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兒丸
【方源】:《和劑局方》
【組成】:神曲、黃蓮各300克,肉豆蔻、使君子肉、炒麥芽各150克,木香60克,檳榔20個(gè)。
【用法】:共研細(xì)末,豬膽汁為丸。每服3克,日服2次。
【功效】:清熱開胃,殺蟲消積。
【主治】:小兒蟲疳。癥見臍周腹痛,肚腹脹滿,嘔吐嘈雜,消化不良,面黃體瘦,發(fā)熱口臭等。
【方解】:本方主要是用于治療因蛔蟲癥所致的消化不良,屬于脾虛有熱者。方中黃蓮、木香清熱理氣開胃;使君子、神曲、麥芽、檳榔可殺蟲消積。
【附方】:
肥兒丸(《醫(yī)宗全鑒》),人參、蘆薈、黃蓮各6克,土炒白術(shù)、胡黃蓮各15克,茯苓9克,使君子肉12克,神曲、炒麥芽、山楂各10克,炙甘草4.5克。共研細(xì)末,黃米糊為丸。每服3~6克,日服1~2次。用于治脾疳,或蟲積腹痛,脘腹脹滿,面色萎黃,體瘦身熱,不思乳食,大便溏薄,舌苔淡白無華,脈象細(xì)澀或弦緊。
安蛔湯
【方源】:(湖南省人民醫(yī)院方)
【組成】:藿香10克,烏梅15克,黃蓮5克,川楝子6克,白礬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熱安蛔,殺蟲。
【主治】:膽道蛔蟲癥屬濕熱型者。
【方解】:方中烏梅、黃蓮、川楝子合用可清熱安蛔,殺蟲。若伴有發(fā)熱、白細(xì)胞增高者,加柴胡、黃芩;嘔吐甚者,加旋覆花、代赭石;腹痛重,加延胡索、川楝子、七葉蓮;便秘,加大黃、芒硝。
大溫中丸
【方源】:《丹溪心法》
【組成】:針砂、香附各250克,青皮90克,白芍、厚樸、蒼術(shù)、山楂各75克,陳皮、白術(shù)、茯苓、苦參各45克,甘草30克。
【用法】:研末,水泛為小丸。每服6克,日服1~2次。
【功效】:清熱化濕,散脾消腫。
【主治】:黃胖?。ㄣ^蟲?。└∧[,脘腹脹悶,舌苔厚膩等。
【方解】:方中香附、青皮、苦參可清熱化濕;厚樸、蒼術(shù)、山楂可健脾消腫。如熱重于濕的,用小溫中丸;濕重于熱的,選用大溫中丸。孕婦忌服。
肥兒殺蟲丸
【方源】:《趙心波兒科臨床經(jīng)驗(yàn)選編》
【組成】:苦楝根皮、使君子各30克,雷丸、檳榔、雞內(nèi)金各15克,鶴虱、百部、烏梅肉、大黃各12克,花椒、胡黃蓮、神曲各10克。
【用法】:共研細(xì)面,煉蜜為丸,6克重。1歲內(nèi)小兒服半丸,5歲內(nèi)服1丸,7歲以上每服1丸半,日服2次。
【功效】:殺蟲,健脾,增進(jìn)食欲。
【主治】:蟲積,面黃消瘦,肚脹腹痛,厭食,大便不調(diào)。
【方解】:方中苦楝根皮、使君子、雷丸可殺蟲;內(nèi)金、神曲可健脾消積,增進(jìn)食欲。本方重在殺蟲消積,健脾助化。故臨床上用于小兒因蟲積而厭食者。
疥瘡
大風(fēng)膏
【處方】 水銀1錢,生礬3錢,松香5錢,桕油燭9錢。
【制法】 將諸藥研細(xì),入桕油燭同研,黑色為度。
【功能主治】 疥瘡。
【用法用量】 疥癬抓破敷之。
【摘錄】 《攝生眾妙方》卷八
疥瘡
大風(fēng)膏
【處方】 檳榔、蒼術(shù)、柴胡、人言、硫黃、花椒、飛礬、大風(fēng)子。
【制法】 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 疥瘡。
【用法用量】 香油熬搽。
【摘錄】 《攝生眾妙方》卷八
疥瘡
大風(fēng)膏
