硬化,危及性命很可怕,奉上專利方選用,能治好不在話下。
一個治“血栓”偏方
李某,女,48歲,洛陽市龐村鎮(zhèn)人,2016年春節(jié)前右下肢腫疼十余天來診,懷疑靜脈血栓,因怕引起肺栓塞危及生命囑其到一三甲醫(yī)院住院治療,確診下肢靜脈血栓,住院20余天,緩解后帶口服藥(華法林,阿斯匹林等)出院,無間斷服藥半年余,2016年11月份因腹疼再次入住同一醫(yī)院,確診為門靜脈血栓,住院月余出院,又口服溶栓藥、健胃藥2月余不效,因極度痛苦遂再次求診于吾。
癥見面色口唇極度青紫,自述身極無力,少腹疼,胃脘滿悶,大便溏薄,時有膿便,有下墜感,呃逆,食少納差,舌質紫暗,苔白厚膩,脈沉無力。診為太陰少陰合病。
【病機】脾腎陽虛,脾失健運,濕阻中焦合并陽虛血瘀。
【治則】顧護中焦,提振元陽,方選附子理中湯合小建中湯加減。
【方藥】黨參15g,白術15g,茯苓20g,甘草10g,黃附片15g,干姜13g,桂枝15g,白芍30g,半夏15g,砂仁10g,丁香3g,生姜10g,大棗3枚。
服藥7天大便已成形,10天后已不下墜,飯量大增,身已有力,守方隨證稍加減治療月余,諸癥消失,最關鍵面色口唇已趨紅潤,于2017年4月3日再次去醫(yī)院檢查,各項指標正常。
【按語】本病從病史與西醫(yī)診斷及面色唇色青紫看,屬瘀血無疑,但中醫(yī)人眼中的風景則恰恰不同——“太陰之為病,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虛勞里急,腹中痛……小建中湯主之”,典型的腎陽不足、中焦虛寒之太陰少陰合證,故選附子理中湯合小建中湯加減。
腎為先天之本,腎氣充足,則機體才有生生不息之原動力,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腎強壯,氣血充實,不祛瘀血則瘀血自祛,雖方中未用一味活血藥,可“血栓”卻真的治好啦!
一藥治危病,救人一命美名揚
處方:制附子180克(四川江油的為佳),干姜120克另包。
用法:以上兩味藥用大火熬開,再用中火熬一個半小時后加下面三味藥:灸甘草60克、白術90克,黨參30克,如水熬干了,切記一定加開水,如果加入涼水就成毒藥,會危及生命。以上熬40分鐘后再加下面一味藥:砂仁60克,此藥加入后,再熬8分鐘。把藥水倒出來瓶裝,藥渣再加冷水用大火熬開后、中火熬40分鐘把藥水倒出來與第一次熬出的藥水混合均勻,分兩天服用,每天早、中、晚飯前喝,服用藥水時吃做好的肉桂丸8-10克。(肉桂買2斤,水調搓成丸,每粒8-10克。)如大病絕癥服15-21劑。
吃這個方子幾天就能見效,如果臉發(fā)腫或者血壓不穩(wěn)屬于正常現(xiàn)象,但不能喝酒和同房。病愈后需吃補氣血藥物,可延年益壽。
此方是叔叔的部隊老軍醫(yī)的家傳秘方。當年他50多歲時得了肝硬化腹水,醫(yī)院治療無效勸回家,他不甘心,在無助時一位在部隊當官的朋友告訴他用此方可治好,并且說此方可以治療各種癌癥。叔叔按方使用后完全康復,后來他又介紹包括子宮癌、肝癌、腹水等至少十位患者,都治好了。據(jù)叔叔講:這方尤其對婦科類癌癥治愈率高。
地榆湯8
【處方】 地榆(銼)1兩,柏葉(去枝)1兩,蒲黃酸1兩,石榴皮(銼)1兩,甘草(炙)1兩,生熟地黃(焙)1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室女月水不斷。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7分,去滓,空心、食前溫服。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一五一
地榆湯7
【別名】 地榆甘草湯
【處方】 地榆(粗老,銼)4兩,甘草(半生半負,并銼)3兩。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結陰下血。
【用法用量】 地榆甘草湯(《雜病源流犀濁》卷十七)。
【各家論述】 《古方選注):結陰者,陰氣自結,不和于陽也,結則下瘀血,若瘀血去盡而再結再下,三結三下,斷續(xù)不絕,亦危證也。地榆身能止血,稍能行血;甘草生用能行肝胃二經(jīng)污濁之血,炙之入陰而溫散血中之結;煎時另入縮砂仁,香而能竄,內醒臟氣,引領二味,止血開結。此之征乎內者,從里解也。
【摘錄】 《圣濟總錄》卷九十七
地榆湯6
【處方】 地榆2兩,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2兩,當歸(切,焙)3分,艾葉(炒)半兩,吳茱萸(湯浸,焙干,炒)半兩,高良姜半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腸胃受風,飧泄無度,或下黃水,腹脅痛悶。
【用法用量】 每服4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空心、日午溫服。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七十四
下肢潰瘍、上肢潰瘍、口腔潰瘍
【處方】茄子10O克、地龍25克、豬頭骨30克、側柏葉20克、燈芯15克、冰片10克
【制法】取霜后茄子切片晾干(個小為佳,如急用烘干亦可),地龍、側柏葉除掉雜質洗凈烤干焙黃,豬頭骨煅透,燈芯燒炭,共研細末,冰片研細與上藥混合過篩,裝瓶密封備用
【用法】使用時用蜂蜜或食油調上藥涂患處,亦可直接將藥粉撒敷患處,每天2一3次
【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主治】下肢潰瘍,上肢潰瘍,口腔潰瘍
【說明】本方以茄子清熱涼血,收斂;配血肉有精之品豬頭骨粉滋補生肌;用側柏葉、燈芯、冰片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作用。
潰瘍散治療下肢潰瘍
【處方】大黃50克、黃柏50克、白芨50克,焙黃研為粉;密陀僧30克、兒茶30克、沒藥30克、青黛20克、輕粉10克、冰片5克
【制法】研極細末;各藥混合均勻,過120目篩,高壓消毒滅菌,密封備用
【用法】使用時先將患處常規(guī)消毒,清除壞死組織,取上藥少許加入2%龍膽紫溶液適量,調呈稠糊,敷於患處,并用敷料包扎固定,早晚各換藥1次,10天為1療程
【功能】消熱瀉火,解毒消腫,收斂生肌
【主治】下肢潰瘍
【方解】 方中大黃、黃柏、青黛清熱瀉火解毒;佐以密陀增、輕粉解毒消腫;白芨擅長生肌斂口;配合兒茶、沒藥、冰片消炎生肌、收斂。
用藥雜談
前面關于中醫(yī)理論談了不少,不知對關心中醫(yī)的人能否有幫助.但是我還想說幾句,雖然診斷對了,立法也對了,但是還有重要的一條就是藥也得對.因為還得靠吃藥治病啊.首先就是藥量,再就是配伍.我碰到過這樣的醫(yī)生,方歌背的挺熟,但藥量全是15g,這個方子的療效肯定不會好.就好像你炒一盤白菜,白菜,肉,鹽,花椒面,味精都是15g,這菜肯定沒法吃.
