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慎行,字無垢,東阿(今山東平陰縣)人。年十七,舉(中舉,注意這個字,常理解成被舉薦)于鄉(xiāng)(鄉(xiāng)試,鄉(xiāng)試是明、清時在各省省城和京城舉行的科舉考試。照例每三年舉行一次,逢子午卯酉年為正科,遇皇家有喜慶之事加科稱為恩科,由皇帝欽命正副主考官主持,凡獲秀才身份的府、州、縣學(xué)生員、監(jiān)生、貢生均可參加??荚囃ǔ0才旁诎嗽屡e行,因此叫“秋試”。按四書五經(jīng)、策問和詩賦分三場進(jìn)行考試,每場考三天。舉人一詞,在元代以前,是指各地舉薦進(jìn)京參加會試的秀才;到明代,成了鄉(xiāng)試合格秀才的專稱。鄉(xiāng)試第一名稱解元,讀書人成了舉人才有資格進(jìn)入更高層次的會試。)。御史欲即(趁著,就著)鹿鳴宴(鄉(xiāng)試放榜次日,按例舉行鄉(xiāng)飲之禮,歡宴考官和中試舉人。)冠(為。。行冠禮)之,以未奉父命辭(謝絕)。隆慶二年成進(jìn)士。授(授予。。。的官職)編修。萬歷初,《穆宗實錄》成,進(jìn)(晉升)修撰,充(擔(dān)任)日講官。故事(按舊例),率(都)以(用)翰林大僚直()日講,無及(沒有到)史官者。慎行與張位及王家屏、沈一貫、陳于陛成以史官得(得到)之,異數(shù)(不同一般的命數(shù))也。嘗講罷,帝出(拿出)御府(不譯)圖畫,令(叫)講官分(分別)題(賦詩題字)。慎行不善書(寫字,書法),詩成,屬(通“囑”,囑咐,囑托,委托)人書(書寫,寫)之,具(全部)以實對(把實際情況告知)。帝悅,嘗大書“責(zé)難陳善”( 希望老師能規(guī)勸他的錯誤并提出有益的建議)四字賜之,詞林傳為盛事()。
御史劉臺以(因為)劾(彈劾)張居正被逮,僚友(同僚朋友)悉(都)避匿,慎行獨(dú)(唯獨(dú))往視(探望,探視)之。及(等到)居正奪情(古禮,官員遭父母喪應(yīng)棄官家居守制,服滿再行補(bǔ)職。張居正父親病故,他不想遵制守喪,授意門生提出“奪情”。),偕(一同;一塊兒,副詞)同官具()疏諫(上書勸諫)。呂調(diào)陽格(阻止)之,不得上。居正聞而()怒,他日(有一天)謂慎行日:“子吾所厚,亦為此耶?”慎行從容(常從容淡靜 (張衡傳)古義:言語舉止適度得體。今義:不慌不忙,沉著鎮(zhèn)定。 )對日:“正以(因為)公見(被動詞,被)厚(厚愛)故(緣故)耳。”居正怫然(忿怒的樣子)。慎行尋(不久)以(因為)疾歸(歸鄉(xiāng))。居正卒,【慎行】起(被起用)故官(原來的官職)【此句A主語是于慎行,B句意為:慎行被重新起用】。時居正已敗,侍郎丘橓(古同“蕣”)往(去,前往)籍(登記)其家(他的家產(chǎn))【抄家的意思】。慎行遺書(),言居正母老,諸子覆巢之下(沒有了家),顛沛(顛沛流離)可傷(令人悲傷),宜(應(yīng)該)推(推行)明主(賢明的君主)帷蓋(1.車的帷幕和篷蓋。2.《禮記.檀弓下》:"敝帷不棄,為埋馬也;敝蓋不棄,為埋狗也。"后以"帷蓋"為受恩乞恩之典。3.棺罩和棺蓋。亦指棺槨。)恩(恩德),全(顧全)大臣簪履(通“簪屨”,簪笄和鞋子。常以喻卑微舊臣。簪 zān 用來綰住頭發(fā)的一種首飾,古代亦用以把帽子別在頭發(fā)上:簪子、玉簪。屨:jù 古代用麻葛制成的一種鞋)之誼(的情分)。詞極懇(懇切)摯(真摯),時(當(dāng)時)論(評論說,說)韙(wěi是,對(常和否定詞連用)。人韙其言?!睹魇贰?/span> 冒天下大不韙。不韙:公認(rèn)的不是或過錯,一般把“不韙”理解成“罪”,“反國家罪”的意思)之。
