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到幾個讀者的咨詢,一個是關于親密關系的,一個關于親子問題的,但聊到最后,發(fā)現(xiàn)都有一個共同點,她們都是付出和犧牲型的,為了孩子和家庭可以付出一切,但一個換來的是丈夫的冷落,另一個遇到很多孩子的問題。
他們都問我:難道我做的還不夠嗎?如果我做得不夠好,那我該如何做才能讓老公對我更好,讓孩子更聽我的話?
我聽了很心疼,因為這些我也曾經(jīng)歷過,從抱怨到迷茫,從戰(zhàn)戰(zhàn)兢兢到愧疚自責,最后不斷在內(nèi)心發(fā)問:到底哪里錯了?
1. 別讓書里的“陪伴”限制了你的認知
接觸心理學的人,對于“陪伴”這個詞都深信不疑,因為弗洛伊德說過,孩子在三歲前是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時期,如果缺失父母的陪伴,很可能終身都難以彌補。
而從3歲到7歲,是人格逐漸成型的幾年,這幾年如果不好好引導,孩子也會出現(xiàn)各種問題和缺陷。
總而言之,在七歲以前,父母的陪伴對孩子的人生起著決定性作用。
于是乎,像我們這種把孩子的生命質(zhì)量看得比天還大的父母們,就開始對號入座。
而我就曾在孩子一歲時把他送回奶奶家照顧,盡管每周我都會回去看,但此后當我聽到別人評價他內(nèi)向,不合群,我就會馬上反思譴責自己:你看看你,就是因為沒有一直陪伴他,導致他分離焦慮,無法融入環(huán)境。
因為愧疚,所以慌亂彌補,從他回到我身邊后,我?guī)缀踉僖矝]有讓他離開過我身邊,每天先把他送到幼兒園再去工作,又提前下班去接他。
給他講睡前故事,帶他逛很多公園和博物館,圖書館……
但是我發(fā)現(xiàn),這個過程里我并不是很享受,因為壓抑了很多自己的需求和快樂。而孩子在我這份壓抑的影響下,仍舊無法展示他的快樂和放松。
對此,我仍舊以為是分離焦慮引起的,繼續(xù)用盡心思去陪伴。
就好比我們曾經(jīng)帶孩子去了一個有傳染病人的場所,結(jié)果孩子被感染了,我們后悔不已,雖然病治好了,但為了他以后不再得病,我把他帶到了無菌倉里,將他包裹起來,隔離一切我認為不好的細菌。
結(jié)果如何呢?
結(jié)果是他原本具備的抵抗力都被削弱了,因為他被封閉,所以他的力量發(fā)展不起來。
于是,我才找到問題的根本癥結(jié),不是我的陪伴出了問題,而是我的恐懼,我害怕孩子因為三歲以前沒有我的陪伴,未來就天崩地裂了。
2 . 對陪伴的誤解:數(shù)量就等于安全感
讀者小芬說她為了能夠多陪伴孩子,一來放棄了工作,二來和丈夫分居,而她的問題有兩個:為什么老公不像以前那樣關愛我了?為什么孩子總是不愛笑?
我問她:為什么你晚上不能和老公睡一個屋?
她的回復理直氣壯:老師,因為我看到文章里都講,在孩子三歲以前,必須媽媽多陪伴啊,不然她會沒有安全感的,但三個人睡覺肯定太擁擠了嘛。
我問她:那你一天陪伴多少時間?她說24小時陪伴,寸步不離。
我又問:那孩子快樂嗎?
她說孩子很少笑。我最后問她:那你快樂嗎?
