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扶風法門寺塔基出土金銀平脫秘瓷的初步研究

·期刊原文

扶風法門寺塔基出土金銀平脫秘瓷的初步研究

--兼談中國古陶瓷的金彩裝飾

盧建國,韓金科

[西安]文博,1995年第6期

33-35頁


    在扶風法門寺塔基出土的數(shù)以千計的稀世瑰寶中,有兩件口沿銀棱、腹壁斜收、深腹、坦心、圈足的秘瓷碗,內(nèi)壁釉色淡黃,外壁裝飾黑漆地平脫金鸞鳥銀團花紋飾。此種秘瓷碗在我國考古史上前所未見;在我國悠久輝煌的陶瓷史、科技史上,是一次突破性的重大發(fā)現(xiàn),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

    根據(jù)塔基地宮內(nèi)《大唐咸通啟送岐陽真身志文》和《監(jiān)送真身使隨真身供養(yǎng)道具及恩賜金銀衣物帳》(以下簡稱《衣物帳》)碑銘與文獻記載,咸通十四年三月二十二日至咸通十五年正月四日,懿、僖宗二年為迎送“佛指”將14件秘瓷,其中包括兩件銀棱漆金銀平脫秘瓷碗,及金銀器、絲織品等千余件珍寶供養(yǎng)瘞埋于塔基?!兑挛飵ぁ份d:“……真身到內(nèi)后,相次賜到,……瓷秘色碗七口,內(nèi)二口銀棱,瓷秘色盤子疊子共六枚”,這兩件秘瓷碗即碑銘“內(nèi)二口銀棱”碗,物與“帳”兩相符合,物與史相互印證。

    縱觀我國古代瓷器裝飾技藝從商周至唐初數(shù)千年間,瓷器表面除了施以青、白、黃、黑等單色釉,具有裝飾藝術效果外,其他裝飾技藝主要是在瓷胎上粘貼淺浮雕型的適合裝飾圖案,如獸首、花瓣和枝葉,或者采用刻、劃、剔、印等技巧,構成陰紋線條紋樣,作為裝飾圖案,而后再施釉燒成。伴隨著我國封建社會進入繁榮鼎盛階段的唐代,陶瓷手工業(yè)也呈現(xiàn)出蓬勃大發(fā)展的形勢,利用各種金屬呈色劑作為裝飾彩料,運用多種藝術手法,使陶瓷表面披上了五彩繽紛,絢麗斑爛的彩釉裝飾。河南鞏縣與陜西銅川唐三彩的燒造成功,魯山、郟縣創(chuàng)燒了花釉瓷器,南卓《羯鼓錄》記載:“魯山花瓷”;湖南長沙同官窯創(chuàng)造出以黑、褐等色彩釉,繪畫與書寫瓷器的新穎裝飾藝術。法門寺塔基出土的銀棱金銀平脫秘瓷,則是以貴金屬為裝飾材料,采用“平脫”技藝,新創(chuàng)造的陶瓷“金彩”裝飾工藝,它是唐代陶瓷裝飾“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

    觀察分析秘瓷銀棱金銀平脫制作技藝特徵,可以判明:此種裝飾工藝淵源于我國歷史悠久的漆器裝飾技術和藝術。

    我國漆器萌發(fā)于新石器時代。戰(zhàn)國至漢代,工藝技術已達到精妙絕倫的水平。裝飾方法主要有漆繪、油彩、錐畫、銀扣等。唐代漆器更有新的發(fā)展,生產(chǎn)規(guī)模擴大,新工藝、新品種相繼出現(xiàn),進一步創(chuàng)造出了堆漆、鏍鈿、金銀平脫、以及夾苧造像和剔紅漆器等。

