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一生中曾以“無題”為名,寫下了大量動人的愛情詩篇。但是這些詩歌里的主題,大多是“愛而不得”,充滿了幽怨與傷感的情緒。
不過李商隱在青年時代,其實也寫過一首不帶傷感和遺憾的情詩。這首詩中沒有幽怨,只有對夫妻二人美好愛情生活的向往。

盡管在創(chuàng)作技法與內(nèi)涵表達上,這首詩與李商隱后來的杰作相比并不出色,但是它卻是李商隱與妻子王氏那一段刻骨愛情的證明,這首詩的名字叫做《贈荷花》。
《贈荷花》賞析
《贈荷花》——唐·李商隱
世間花葉不相倫,花入金盆葉作塵。
唯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
此花此葉常相映,翠減紅衰愁殺人。
詩中提到,人世間的花與葉,得到的待遇是不一樣的。
賞花的人每每見到漂亮的名花,便馬上將它移植到金盆之中,愛不釋手,精心呵護。而對于花下綠葉,總是任由它墜落,腐爛,最后變成泥土。
但是世間也有特例,比如綠色荷葉,總能與紅色的荷花一并得到人們的欣賞。“紅花需得綠葉配”,這一點在荷葉、荷花的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體現(xiàn)。
不論是綠葉枯萎,還是紅花凋謝,都會讓賞花的人心生哀愁。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綠荷葉之所以被人看重,最終還是因為紅菡萏。李商隱就是詩中綠荷葉,而他的妻子就是紅菡萏。

在許多研究李商隱生平的史學(xué)著作中,都曾經(jīng)提到,婚姻是李商隱一生不幸的開始。盡管李商隱與妻子王氏始終恩愛如一,但是這場婚姻,卻直接摧毀了他的政治生涯。
李商隱自稱是唐代宗室之后,但是事實上根據(jù)史學(xué)家的研究,他只是一個“寒門出身”的讀書人。他十歲喪父,十六歲在家鄉(xiāng)憑借古文成名。
十九歲時,李商隱隨家人搬到東都洛陽后,他拿著自己寫的詩歌,去拜謁了當(dāng)朝的元老令狐楚。后者愛惜他的才華,不但出錢在生活上資助他,還將他帶到家中,親自教他寫駢文。
李商隱雖然聰明好學(xué),經(jīng)綸滿腹,但是他在科舉考試中卻接連失敗。甚至曾經(jīng)還有一段時間因為科舉失利,跑到玉陽山里去學(xué)道的經(jīng)歷。
早期的李商隱和大多儒門弟子一樣,有極強烈的政治抱負(fù)。當(dāng)時朝中發(fā)生了“甘露之變”,盡管他沒考中進士,地位低下,但是他還是憤憤不平地寫下了著名的五言排律《有感二首》。
等到李商隱終于考上進士的時候,他的恩人兼靠山令狐楚就去世了。有資料顯示,當(dāng)時李商隱家中的經(jīng)濟狀況非常糟糕。盡管考中了進士,但是朝廷并沒有馬上給他安排工作。

令狐楚的去世,讓李商隱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他也曾經(jīng)寫信埋怨令狐楚的兒子令狐绹,沒有在當(dāng)時及時對他施予援手。
在這種情況下,李商隱為了生計,只能去做節(jié)度使王茂元的幕僚,并娶了王家之女為妻。要知道,當(dāng)時的李商隱已經(jīng)25歲。普通唐朝人結(jié)婚的年紀(jì)是男十五,女十三。
在“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古代,李商隱的婚期推遲了整整十年。可想而知,當(dāng)時他家里是有多么地窮。
因此李商隱娶到節(jié)度使的女兒為妻后,非常珍惜,同時也覺得非常榮耀。盡管后來他因為這場婚姻,被令狐绹指為“小人”,一生都被“牛黨”中人排擠打壓,但是他始終深愛王氏。
所以在大中五年夏天(公元851年),王氏去世之后,李商隱在精神上遭到了極大的打擊,于是就以妻子為原型,寫下了大量的傷感的情詩。
李商隱初遇王氏的時候,寫下了這首《贈荷花》。當(dāng)時他們的愛情于他而言,不過是迫于生計的一種勉強的結(jié)合。