【處方】 大風(fēng)子3錢,樟腦3錢,水銀1錢,枯礬7分,黃柏8分。
【制法】 先將黃柏研極細(xì),次研大風(fēng)子如泥,和水、礬、柏再研勻后,入樟腦研合濕潤。
【功能主治】 疥瘡。
【用法用量】 擦瘡上。
【摘錄】 《攝生眾妙方》卷八
理中安蛔湯
【方源】:《萬病回春》
【用法】:人參9克,白術(shù)3克,干姜4.5克,川椒(炒)14粒,烏梅3個(gè),茯苓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功能溫中安蛔。
【主治】:中陽不足,脾胃虛寒,便溏溲清,腹痛腸鳴,蛔從口吐出,或從大便出,手足不溫,舌白脈虛者。
【方解】:主要用于治療中焦虛寒,蛔動(dòng)不安,腹痛之癥。方用理中湯去甘草、加茯苓,溫養(yǎng)脾胃之寒而祛中焦之寒;烏梅、川椒酸辛伏蟲,使中焦寒去,蟲伏而安,為其配伍特點(diǎn)。
【按語】:臨床應(yīng)用以蛔蟲腹痛、便溏溲清、手足不溫,為其辯證要點(diǎn)。
本方藥性偏溫,陰虛者慎用。
急救稀涎散
【方源】:《圣濟(jì)總錄》
【組成】:豬牙皂角如豬牙,肥實(shí)不蛀者,削去黑皮,四挺15克,白礬一兩,通瑩者30克。
【用法】:共為細(xì)末,每服2~3克,溫水調(diào)下。
【功效】:開關(guān)涌吐。
【主治】:中風(fēng)閉癥初起。癥見痰涎壅盛,喉中痰聲漉漉,不能言語,或不省人事,或口眼歪斜,但不遺尿,脈象滑實(shí)有力。亦治喉痹。
【方解】:中風(fēng)閉癥初起,痰涎壅盛于咽喉,故喉中痰聲漉漉,痰阻氣道,則不能言語;痰涎上擾神明,則不省人事;口角歪斜,脈滑實(shí)有力等癥,皆因痰多所致。喉痹兼有痰涎多者,也可用本方開竅涌吐。
方中皂角辛能開竅,咸能軟堅(jiān),善能滌除濁膩之痰;白礬酸苦涌泄,能化頑痰,并有開閉催吐之功。二者相合,具有稀涎作用,能使冷涎微微從口中吐出。
【按語】:臨床用于腦血管意外、食物中毒等。
三圣散
【方源】:《儒門事親》
【組成】:防風(fēng)三兩(9克),瓜蒂三兩,炒黃用(9克),藜蘆去苗心,加減用之,或一兩,或半兩,或一分(3克)。
【用法】:共為粗末,水煎徐徐服之,以吐為度,不必盡劑。亦可用鼻內(nèi)灌之。
【功效】:涌吐風(fēng)痰。
【主治】:中風(fēng)閉癥。癥見失音悶亂,口眼?斜,或不省人事,牙關(guān)緊閉,脈浮滑實(shí)者。對(duì)于癲癇,濁痰壅塞胸中,以及誤食毒物,時(shí)間未久,神志尚清者,亦可使用。
【方解】:本方癥屬于風(fēng)痰壅盛的中風(fēng)閉癥,風(fēng)痰宿食或毒物壅塞于胸脘間,故痞脹不下,惡逆欲嘔,甚或見口眼?斜,不省人事,牙關(guān)緊閉,形體壯實(shí),舌苔黃厚膩,脈浮滑數(shù)而有力。
方中瓜蒂味苦性寒,涌吐力強(qiáng),能吐風(fēng)熱痰涎和宿食、濕濁,為主藥。藜蘆辛苦性寒,善吐風(fēng)痰,為輔藥。防風(fēng)辛溫,其性升散上行,用以為佐。三藥合用,具有很強(qiáng)的涌吐作用,故古人稱之為“三圣”。但本方涌吐作用較強(qiáng),屬吐法中之峻劑,注意身體虛弱之人及孕婦等不可使用。
【按語】:現(xiàn)代臨床用于精神分裂等。
萊菔散
【方源】:《新方八陣》
【組成】:萊菔子適量。
【用法】:研成細(xì)末。每服6克,開水送下,多飲溫開水,不吐仍服之。或用手指探喉助吐。
【功效】:催吐。
【主治】:痰涎食滯壅窒在上,氣逆不通,或誤食毒物不久者。