    秘瓷碗口沿和圈足的“銀棱”,源于西漢中期以后漆器盤、樽、盒、奩等流行的“銀口黃耳”或“扣器”之作,即在器物口沿上鑲鍍金或鍍銀的銅箍,亦稱“銀扣?!泵卮煽谘亍般y棱”,是仿效“銀扣”工藝,改革銅箍,而用延展極薄的銀箔,貼于秘瓷口沿,即成“銀棱”?;仡櫶拼沾裳b飾,仿效漆器“扣器”之術,唐代初期已經(jīng)開始。陜西禮泉唐張士貴墓出土的22件彩繪瓷俑,全是男騎馬樂俑,高25厘米,瓷質(zhì)堅硬,白胎表面施黃釉、白釉或青釉。……馬的鞍韉和革帶涂黑色,籠頭上貼金〔1〕。鄭仁泰墓有男立俑2件,通高69厘米,衣帽全繪彩貼金〔2〕。乾縣唐懿德太子墓鎧甲男騎俑, 馬頭面簾貼金〔3〕。上述陶瓷馬、人俑的“籠頭”、“面簾”、 “衣帽”的“貼金”之術,是直接繼承漆器“銀扣”工藝,將金箔剪成方形、長方形、或?qū)拵顜缀螆D形,用漆膠類粘合劑貼人馬俑的表面,構成金彩裝飾陶瓷器,亦即文獻中指出的“金扣瓷器?!?/p>

    五代至兩宋,越窯青瓷仍沿用金、銀、銅包鑲口沿(也有包鑲?cè)ψ愕?,《十國春秋》、《吳越備史補遺》、《宋兩朝供奉錄》以及《宋會要輯稿》諸文獻中, 在貢瓷條目里有“金棱秘色瓷器”、“金扣”、“銀扣”的記載。宋代北方定窯白瓷,也出現(xiàn)了鑲金、銀口沿的瓷器,《吳越備史補遺》中指出為“金裝定器”。如河北定縣靜志寺與凈眾院兩座舍利塔基中出土一批有鑲嵌金銀口的“金裝定器”〔4〕。

    秘瓷碗外壁的金銀平脫裝飾圖案,是源于漢代漆器工藝的基礎上,又直接吸收借鑒盛唐時期新興的“金銀平脫”工藝,而創(chuàng)造出的瓷器裝飾新工藝。

    唐人張鷟《朝野僉載》卷三說:“中宗令揚州造方丈鏡,鑄銅為桂樹,金花銀葉,帝每騎馬自照,人馬并在鏡中?!边@里所說的“金花銀葉”,大致就是用金、銀箔剪成的花朵、枝葉,“平脫”于銅鏡背面,構成金銀平脫“金花銀葉”紋銅鏡。此類銅鏡實物,在西安有天馬鸞鳳紋(直經(jīng)30厘米)〔5〕、鸞鳥綬帶紋銅鏡(直經(jīng)22.7 厘米)出土〔6〕。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一記載:“安錄山恩寵莫比, 賜賞無數(shù),其所賜品有金平脫犀頭匙筋,金銀平脫隔錕鈍盤、平脫著足疊子、銀平脫破觚……銀平脫掏魁織錦筐……銀平脫食臺”。宋人樂史《楊太貞外傳》卷上記載“貴妃亦賜錄山有金平脫裝具玉盒、金平脫鐵面碗”。唐代金銀平脫裝飾工藝的應用,推波助瀾地促進了陶瓷器金銀平脫裝飾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

    觀察分析秘瓷碗金銀平脫的特征,對照明隆慶黃成撰、楊明注《髹飾錄》相關記載內(nèi)容,推測法門寺塔基出土銀棱金銀平脫裝飾的制作工藝程序大致是:

    1、選擇確定黃釉秘瓷為裝飾器物;2、設計制作紋樣。首先以碗外壁為裝飾部位,以金鳥銀花為適合圖案,相間連續(xù)排列為構圖。接著,選用捶輾薄如蟬羽,厚度約在0.01毫米以下的金箔與銀箔,使用不同形狀與用途的小平鏨、圓鏨、將金、銀箔分別雕鑿鏤刻成金鳥、銀花平面型適合紋樣;3、使用漆或膠之類粘合劑,精致入微地將金、 銀箔紋樣相間排列,粘貼于適合裝飾部位;4、 在粘貼金鳥銀花的秘瓷碗外壁上,開始髹涂面漆、待漆層陰干后,再次髹漆,如此反復多次,直至面漆掩蓋金鳥銀花圖案為止;5、精心打磨“推光”, 使金鳥銀花顯露出來,黑漆地色與金銀花紋光潔瑩潤。因金銀花紋脫露于黑漆之中,而金銀箔與漆層厚度平齊,觸摸時手感光滑,故名思義,而稱“金銀平脫”。