張仲景老前輩,非常重視藥物的配伍,同樣的厚樸,大黃,枳實三味藥,厚樸是大黃用量的一倍,就叫"厚樸三物湯,"用以行氣,大黃用量是厚樸的一倍,就叫"小承氣湯"意在攻下蕩實.書中藥量變化另成一方的比比皆是.所以在臨床也應該細體會,每種藥的適宜量是多少?在和別的藥物配伍時,適當?shù)谋壤质嵌嗌?/span>?我感覺張錫純在藥量上就下了不少功夫,值得學習.但是由于所處地域不同,所以還是應該摸索出在本地區(qū)合適的用量.開始時應該從藥物少的處方做起,用成方時盡量不改變原來的比例,等到對配伍有了認識,再擴大范圍.下面我介紹幾個小方劑,供大家參考,這個用量在東北地區(qū)應該是適當?shù)?/span>.
澤瀉湯:方出<金匱>原方澤瀉五兩白術二兩.治療眩暈.用于美尼爾癥很有效果.但是量應該變一下:白術15---20g,澤瀉不超過10g,否則患者小便次數(shù)過多,會感覺乏力.
大黃甘草湯:<金匱>治療食已即吐,原方用量是大黃四兩,甘草一兩.臨床用于幽門水腫,賁門失弛緩,神經(jīng)性嘔吐都有效,前提是用中醫(yī)辨證屬于熱證.建議用量:大黃10--15g,甘草10g.有的患者飲水亦吐,可以用大黃,甘草各5g搗碎,用開水沖泡,晾涼后每次一口,過10分鐘再喝一口,如果沒吐就逐漸增加服用的量,也很有效.
提起大黃我還想多說兩句,此藥功能很多,除了攻下,還可以清熱,逐淤,吐血,行氣,可以炒炭,酒制.但是在不同的環(huán)境,用量也不同.比如黃疸,初起時可用25--30g,服后大約要瀉2--4次,第二劑就應該減到15g,連續(xù)用藥不應該超過5天.再用不僅不瀉,反而會便秘.而用于吐血,最多不超過10g.清熱行氣也是如此.
還應注意的就是藥量與病人的職業(yè),新病或久病,老住戶還是外地新來的,都有差別,需要細心體會.
偏癱康復丸
中醫(yī)鬼谷子
黃芪300克 人參100克 石斛100克 當歸20克 川芎20克 赤芍20克 生地20克 三七10克 丹參20克 全蟲20克 蜈蚣20克 土鱉蟲20克 路路通20克 炒王不留行20克 威靈仙20克 禹白附20克 僵蠶20克 白芥子20克 膽南星20克 防風20克 天麻20克 鉤藤20克 代赭石20克 補骨脂20克 骨碎補20克 懷牛膝20克 三棱20克 莪術20克 法夏20克 茯苓20克 陳皮20克 香附20克 木香20克 枳殼20克 澤瀉20克 麥冬20克 桂枝20克 白芷20克 石菖蒲20克 冰片20克 甘草20克
水泛為丸,每次10克,每日三次。
治氣虛血瘀,風痰阻絡,肝腎兩虧之中風偏癱后遺癥,證見半身不遂,口眼渦斜,言語不清,足膝浮腫,舉步維艱,手足拘攣。
地榆散54
【處方】 地榆(銼)3兩,桑耳3兩,甘草(炙,銼)3兩,赤芍藥3兩,熟干地黃(焙)4兩,伏龍肝4兩,艾葉(炒)2兩,黃耆(銼)6兩。
【制法】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結陰瀉血。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食后臨臥米湯調下,日3次。
【摘錄】 《圣濟總錄》卷九十七
地榆散53
【處方】 地榆3分(微炙,銼),厚樸3分(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黃連1兩(去須,微炒),阿膠半兩(搗碎,炒令黃色)。
【制法】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小兒水谷痢,日夜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以粥飲調下,不拘時候。
【摘錄】 《圣惠》卷九十三
地榆散52
【處方】 地榆1兩(焙干),礬石(燒汁盡,研細)半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丈夫、婦人便血下痢。
【用法用量】 同生豬肉2兩批開,摻藥1錢匕在肉上,用炭火炙熟,細嚼米飲下。并2服立效。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七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