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草部第十四卷——溫腎助陽補骨脂
點擊加載圖片
[頌曰]:……此法出于唐鄭相國。自敘云:予為南海節(jié)度,年七十有五。越地卑濕,傷于內(nèi)外,眾疾俱作,陽氣衰絕,服乳石補藥,百端不應。元和七年,有訶陵國舶主李摩訶,知予病狀,遂傳此方并藥。予初疑而未服。摩訶稽首固請,遂服之。經(jīng)七八日而覺應驗。自爾常服,其功神效。十年二月,罷郡歸京,錄方傳之。用破故紙十兩,凈擇去皮,洗過曝,搗篩令細。胡桃瓤二十兩,湯浸去皮,細研如泥。即入前末,更以好蜜和,令如飴糖,瓷器盛之,旦日以暖酒二合,調藥一匙服之,便以飯壓。如不飲酒人,以暖熟水調之,彌久則延年益氣,悅心明目,補填筋骨。
《本草綱目》草部第十四卷補骨脂“發(fā)明”。
點擊加載圖片
補骨脂 草本圖
補骨脂的故事
關于補骨脂的藥效,《本草綱目》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相傳,在唐朝元和年間,七十五歲高齡的相國鄭愚被皇上任命為節(jié)度使,出使南海。年邁體弱的鄭相國馬不停蹄前去赴任,由于當?shù)貧夂驖駸幔嵪鄧D陝谛膭诹?,不僅外感風熱,還內(nèi)傷脾胃,以致百病纏身,陽氣衰竭。服用了不知多少鐘乳石之類靈丹補藥,總是不見效果。元和七年,有一個做生意的訶陵國船主叫李摩訶,知道鄭相國久病纏身,治療效果不好,就依據(jù)他的病情告訴了他一個配方,并將配方中所有藥物都贈與他。起初鄭相國對這個藥方充滿疑慮而沒有服用,李摩訶向他磕頭跪拜,堅持說明其中來源并懇請相國服用,最后鄭相國抱著試一試的心態(tài)服用了此藥。七、八天以后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從此以后,便經(jīng)常服用,功效神奇。三年過后,鄭相國離開此地回京復命,記錄下了這個藥方,傳授給大家。該方中使用補骨脂十兩,洗干凈挑選去皮后曝曬,搗碎過篩成細粉,以胡桃(核桃)肉二十兩,(湯浸去皮)仔細研磨如泥,和入補骨脂粉中,再加入純凈蜂蜜適量調和,使其如飴糖一樣,用瓷罐盛裝,每天早晨取一匙,以溫酒二合送下,然后進飯食以壓藥。如果不會飲酒,則用溫開水送下也可。長期服用此方則能延年益氣,悅心明目,填筋補骨。
李時珍肯定了這個藥方,并說也可做成丸藥服用,還引用古人的話“破故紙無胡桃,猶水母之無蝦也”來強調補骨脂與胡桃二藥配伍的重要性。李時珍還進一步強調了補骨脂補腎的作用,他說:“孫真人(孫思邈)言補腎不若補脾,予曰補脾不若補腎。腎氣虛弱,則陽氣衰劣不能薰蒸脾胃”李時珍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孫思邈認為補腎不如補脾,我認為補脾不如補腎,腎氣虛弱,則陽氣衰微,這樣就不能促進脾胃的消化,使脾胃虛弱而諸病發(fā)生??梢娎顣r珍對補骨脂的補腎功能的重要性的認識是十分正確的。
補骨脂植物圖
補骨脂得名
補骨脂,一年生草本,為豆科植物補骨脂的果實。在《開寶本草》中其名又稱作破故紙,《藥性論》中稱婆固脂,此皆由梵語音譯,故字多有不同,《日華子本草》稱其為胡韭子。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其名字的來源做了這樣的解釋:“補骨脂言其功,胡人呼為婆固脂,而俗訛為破故紙也。胡韭子,因其子之狀相似,非胡地之韭子也”。并轉載“補骨脂生嶺南諸州及波斯國”,推測該藥并非中華本土產(chǎn)品,而由古時波斯國來朝覲見,引入而發(fā)現(xiàn)其療效,從而廣為栽培。補骨脂性溫,味辛、苦,按中醫(yī)五行之分當屬火,與之對應的臟器即為心,能使心包之火和命門之火相通,從而堅固元陽,使骨髓充實,以防澀脫。