    從碗壁髹涂黑漆至今存在的事實看,“拋光”、“平脫”后工藝程序即告完成。再沒有高溫燒成,或其他加溫焙烘現(xiàn)象。

    唐代秘瓷金銀平脫碗,在我國浩翰的文獻和以往的考古發(fā)掘中,均不曾見到,實屬彌足珍貴。平脫金鳥銀花,紋飾纖細繁縟,刻劃精細入微,藝術效果雍榮華貴,富麗堂皇。華麗無比的金銀圖案,精湛絕倫的工藝技術,令人嘆為觀止,這兩件碗的發(fā)現(xiàn),解開了秘瓷許多歷史之迷,在科研方面,具有非同尋常的地位和意義。

    宋代以后,陶瓷表面金銀平脫裝飾產(chǎn)生了深刻的發(fā)展變革,原先采用的金、銀箔鏤刻,發(fā)展成為用金粉描繪圖案的“描金”技藝。南宋末年人周密在《志雅堂雜鈔》中指出:“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調(diào)金描畫,然后再入窯燒,永不復脫”。

    宋代以后,瓷器金彩裝飾更為盛行,除“貼金”圖案外,又出現(xiàn)了用金粉描繪圖案的“描金”技藝。另一重大革新是將“貼金”、“描金”的瓷器,再經(jīng)過700-850℃溫度焙燒,金色即可牢固貼附在釉面上,然后用瑪瑙捧、光滑的石英球,還有用稻谷殼等來磨擦,使釉面光滑明亮。如赤峰大營子遼應歷九年(959 年)附馬墓出土的白釉瓶上繪有金彩云龍圖案〔7〕。1964年河北保定出土的元代瓷匜,通體施寶石般的鈷蘭釉,器內(nèi)描繪金色流云、折枝花葉圖案〔8〕。 生產(chǎn)金彩瓷器的地區(qū)日漸擴大,遍及我國南北各地。河北定窯、福建建窯、江西吉安永和鎮(zhèn)吉州窯等瓷窯系,均有黑釉、白釉貼金、描繪金彩花卉、云龍等植物、動物圖案。明、清兩朝至今,生產(chǎn)和使用金、銀裝飾的金彩瓷器的范圍就更加擴大了。

    扶風法門寺塔基出土的秘瓷銀棱金銀平脫碗,是彌足珍貴的歷史瑰寶;是我國陶瓷金彩裝飾首創(chuàng)階段的實物資料,補史正史,具有重要學術研究價值。陶瓷金彩裝飾工藝技術與藝術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是中國人民勤勞和智慧的結(jié)晶,尤其是越窯歷代陶瓷匠師們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我國陶瓷金彩裝飾,曾對世界陶瓷裝飾發(fā)生過廣泛影響,它不僅是中華民族悠久燦爛文明的組成部分,也屬于人類物質(zhì)、精神的共同財富。

    注釋:

    〔1〕陜西省文管會、昭陵文管所:《陜西禮泉唐張士貴墓》, 《考古》,1978年第3期。

    〔2〕陜西省博物館、乾縣文教局:《唐鄭仁泰墓發(fā)掘簡報》、 《唐懿德太子墓發(fā)掘簡報》,《文物》1972年7期。

    〔3〕定縣博物館:《河北定縣發(fā)現(xiàn)兩座宋代塔基》,《文物》,1972年8期。

    〔4〕劉向群:《唐金銀平脫天馬鸞鳳鏡》,《文物》,1966年1期。

    〔5〕珠葆:《唐鸞鳥綬帶紋金銀平脫銅鏡》, 《考古與文物》1981年3期。

    〔6〕《赤峰縣大營子遼墓發(fā)掘報告》,《考古學報》1956年3期。

    〔7〕王莉英:《故宮博物館藏唐黑釉蘭斑腰鼓和元蘭釉描金》,《文物》1978年11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宋代人的鑲邊美學,為什么要給茶盞加一圈白邊?
高阿申:越窯與秘色瓷淺議(上)
餐具文化
戰(zhàn)國、秦漢時期的藝術品鑒賞作者:程庸
美食不如美器丨一文知道茶具大歷史
唐人好色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