因此李商隱純粹只是想用一種,世間美好的事物,來比喻夫妻二人的完美結(jié)合,當(dāng)然還暗含對妻子的恭維?;谶@個原因,這首詩的感染力還是有所欠缺的。
等到大中五年夏天(公元851年)王氏去世之前,李商隱早已與妻子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于是又以荷葉為題寫了一首七絕,把失去愛人的傷痛情緒徹底宣泄出來。
這首詩在遣詞方面,保持了與《贈荷花》同樣的民歌風(fēng)格,當(dāng)中并沒有什么深奧典故,全憑一腔真情感人,現(xiàn)將其摘錄如下:
《暮秋獨游曲江》——唐·李商隱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
前面我們在解讀《贈荷花》的時候曾經(jīng)提到過,李商隱把自己比成了“綠荷葉”,把妻子王氏比成“紅菡萏”。
李商隱說,這二者的美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是永遠不可分割的。不管是荷葉減了一分綠,還是荷花損了一分香,這種美都會大打折扣。

但是在《暮秋獨游曲江》里面,李商隱提到的“荷葉”,卻不是指他自己,而是指他對王氏刻骨銘心的情感。
詩中第一句“荷葉生時春恨生”,是說當(dāng)他對王氏產(chǎn)生感情的開始,就為了他一生的不幸埋下了隱患。自從娶了王氏,他不但斷送了自己的政治前途,還一生背負(fù)著罵名。
第二句是在交代他這段感情的結(jié)束,當(dāng)荷葉枯萎時,紅花早就凋落了。妻子已經(jīng)不在,自然是“秋恨成”了。
前兩句交代了這段愛情的開始與結(jié)束,詩的后兩句轉(zhuǎn)而抒發(fā)作者自身的感情。盡管李商隱知道這段婚姻是他后半生不幸的開始,但是他仍然不感到后悔。
所以“深知身在情常在”的意思就是:我深深地知道,只要我還活著,我對她這份感情就永不會消失。于是惆悵地望著滾滾東流的長江,細(xì)聽江水為他們這段感情,發(fā)出了嗚咽的聲音。
結(jié)語
從《贈和荷》和《暮秋獨游曲江》這兩首詩中的差別,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出大詩人李商隱對愛妻王氏,在情感心理上的微妙變化。

二十五歲時,李商隱因為家貧,接受節(jié)度使王元茂的好意,娶了王家小姐。新婚之夜給妻子寫了一首《贈荷花》,但是這首詩看起來更像是一篇中規(guī)中矩的“命題作文”。
詩中的綠荷葉,其實是因紅菡萏的存在才被人看重和欣賞的。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李商隱現(xiàn)實中的遭遇。你不能說它不好,又看不出它有多么好。
經(jīng)過二十二年的患難與共,李商隱夫妻二人的感情變得“情比金堅”。一朝妻子亡故,李商隱再為她寫下悼亡詩時,由于情感真實,其藝術(shù)感染力就完全不一樣了。
一旦了解了李商隱和王氏之間的愛情故事,再來讀《暮秋獨游曲江》,你就會發(fā)現(xiàn),作者僅憑短短四句直白的話語,就書寫下了一段人世間最真摯動人的愛情故事。
這首詩對于李商隱和王氏的愛情故事,完全沒有細(xì)節(jié)描寫。但是詩中自帶的悲劇感染力,完全不亞于元稹的《遣悲懷三首》。

以“詠荷花”開始的愛情故事,最終以“傷荷葉”結(jié)束,這就是李商隱對王氏在愛情上最后,也是最忠貞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