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官方語言應(yīng)該是馬來語(新加坡一直認為自己應(yīng)該是屬于馬來西亞的一部分,但是馬來西亞不要他們),但國家推行的主要是英語。
所以,新加坡的老人一般都是說華語,年輕人不好說,有的完全不會華語。就像我們?nèi)f圣節(jié)去環(huán)球影城游玩的時候,有年輕的工作人員帶著我們?nèi)ンw驗,去之前要講很多要求,他都是用英語講的,后來看到我們基本上都是內(nèi)陸人,他偶爾也講幾句華語,但主要還是說英語。一開始我有感覺是歧視或者是有要求什么的,但后來通過問問題發(fā)現(xiàn),他的國語確實不怎么樣,讓他回答實在有些難為他了。
前些年有過一段時間,新加坡采取了去華語化的教育,對于年輕一代人的影響很大,導(dǎo)致很多年輕人說華語很費勁。后來隨著中國經(jīng)濟越來越強大,新加坡當局有感覺到去華語話不太行,所以又恢復(fù)了對華語的教學(xué)。很多時候中國人感覺新加坡就是一個華人的國家,起碼也是海外的一個親戚吧。但新加坡卻希望能跟中國撇清這個關(guān)系。
但不管怎么說,畢竟血濃于水。在新加坡有個地方很有名,叫芽籠,是新加坡著名的美食街和紅燈區(qū),也是華人街。這條街上住著很多老一代華人,我在接頭咖啡館坐了好長時間,跟著大家一塊看電視里的中央4臺,這里每天晚上都固定播放這一個臺,一直播到10點多為止。所以在這兒的時候我還挺感動的,這條街是徹徹底底的華人街,還有什么北方餃子王啥的餐館。
但是到了外面,我經(jīng)常會先問您會不會說華語,然后再問路。比如在地鐵站的時候,我去買票不會買,用華語問人家的時候,那個年輕人就用英語說對不起我不會華語。感覺這樣的國家也挺復(fù)雜的,當?shù)氐哪贻p人打拼,感覺要會好幾種語言才行。最近剛剛從香港回來,感覺也是一樣,在香港,廣東話、英語、普通話就是白領(lǐng)的標配,沒有這個,想去找個薪水高的工作,是非常難的。
在芽籠拍攝的路邊咖啡館,在看中央4臺新聞的人
在芽籠另一條街上,一群來自印尼的農(nóng)民工,站在路邊看板球的轉(zhuǎn)播。后來華人老板娘把電視閉了,他們搖搖腦袋走了,我當時還覺得挺可憐的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