慎行明(清楚)習(xí)(熟悉)典制(典章制度),諸(很多)大禮(大的禮制)多(大多)所裁定(所字結(jié)構(gòu),)。先是(在此之前),嘉靖中孝烈后升(進(jìn)入,升入[祖廟])祔(附祭[于先祖]),祧(遷廟[于])仁宗。萬歷改元,穆宗升祔,復(fù)(又)祧宣宗。慎行謂(認(rèn)為)非禮(不合禮制),作(寫)《太廟祧遷考》,引(引用)晉、唐、宋故事(舊例)為(作為)據(jù)(依據(jù)),其言(他的語言)辨而核(1.辨明核實。 2。依照文義,是“.明晰翔實”)。事雖(雖然)不行(沒有被實行),識者(有見識的人)服其(佩服他)知禮(懂禮制)。又言:“南昌、壽春等十六王,世次(世系相承的先后,我理解成,按照輩分)既遠(yuǎn)(已經(jīng)很遠(yuǎn)),宜(應(yīng)該)別祭(另外祭祀)陵園,不宜(不應(yīng)該)拊享(享受)太廟?!币?span style="font-emphasize: dot">寢(廢止)不行(沒有實行)。
十八年正月,疏()請早建()東宮(),出閣(①走出樓閣:耶娘聞女來,出閣相扶將。②出嫁:閨女出閣。)講讀(講習(xí)誦讀)【這里是接受教育】。及冬,又請。帝怒,再(兩次)嚴(yán)(嚴(yán)厲地)旨(下旨,降旨)詰責(zé)(指責(zé))。慎行不為懾(沒有被嚇?。?,明日復(fù)言:“冊立巨部(我部)職掌(掌管),臣等不言,罪有所歸(歸到我們身上,無所,固定用法)。幸(1意外地得到成功或免去災(zāi)害:幸運(yùn)。僥幸。幸存。幸免。幸未成災(zāi)。 2福氣:幸福。榮幸。3高興:慶幸。欣幸。幸甚。
4希望:幸勿推卻。幸來告語之。 5寵愛:寵幸。得幸。 6指封建帝王到達(dá)某地:巡幸。在這里是“希望”)速決大計,放歸(驅(qū)逐到遠(yuǎn)方去:放逐。放黜。流放。這里是被貶回到)田里。”帝益不悅,責(zé)以要(yāo要挾。有所倚仗而強(qiáng)求)君疑上(懷疑圣上)、淆亂國本(使國家的根本混亂),及()僚屬(下屬的官吏)皆奪俸(就是下文的“停俸”,停了俸祿)。山東鄉(xiāng)試,預(yù)傳(預(yù)先傳出)典試者名(主持考試之事人的名字),已而(不久)果然(果然如此)。言者(進(jìn)言者)遂(于是就)劾(彈劾)禮官,皆停俸(停了俸祿)。慎行引罪(承認(rèn)罪過)乞休(自請辭去官職)【引罪乞休,就是現(xiàn)在的“引咎辭職”】。章累(多次)上,乃(才)許。家(在家)居十余年,中外(里外之人)屢(多次)薦,率(都)報寢(上下文意思,是“回絕,拒絕”)。三十三年,始起(開始被起用)掌(主管)詹事府(掌管皇后,太子家族(東宮)事務(wù)的機(jī)構(gòu))。疏(上奏章)辭(辭職),復(fù)留(再次挽留)不下(不下,不?。>佣?,廷(朝廷)推(推舉)閣臣(內(nèi)閣大臣)七人,首(第一個[就是])慎行。詔加太子少保兼東閣大學(xué)士,入?yún)C(jī)務(wù)(參加機(jī)密要務(wù))。再辭不允,乃就道(離家上路)。時慎行已得疾。及(到)廷(朝堂上)謝(謝恩),拜起不如儀(按照儀式),上疏請罪。歸臥于家,遂草(起草)遺疏,請帝親(親善)大臣、錄(錄用)遺逸(前朝官員)、補(bǔ)(補(bǔ)充)言官(諫官)。數(shù)日卒,年六十三。
——《明史·于慎行傳》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
A.年十七,舉于鄉(xiāng) 舉:舉薦 (應(yīng)解釋為“中舉”)