【方解】:本方較瓜蒂散性稍平,無苦寒?dāng)∥钢?,故為催吐輕劑。
【附方】:
參蘆飲(《丹溪心法》):用人參、藜蘆研細(xì)末,每服3~6克,用水調(diào)服,或用竹瀝汁沖入。用于體質(zhì)虛弱病人的痰涎壅盛、胸悶脈滑,或誤食毒物,病人欲吐而無力者。此為催吐虛痰法。在宣中略帶補(bǔ)性,不致因涌吐而耗散元?dú)狻?/pre>大蛾散【處方】 晚蠶蛾不以多少。【制法】 上為細(xì)末。【功能主治】 止血定痛生肌。主刀斧傷。【用法用量】 每用藥貼于瘡口上,用綿裹。不須再動(dòng),1上便可。【摘錄】 《外科精義》卷下大斷下圓【處方】 高良姜(去蘆)、赤石脂(研)、干姜(炮)、龍骨(研),各一兩半;肉豆蔻(面裹.煨)、牡蠣(火煅)、附子(炮.去皮.臍)、白礬(枯)、訶子(煨.去核),各一兩;細(xì)辛(去土.葉)七錢半,酸石榴皮(去瓢.米醋浸一宿.取出.炙令焦黃色)一兩。【炮制】 上為末,醋煮面糊圓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 治臟腑停寒,腸胃虛弱,腹痛泄瀉,全不思食。【用法用量】 每五十圓,空心溫米飲下。【摘錄】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臟腑停寒,腸胃虛弱,腹痛泄瀉,全不思食;下痢滑數(shù),肌肉消瘦,飲食不入,脈細(xì)皮寒,氣少不能言,有時(shí)發(fā)虛汗,及臟腑停寒,臍腹痛大斷下丸【處方】 附子(炮,去皮臍)1兩,細(xì)辛(去土葉)7錢半,干姜(炮)1兩半,高良姜1兩半,肉豆蔻1兩(面裹煨),訶子(煨,去核)1兩,酸石榴皮(去瓤子)1兩半(醋浸1宿,取出炙令焦黃),龍骨1兩半(研),赤石脂1兩半(研),牡蠣(火煅,稱)1兩(研),白礬(枯)1兩。【制法】 上為細(xì)末,醋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 臟腑停寒,腸胃虛弱,腹痛泄瀉,全不思食;下痢滑數(shù),肌肉消瘦,飲食不入,脈細(xì)皮寒,氣少不能言,有時(shí)發(fā)虛汗,及臟腑停寒,臍腹痛。【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溫米飲送下。【摘錄】 《楊氏家藏方》卷七清膽利濕湯【方源】:《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急腹癥》【組成】:柴胡10~15克,黃芩、半夏、木香、郁金、梔子、木通、車前子、大黃(后下)各10克,茵陳15克。【用法】:水煎服。【功效】:疏肝理氣,清熱利濕。【主治】:急性膽囊炎或膽道感染濕熱型。癥見右脅持續(xù)性脹痛,口苦咽干,多有惡寒發(fā)熱,身目俱黃,小便黃赤,大便秘結(jié),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弦滑。【方解】:方中柴胡、黃芩可清熱瀉火;茵陳、郁金、大黃可利濕通便。本方以清熱利濕為主,對(duì)于治療急性膽道感染、膽石癥并發(fā)梗阻性黃疸者用之最為適宜。凡遇有濕熱的急性化膿性膽囊炎、膽管炎都可應(yīng)用。若熱重,加板藍(lán)根、金銀花、連翹;腹痛,加川楝子、元胡;便秘,重用大黃;嘔吐,加竹茹。