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須】玉米須的功效與作用:
玉米須的功效與作用是利尿消腫,平肝利膽治急,慢性腎炎,水腫,急性膽囊炎,膽道結(jié)石,高血壓,玉米須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有玉米須蜂蜜粥,茵陳玉米須茶,玉米須豬小肚湯,黃精玉米須茶,蒲公英玉米須湯,玉米須綠豆糖水,玉米須香蕉皮飲,地骨皮玉米須茶,黑豆玉米須豬肉湯。
1、玉米須治膽囊炎:玉米須30g,茵陳蒿20g、蒲公英10g,煎湯。此為1日劑量,分早、晚兩次口服,5天為1個療程。
2、玉米須治尿道感染:玉米須15g,金錢草45g,萆薢30g。水煎服。(《湖北中草藥志》)
3、玉米須寬腸下氣。治婦人乳結(jié)紅腫,乳汁不通,紅腫疼痛,怕冷發(fā)熱,頭通體困?!兜崮媳静荨?
4、玉米須治咯血:玉米須50g,冰糖50g,煎湯。每日1劑,分早、晚兩次口服,5天為1個療程。
5、玉米須治尿血:玉米須30g,薺菜花15g,白茅根18g。水煎去渣,1日2次分服。(《食物中藥與便方》)
6、玉米須治腎臟炎、初期腎結(jié)石:玉蜀黍須,分量不拘,煎濃湯,頻服。(《貴陽市秘方驗方》)
7、玉米須治眩暈:玉米須50g,煎湯代茶,每日1劑,分早、中、晚三次飲用。
8、玉米須治腎炎水腫尿少:玉米須50g,黃精10g,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兩次服用。
9、玉米須治咳嗽:玉米須30g,陳皮9g,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兩次口服。
10、玉米須治小便淋瀝砂石,苦痛不可忍,煎湯頻服。《嶺南采藥錄》
11、玉米須治鼻衄、吐血:玉米須、香蕉皮各30g,山梔子9g,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兩次口服,5天為1個療程。
12、玉米須治膀胱炎、小便黃赤:玉米須50g,車前子(各包)9g,甘草6g,煎湯。每日1劑,分早、晚兩次口服,5天為1個療程。
13、玉米須預(yù)防習(xí)慣性流產(chǎn):在懷孕以后,每日取1個玉米的玉米須煎湯代飲,至上次流產(chǎn)的懷孕月份,加倍用量,服至足月時為止。(《全國中草藥匯編》)
14、玉米須治糖尿?。孩儆衩醉?0g,薏苡、綠豆各30g。水煎服。(《福建藥物志》)②玉米須30g,黃芪30g,山藥30g,木根皮12g,天花粉15g,麥冬15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82年)
15、玉米須治產(chǎn)后腹痛:玉米須50g,水浸20分鐘,后水煎取汁。此為1日劑量,分早、晚兩次口服。服時可每次加入紅糖20g。治婦女產(chǎn)后小腹攣痛,服后痛止,且乳汁增多。
16、玉米須治齒齦出血:玉米須50g,置保溫瓶中,以沸水適量沖泡,蓋悶10多分鐘,1日內(nèi)作數(shù)次飲完,每日1劑,7天為1個療程。
17、玉米須治急慢性肝炎:玉米須、太子參各30g。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眼。有黃疸者加茵陳同煮服;慢性者加錦雞兒根(或虎杖根)30g同煎服。(《全國中草藥匯編》)
18、玉米須治急性腎炎:玉米須60g,西瓜皮30g,螻蛄7個,生地黃15g,肉桂1.5g。水煎服,隔日1劑,連服4——5劑,癥狀消退后,服濟生腎氣丸,每日2次,每日6——9g。(《全國中草藥匯編》)
19、玉米須治慢性副鼻竇炎:玉米須曬干、切絲,與當(dāng)歸尾干粉混合,入煙斗燃點吸煙,每日5——7次,每次1——2煙斗。(《全國中草藥匯編》)
20、玉米須治黃疸(黃疸性肝炎):玉米須30g,茵陳蒿20g,煎湯。每日1劑,分早、晚兩次口服,7天為1個療程。
21、玉米須治血吸蟲病肝硬化,腹水:玉米須30——60g,冬瓜子15g,赤豆30g。水煎服,每日1劑,15劑為1療程。(《食物中藥與便方》)
22、玉米須治尿少、尿頻、尿急、尿道灼熱疼痛:玉米須、玉米芯各50g,水煎去渣代茶飲。每日1劑,分早、中、晚三次飲用。
23、玉米須治高血壓,伴鼻衄、吐血:玉米須、香蕉皮各30g,黃梔子9g。水煎冷卻后服。(《食物中藥與便方》)
24、玉米須治膽石癥(肝膽管及總膽管泥沙狀結(jié)石,或膽道較小的結(jié)石在靜止期者):玉米須、蘆根各30g,茵陳15g。水煎服,每日1劑。(《全國中草藥匯編》)
25、玉米須治特發(fā)性水腫:即找不到病因的水腫。玉米須50g,大棗5枚,以開水沖泡代茶飲,每日1劑,可連飲服1個月。
玉米須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的花柱和柱頭,玉米須有利尿消腫、平肝利膽的功能,玉米須主治急、慢性腎炎、水腫、急性膽囊炎、膽道結(jié)石和高血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