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古今正解第十三
[原文]
[13]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之為【上也,辱之為】下也,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為身于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矣。
[古文正解]
有身則患,無我則福。
夫物秉道以生,不過安平。寵上以失中,辱下以失中,故寵辱偕驚。是以有道者不求其過,不墜其辱;不據(jù)己而私,故無患于得失。是謂無得失心,無福禍身。
榮辱而身外,無私而后公,身為天下。及其有私,恐唯損民以厚己焉,安可以天下而寄托之!
[今文正解]
謀求于自身則憂患,置之于度外則大福。
萬物都秉持著大道而生息,不過是自在清靜。榮耀恩寵是從上而脫離平靜,恥辱失落是從下而脫離平靜。因此說,寵辱的得失,都是對內(nèi)心的驚損。所以有道者不求取身外過分之物,也就不會招致恥辱;不執(zhí)著于自身,也就沒有得失憂患。這就叫心無謂于得失,身也就無關(guān)于福禍。這反而是最大的得,最大的福。
視榮辱為身外之物,無我無私而后才能夠大公;把整個天下視為己我,胸懷萬民,一切為了天下。否則,怕是只會損天下之公而肥一己之私,這樣的人,怎么可以把天下托付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