點擊加載圖片
補骨脂植物圖
補骨脂之名始見于《雷公炮炙論》,其作為藥物則是始載于《開寶本草》,現(xiàn)廣泛分布于四川、河南、山西、安徽、江蘇、浙江等地,以四川合川、河南商丘為主產(chǎn)地。產(chǎn)于四川的補骨脂商品習稱“川故子”,產(chǎn)于河南的則稱“懷故子?!毖a骨脂的使用,常微炒后再用,即炒故子。炒故子是將采收洗凈的生故子用文火炒至微黃,有香氣、微微迸裂后的炮制品,可以緩和補骨脂的苦燥之性削減辛竄作用,增強溫陽止瀉的功效。此外,還有鹽故子,即用鹽水將補骨脂拌勻燜潤后再炒。鹽在中醫(yī)中入腎經(jīng),經(jīng)此炮制后,可引藥下行,加強補腎的功效。
在中藥界還有一味也叫“破故紙”的中藥,其名雖和補骨脂一樣都稱為破故紙,但二者來源、形態(tài)和功效均不同。該藥入藥常稱為木蝴蝶,來源于紫葳科木蝴蝶的干燥成熟種子,又稱為千張紙、云故紙。木蝴蝶外形為蝶形薄片,除基部外三面延長成寬大菲薄的翅,表面淺黃白色,翅半透明,有絹絲樣光澤,上有放射狀紋理,邊緣多破裂,體輕,外形極似蝴蝶;而補骨脂為扁圓狀腎形的黑色細小的種子,一端略尖,少數(shù)有宿萼,表面黑棕色或棕褐色,具微細網(wǎng)紋,在放大鏡下可見眾多點狀凹凸紋理。質較硬脆,二者外形差距較大。木蝴蝶其性味苦、甘,涼。有清肺利咽,疏肝和胃之功效。常用于肺熱咳嗽,喉痹,音啞,肝胃氣痛等治療,其性味、功效與應用均與補骨脂不一樣,臨床應用時應注意區(qū)別。
藥理功效
現(xiàn)代中醫(yī)認為,補骨脂味辛、苦,性溫,入腎、脾經(jīng)。具有溫腎助陽、納氣、止瀉的功效。多用于陽痿遺精,遺尿尿頻,腰膝冷痛,腎虛作喘,五更泄瀉;還可用于治療白癜風,斑禿等癥。補骨脂用途廣泛,因此衍生出白駁丸、四神丸、千金止帶丸、白蝕丸、腸胃寧片、補骨脂丸、青蛾丸等中成藥。補骨脂既能溫補腎陽,又可固精縮尿。
(1)用于腎陽虛損的遺精,可單用與青鹽為末服,或與桑螵蛸、金櫻子等同用;
(2) 用于小兒遺尿,單用炒后研末服,或與桑螵蛸、益智仁、覆盆子同用;
(3) 用于腎氣虛冷,夜尿頻數(shù),配小茴香;
(4) 用于腎陽虛衰所致的陽萎,與菟絲子、胡桃肉等同用,如補骨脂丸;
(5) 用于腎虛腰膝冷痛或酸軟無力,與杜仲、胡桃仁等同用,如青娥丸;
(6) 補骨脂還有溫脾陽而止瀉之功,治療脾腎陽虛的五更泄瀉,與肉豆蔻、吳茱萸同用,如四神丸。
此外,補骨脂配伍胡桃仁、蜂蜜等又治虛寒喘咳??梢娧a骨脂的臨床應用范圍還是十分廣泛的。
補骨脂主要化學成分包括單萜酚類、黃酮類、揮發(fā)油、皂苷、多糖、香豆素及類脂等成分。黃酮類中主要含有紫云英苷、補骨脂二氫黃酮、補骨脂甲素、補骨脂查爾酮等;香豆素類化合物,主要有補骨脂素、8-甲氧基補骨脂素和補骨脂定;單萜酚類主要是補骨脂酚。目前成分研究中以以上三類為主要活性成分,藥用價值最高。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補骨脂具有調節(jié)免疫、抗腫瘤、抗菌、心血管系統(tǒng)保護等作用。
