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炭母
別名 赤地利、火炭星、火炭藤、白飯草、白飯?zhí)佟⑿棚執(zhí)?、野辣?/span>
來源 為蓼科蓼屬植物火炭母Polygonum chinense L.,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蔓性草本,高可達(dá)1.5 米,莖圓柱形,略具棱溝,無毛或稍被毛,直立或斜上,下部質(zhì)堅實,多分枝,伏地者節(jié)處生根,嫩枝紫紅色。單葉互生,葉柄短而有翅,葉片矩圓狀卵形或卵狀三角形,長5-12厘米,寬3-6厘米,先端短尖或漸尖,基部截形、渾圓或近心形,有時具2耳狀裂片,枝上部葉心形,有短柄或無柄而抱莖,上面綠色,常有紫黑色“V”形斑塊,下面主脈有毛,托葉鞘膜質(zhì),長而斜截形。秋季枝頂開白色或淡紅色小花,頭狀花序再組成圓錐狀或傘房狀,花柱軸常被腺毛,花被5深裂,瘦果卵形,具三棱,黑色光亮。
生境與分布 生于向陽林邊、路旁、溪邊、草坡及濕潤肥厚土壤上。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西、廣東、四川、貴州等省區(qū)。
采集季節(jié) 全年采收。
藥理作用 抑菌實驗:本品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大腸桿菌均有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微酸、微澀、涼。清熱解毒,利濕消滯,涼血止癢,明目退翳,鎮(zhèn)驚。
主治用法 腸炎、痢疾、消化不良、肝炎、感冒、扁桃體炎、咽喉炎、白喉、百日咳、角膜云翳、霉菌性陰道炎、白帶、乳腺炎、癤腫、小兒膿皰瘡、濕疹、毒蛇咬傷。用量:15-30克。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
參考配方 1.急性胃腸炎:火炭母、鳳尾草各10克,海金沙、六耳苓各6克,水煎服,每日1-2劑。
2.白喉:火炭母鮮葉150克,蜂蜜5毫升。鮮葉搗爛取汁30毫升,加蜂蜜,為一日量,分5-6次服。病重者少量多次灌服,一般連服2-4天。服藥期間忌油煎或炙炒食品。
3.小兒支氣管炎:火炭母60克,野花生、仙鶴草、紫珠草、魚腥草各15-30克,枇杷葉、胡頹子各10克,甘草3克,水煎2次,分3-4次服。
4.防暑:火炭母2份,海金沙藤、地膽草各1份,甘草適量,每次總量30克,煎水代茶飲。
5.角膜云翳、白斑:火炭母、十大功勞各30克,加水2升,煎4-5小時,過濾濃縮至150毫升,再過濾,pH5.5-6,每2小時滴眼一次,療程1-2月。藥液3-5日換一次,過期變質(zhì)失效。
6.霉菌性陰道炎:火炭母30克,煎水坐浴?;鹛磕阜郏瑳_洗后局部噴撒。兩者交替使用,3-5次為一療程。
7.子宮頸癌:火炭母120克,茅莓60克,榔榆片30克,蛇床子12克,水煎服。先服蘇鐵葉120克,紅棗12枚,后服本方。
8.小兒驚風(fēng):火炭母莖葉30克,煎水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