她馬上解釋:我其實從不在她面前表現(xiàn)負面情緒的,我還想盡辦法逗她,可是她就是不笑,我好沮喪。
我告訴她:你先別逗她了,逗逗你自己吧。
我說陪伴的數(shù)量是重要,但質(zhì)量更重要。而這份質(zhì)量里面,包含了放松和歡喜,信任和欣賞等情緒。
如果你是為了所謂書里提到的“安全感”去把自己牢牢的捆綁在孩子身邊,卻因此將伴侶推在門外,將自己的生活半徑縮小到只有一個家庭的距離,那么你會緊繃和不快樂,那么無論你陪多少,都給不到孩子安全感的。
3. 父母的擔心和恐懼,才是孩子不安全感的來源
原來我的思維里,對于好父母的定義就是自身有不錯的知識和視野,能夠引領孩子很好的學習和生活,因此聽到或看到一些孩子成績好,得了什么殊榮和獎項,我就立即對他的父母有一份敬佩。
但是經(jīng)歷了幾年的學習和觀察,我發(fā)現(xiàn)成績好和得到殊榮的孩子同樣出現(xiàn)很多心理問題,所以根本不存在優(yōu)秀的教育這一說,家庭教育不在“教”,而在父母自身良好狀態(tài)所帶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神性層面來說,孩子是本自具足的,不需要教育就可以綻放他的光彩,而父母的作用,是信任孩子有這份天賦和能力,并去見證他這個過程就好了。
然而,為什么那么多父母還是無法做到這點,卻更愿意以自己的經(jīng)驗去教育和鞭策孩子呢?不是他們不愛孩子,而是他們擔心如果自己不鞭策和指揮孩子, 孩子就會一事無成,前途暗淡,健康不良……
而他們的恐懼大概有三種,健康,安全,前途。一旦有恐懼,就會有擔心,而重復的擔心就會吸引不好的結(jié)果發(fā)生。
比如那些被父母叮囑走路要穩(wěn),出門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的孩子卻反而容易跌倒、遇到壞人。
被父母要求一定要多吃,多穿的孩子,反而容易脾胃虛弱,感冒咳嗽。
被父母威脅不讀書就沒飯吃,要撿垃圾的孩子,反而討厭讀書……
是因為什么呢?全都是因為他們受到父母恐懼和擔心的影響,因此,當父母不能放下恐懼去陪伴 ,那么這份陪伴就是毒藥和詛咒,只會讓他孩子更加體會不到生命的安全和快樂。
4 . 如果陪伴是陽光和輕松的,少就能超越多
曾經(jīng)遇到了一個學姐,她告訴了我她的經(jīng)歷,刷新了我的認知。
她說自己的女兒從小就在外婆身邊長大(因為自己房子在郊區(qū),孩子在市中心上重點,外公外婆的房子正好在旁邊)。
一直到現(xiàn)在,他們都是“周末父母”,甚至有半年,由于她要學習心理學,所以一周只有一天時間陪孩子,但這根本沒有影響到孩子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健康的人。
溝通下來發(fā)現(xiàn),她內(nèi)在根本沒有對孩子的任何擔憂。
因為心理學除了安全感的概念,還有個“重要他人”的概念,意即在孩子童年里,給與他成長所需心理營養(yǎng)的那個人,可以是父母,祖輩,甚至是保姆,前提是這個人是帶著放松和信任去愛他的。
而正好,朋友的父母是開朗和樂觀對待,所以交托給他們,朋友非常放心。
不過,正因為她和老公工作日都不能陪伴孩子,所以周末一旦和孩子見面,他們就會把手頭所有事情放下,全然沉浸在和孩子互動的歡樂中,她說這時候她不是家長,而是孩子的朋友和姐姐,女兒能對他們直呼其名。
正因為這樣高質(zhì)量的陪伴,讓孩子對五天不能和父母在一起毫無掛礙,相反,因為知道父母在努力工作,自己為了和父母同頻,也自發(fā)的努力學習。
這就應了那句話:父母做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是怎樣的人。
所以,親愛的父母們,如果你暫時不能陪伴孩子,千萬不要為此愧疚和后悔,而是去感謝替你照顧孩子的人,以及去祝福孩子有好的狀態(tài)。
如果你具備陪伴的條件,也請你優(yōu)先照顧好自己,和老公保持親密,去維系必要的社交,留有空間去享受生活的美好,當你的狀態(tài)是從容而愉快的,相信我,你的孩子一定會出現(xiàn)你他最好的狀態(tài)。
公眾號:周周的心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