清膽瀉火湯【方源】:《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急腹癥》【組成】:柴胡、黃芩各15克,茵陳30克,半夏、木香、郁金、梔子、膽草、大黃(后下)、芒硝(沖服)各10克。【用法】:水煎服。【功效】:清肝瀉火,利濕通便。【主治】:膽囊炎或膽道感染實(shí)熱型。癥見右脅持續(xù)性疼痛,寒熱往來,口苦咽干,腹部脹滿,大便秘結(jié),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弦滑或洪數(shù)。【方解】:方中柴胡、黃芩清肝瀉火;茵陳、郁金、大黃利濕通便。本方以清熱瀉火為主,臨床用于治療重型膽道感染,如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嚴(yán)重的化膿性膽囊炎等。但由于該病的破壞性較大,尤其對(duì)肝臟損害較大,應(yīng)酌情采用中西醫(yī)結(jié)合的方法,以盡快控制急性癥狀。清膽湯【方源】:《急腹癥方藥新解》【組成】:柴胡、黃芩、梔子、郁金、枳殼、大黃(后下)各15克,金銀花、茵陳、金錢草各25克,黃蓮、芒硝(沖服)各10克。【用法】:水煎服。【功效】:理氣開郁,利膽止痛,通里下熱。【主治】:急性膽道感染、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膽石癥屬郁結(jié)型者。【方解】:方中柴胡、黃芩、梔子、茵陳、金錢草可理氣開郁,利膽止痛;大黃、芒硝可通里下熱。如熱結(jié)型,加蒲公英、連翹各25克;熱厥型,加人參15克,麥冬、五味子各20克;有瘀癥者,加當(dāng)歸、紅花;伴有高熱昏迷者,加犀角1克,沖化后由胃管注入。闌尾清解湯【方源】:《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急腹癥》【組成】:金銀花60克,大黃25克,蒲公英、冬瓜仁各30克,牡丹皮15克,川楝子、生甘草各10克,木香6克。【用法】:水煎服。【功效】:清熱解毒,攻下散結(jié),行氣活血。【主治】:急性闌尾炎熱毒期。癥見發(fā)熱惡寒或不惡寒,面紅目赤,唇干舌燥,口渴欲飲,惡心嘔吐,腹痛拒按,腹肌緊張有反跳痛,大便秘結(jié),舌質(zhì)紅、苔黃燥或黃膩,脈洪大滑數(shù)。【方解】:方中金銀花、蒲公英可清熱解毒;大黃可攻下散結(jié);牡丹皮、川楝子可行氣活血。本方常用于治療急性化膿性闌尾炎,伴有局限性、彌漫性腹膜炎,或了闌尾周圍膿腫,肝膿腫,盆腔或膈下膿腫等。滑泄大斷下丸【處方】 附子2兩(炮),細(xì)辛1兩半,干姜(炮)3兩,良姜(炮)3兩,白龍骨3兩,赤石脂3兩,酸石榴皮(醋煮干為度,焙干)3兩,肉豆蔻2兩,牡蠣(火煅)2兩。【制法】 上為細(xì)末,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 滑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白湯送下。【摘錄】 《百一》卷六引史防御方臟腑停寒,腸胃虛弱,腹痛泄瀉,全不思食大斷下丸【處方】 高良姜(去蘆)赤石脂(研)干姜(炮)龍骨(研)各45克 肉豆蔻(面裹,煨)牡蠣(火煅)附子(炮,去皮、臍)白礬(枯)訶子(煨,去核)各30克 細(xì)辛(去土、葉)23克 酸石榴皮(去瓤,米醋浸一宿取出,炙令焦黃色)30克【制法】 上藥為末,醋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 主臟腑停寒,腸胃虛弱,腹痛泄瀉,全不思食。