其功效主要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1、抗腫瘤作用:補骨脂酚和補骨脂甲素能有效抑制復制型DNA聚合酶活性并對一些癌癥細胞產(chǎn)生毒性,有抑制胃癌、乳腺癌、肝癌、皮膚癌等多種腫瘤的生存生長作用。
2、抗炎抑菌作用:補骨脂中多種成分均具有抗炎活性,能有效抑制相關炎癥因子的產(chǎn)生。對革蘭氏陰性菌、革蘭氏陽性菌、幽門螺桿菌均有不同的抑制作用。
3、心血管保護作用:據(jù)研究發(fā)現(xiàn),補骨脂素能降低TNF-α的產(chǎn)生誘導人臍靜脈內(nèi)皮細胞的組織因子釋放,從而降低形成血栓的風險;補骨脂乙素則具有強心,擴張冠狀動脈的作用。
4、神經(jīng)保護作用:另有研究發(fā)現(xiàn),補骨脂素可保護海馬神經(jīng)元膽堿能系統(tǒng),異補骨脂查爾酮則可抑制小膠質細胞的激活,減輕小鼠相關的帕金森病。
5、有致光敏作用:內(nèi)服或外涂皮膚,經(jīng)日光或紫外線照射,可使局部皮膚色素沉著。故補骨脂外用有治療白癜風的功效。
點擊加載圖片
補骨脂藥材圖
單方驗方
除經(jīng)典醫(yī)藥典籍中的名方,還有許多關于補骨脂的驗方,僅在此列出一二,供大家參考、借鑒。
1、治療腎虛型哮喘,呼多吸少,動則喘息加重,痰白清晰不暢,形神俱疲,四肢冰冷面色鐵青
核桃仁60g,補骨脂12g,核桃仁搗碎后用紗布包裹,一起水煎40-50分鐘,早晚服用。
2、治療五更腹瀉
補骨脂30g,五味子10g,吳茱萸12g,肉豆蔻(面粉包裹去油脂)20g,一起煎服。
3、治療跌打損傷引起的腰痛
補骨脂(炒)40g,杜仲(炒斷絲)40g,胡桃肉40g,淮山藥40g,前三味藥研成粉末,用淮山藥糊成丸劑,以鹽水送服。
4、治療白癜風
補骨脂30g,黑桑葚30g,何首烏30g,黑芝麻30g,當歸15g,丹參15g,刺蒺藜15g,防風15g,川芎15g,紅花10g,以水煎服?;蛲瑫r外用補骨脂泡酒液涂抹局部白斑處(從小面積開始),再以日光照曬,可根據(jù)光線強弱,曬5~20分鐘。
5、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
補骨脂15g,鹿角膠10g,龜板15g,黃芪30g,當歸10g,地榆10g,馬齒莧30g。將鹿角膠烊化后,一起用水煎服。
6、治療腎虛肺弱型肺結核
補骨脂15g,小茴香15g,百部15g,研磨成粉末,每次取適量敷于肚臍上。
7、治療赤白帶下,虛寒
補骨脂3g,雞蛋1個。補骨脂炒后,研成粉末,在雞蛋上開一小孔,加入藥末混勻,用紙封好,在飯上蒸熟,空腹用酒服下。
8、治療寒盛濕重氣滯導致的腰痛、腳腫不能步行
補骨脂(炒)30g,黑牽牛子(碾取頭末)60g,研成細粉,每服3g,用橘子皮湯調和服下。
9、治療斑禿脫發(fā)
鬧羊花60g,補骨脂30g,生姜30g,制成酊劑,外擦于患處。注意:鬧羊花有毒,切不可誤食。
10、治療淋證
等量皂角刺和補骨脂,一起研成粉末,用無灰酒調服。
11、治療胎動不安
川續(xù)斷30g,補骨脂30g,研成粉末,用水調和涂在肚臍上。
使用注意
補骨脂屬溫熱之品能助熱,味辛、苦,易傷津液、辛能發(fā)汗,因而熱盛大便燥結者、陰虛火旺者均不宜使用。據(jù)《得配本草》載:陰虛下陷,內(nèi)熱煩渴,眩暈氣虛,懷孕心胞熱,二便結者禁用補骨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