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不止一次的要求要自己去上學,但我始終不放心。
每天早晨,我和兒子在臨近學校的岔路口分別,雖然只有短短一百米,仍足以讓我提心吊膽!還專門為兒子買了部定位手機隨身攜帶,以便知道他是否進了校門。
兒子七歲了,除了在小區(qū)玩耍就沒有獨自去某個地方的經歷,即便是輕車熟路的上學路,即便是離家不遠的沙坪公園,我們都不放心讓他自己去。雖然也明白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一種以分離為目的的愛,盡早讓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其生命中分離出去,才是真正成功的愛,但還是不放心!
在以前居住的觀音巖附近,有個一個比兒子大九天的小女孩兒,父母擺夜市面攤,沒有多少精力照顧孩子。那女孩在不到兩歲就獨自街頭巷尾的串,不到三歲竟然常和一群六、七歲的小孩去解放碑玩!很小就會用錢,餓了,買個燒餅充饑,困了,躺在父母小攤的桌子上也可以美美睡一覺。父母似乎完全不但孩子會擔心孩子走丟,也不擔心孩子在有什么磕磕碰碰其他意外,頂多是在午飯晚飯時間孩子還未歸來才會出去找找,他們是如此相信孩子,相信這個社會。這于我,是無法想象的!
說也奇怪,小的時候我們不也是一樣嗎?放學后,任何一塊空壩子都可以成為我們游戲的天堂。如果找不到小伙伴,就一個人在兩根電桿之間拴好橡皮繩,不亦樂乎,什么作業(yè)啊,回家啊,通通拋到腦后,常常是玩夠了,玩累了才想起作業(yè)還沒做!一到周末,總是早早起床,伙伴三倆,或是文化宮少年宮溜冰游泳,或是枇杷山公園嬉戲野炊,或是長江邊放風箏捉蝌蚪.........,離開父母的視線,如掙斷線的風箏,那自由,那快樂,即便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清晰。也正是那些自由的日子,游泳、跳繩、滑冰.......全都無師自通了!
印象里,那時候爸爸媽媽也好像不會特別擔心我,怎么現在面對我的兒子他們的孫子就變得如此小心,給了他無微不至的照顧和密不通風的保護。每天,外婆總是準點出現在學校門口,接兒子,寒來暑往,絕不會有任何疏漏延遲。
我對畢淑敏《學會看病》里描述的那種百感交集的心情深有體會。文章講的是兒子發(fā)燒了,她“狠心”的讓兒子按圖索驥獨自去醫(yī)院看病,但從兒子跨出家門的那一刻起,她便后悔了,時間如沙漏般墜入她忐忑的心,艱澀地流動。她后悔、自責, 認為自己是天下最狠心的母親!兩個小時后,兒子看完病回來,這是對兒子的一次鍛煉,更是對一位母親的考驗!看似狠心,其實是一番良苦用心!
由此看來,孩子既有獨立自主的強烈愿望,更有獨立的能力,只是我們不放心。大量的新聞報道,讓我們對這個社會充滿懷疑,喪失了安全感,我們不敢把至愛的孩子早早地交付于社會 ,不敢冒險,不敢....!于是,在上學放學的路上,在各種各樣的培訓班門口,總是擠滿了接送的家長!
孩子畢竟是長大的,精心呵護百般保護的孩子是長不大的。他需要獨立的時空,讓自己長成高貴自主的人,他們需要獨立的時空,練就屬于自己的搏擊長空的力量。
今天早上,兒子再次懇切的對我說他要獨自上學。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