【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空腹時(shí)用溫米飲下。【摘錄】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六大度世丸【處方】 牛黃1兩,大黃1兩,雄黃1兩,細(xì)辛1兩,附子1兩,真珠1兩,甘草1兩,人參1兩,射罔1兩,丹砂1兩,鬼臼1兩,莽草1兩,蜀椒2兩,麝香2兩,鬼箭羽2兩,茯苓2兩,桂心2兩,紫菀2兩,干姜3兩,野葛1尺,蜥蜴1枚,蜈蚣1枚,巴豆仁80枚,地膽50枚,元青20枚,樗雞20枚。【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功能主治】 癥結(jié)積聚,伏尸,長病寒熱,注氣流行皮中,久病著床,肌肉消盡,四肢煩熱,嘔逆不食,傷寒時(shí)氣惡疰,汗出,口噤不開,心痛。【用法用量】 每次2丸,食前服,1日3次。【摘錄】 《千金》卷十七消膿湯【方源】:《急腹癥方藥新解》【組成】:金銀花、敗醬草、冬瓜仁各30克,蒲公英、紫花地丁各20克、大黃、當(dāng)歸各15克,黃芩、黃蓮、黃柏、赤芍、香附各10克。【用法】:水煎服。【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瀉下散結(jié)。【主治】:急性闌尾炎合并局限性腹膜炎或彌漫性腹膜炎,闌尾周圍膿腫,腹腔殘余膿腫,肝膿腫,原發(fā)性腹膜炎,急性盆腔炎,嚴(yán)重傷口感染等。【方解】:方中金銀花、敗醬草、蒲公英可清熱解毒;冬瓜仁、大黃可消腫排膿;大黃瀉下散結(jié)。本方適用于體質(zhì)壯實(shí)者,本方為毒熱熾盛、熱腐成膿癥,但在用藥時(shí)要密切注意觀察,一旦病情不緩解,即要立即手術(shù)治療。銀花五仁湯【方源】:《急腹癥方藥新解》【組成】:金銀花、敗醬草各20克,冬瓜仁、瓜蔞仁、薏苡仁各15克,郁李仁、桃仁、當(dāng)歸、白芍、川楝子各10克,木香6克,甘草3克。【用法】:水煎服。【功效】:清熱解毒,行氣活血,散結(jié)排膿。【主治】:急性闌尾炎并發(fā)局限性腹膜炎、彌漫性腹膜炎、闌尾周圍膿腫。【方解】:方中金銀花、敗醬草清熱解毒;桃仁、當(dāng)歸、川楝子可行氣活血,散結(jié)排膿。本方適用平素體虛或年老體弱的患者。消癰湯【方源】:《急腹癥方藥新解》【組成】:大黃、蒲公英、紫花地丁各50克,紅花25克,桃仁15克,川楝子、牡丹皮各20克。【用法】:水煎服。【功效】:清熱解毒,活血祛瘀,通里攻下。【主治】:闌尾炎,急性闌尾炎穿孔并發(fā)腹膜炎者。【方解】:方中大黃、蒲公英、紫花地丁可清熱解毒、通里攻下;桃仁、紅花、丹皮可活血化瘀。本方以清熱解毒及通里攻下為重點(diǎn),把治療闌尾炎三法中的下法、清法、化法同時(shí)并用,但仍以下法為先導(dǎo),故可用為治療急性闌尾炎之通用方。實(shí)驗(yàn)研究表明,本方可促進(jìn)腹腔滲液及炎癥的吸收。【附方】:闌尾化癰湯(《急腹癥方藥新解》),大黃、金銀花各30克,厚樸、芒硝、木香各15克,枳殼、赤芍、桃仁、甘草各10克。功效為清熱解毒,行氣活血,通里攻下。用于急性闌尾炎并發(fā)局部性腹膜炎或彌漫性腹膜炎屬毒熱期者。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