B.屬人書之,具以實對 屬:委托
C.偕同官具疏諫 疏:給皇帝的奏章
D.亦寢不行 寢:廢止
10.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diǎn)的詞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B )
A.居正聞而怒 與贏而不助五國也【前者表承接關(guān)系,后者表并列關(guān)系。】
B.正以公見厚故耳 臣以險釁,夙遭閔兇 【均為介詞“因為”】
C.引晉、唐、宋故事為據(jù)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前者為動詞“作為”,后者為動詞“設(shè)計”“制定”。】
D.章累上,乃許 乃令張儀佯去秦【前者為副詞“才”,后者為副詞“于是”】
11.以下各組句子中,分別表明于慎行“厚道”和“耿直”的一組是 (C)
A.侍郎丘橓往籍其家。慎行遺書 居二年,廷推閣臣七人,首慎行
B.御史欲即鹿鳴宴冠之,以未奉父命辭 十八年正月,疏請早建東宮,出閣講讀
C.屬人書之,具以實對 及居正奪情,偕同官具疏諫
D.詞極懇摯,時論韙之 再辭不允,乃就道
A.后句是記敘于慎行被推薦做內(nèi)閣大臣之事。B.前句寫于慎行淡泊內(nèi)斂的個性,后句只寫于慎行提出建議。D.寫當(dāng)時人們對他的贊譽(yù),辭職沒被允許的情況
12.下列對原文的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D )
A.于慎行充當(dāng)日講官后,皇上曾經(jīng)讓日講官分別在圖畫上賦詩題字,于慎行寫成詩后,委托人書寫,并把實情告訴了皇上。
B.于慎行為人正直坦蕩,對因得罪張居正而被捕的劉臺,他仍去探視。對張居正不合禮制的做法,不因為張居正對自己的厚愛而放棄原則。
C.直到萬歷年間,明朝的宗族祠廟祭祖禮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于慎行熟悉歷代典章制度,引古代有關(guān)的事例來論說,令有見識的人敬佩。
D.萬歷十八年,于慎行上書建議早立太子,皇上兩次降職責(zé)備,于慎行以辭官歸鄉(xiāng)再次勸諫,萬歷皇上很不高興,停了他的薪俸,于慎行引咎辭職。
“停了他的薪俸,于慎行引咎辭職”有誤,停了他的下屬的俸祿,于慎行是因為考試出問題而引咎辭職的。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本試卷轉(zhuǎn)自“齊魯語文網(wǎng)”——http://www.qlyww.cn
13.把第1卷文言文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講,無及史官者。(4分)
①按舊例,都用翰林院年高資深的官吏充當(dāng)日講官,沒有到史官這一級別的。(4分, “故事”“率”“直”“及”譯對各得l分。)
(2)詞極懇摯,時論韙之。(2分)
②言詞非常誠懇,當(dāng)時人們評論他,認(rèn)為他做得對。(2分,“懇”“韙”譯對各得l分)
(3)帝益不悅,責(zé)以要君疑上、淆亂國本,及僚屬皆奪俸。(4分)
③皇上更加不高興,拿要挾君主懷疑圣上、使國家的根本混亂來責(zé)難他,把他的下屬官員都停了俸祿。(4分,“責(zé)”“要”“奪”各1分,語句通順得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