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行為
讀《荀子》第二十章 《正名》九
(峻岫)
(原文)
辭讓之節(jié)得矣,長少之理順矣;忌諱不稱,祅辭不出。以仁心說,以學(xué)心聽,以公心辨。不動乎眾人之非譽,不治觀者之耳目,不賂貴者之權(quán)埶,不利傳辟者之辭。故能處道而不貳,咄而不奪,利而不流,貴公正而賤鄙爭,是士君子之辨說也?!对姟吩唬?/span>“長夜漫兮,永思騫兮,大古之不慢兮,禮義之不愆兮,何恤人之言兮!”此之謂也。
荀子說:“辭讓之節(jié)得矣,長少之理順矣;”“辭”是“辭謝”;“讓”是“謙讓”?!稗o讓”就是謙虛禮讓。荀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謙虛禮讓有秩序,按禮節(jié)進行,因此長少就順了。謙虛是美德,但是該謙虛的時候謙虛,不該謙虛的時候就不能謙虛。“辭讓”,退讓,在榮譽面前,在利益面前不爭競是好事,但是,不該退讓的時候就不能退讓。該你的的榮譽就是你得,該你的功勞就是你得,此時謙虛就顯得虛偽,做作,虛情假意。尊老愛幼是美德,你是老年人你卻把座位讓給一個十七八歲身強力壯的的青年人,這就是把秩序弄錯了,長幼的秩序就不順了。“忌諱不稱,祅辭不出。”人生之中有徐多忌諱,傷心之地你忌諱,痛苦的往事你忌諱,走“麥城”的經(jīng)歷你忌諱,這很正常。因此,此時此地因人而異的“忌諱”,都需要注意,不要讓人家難堪,讓人家下不了臺。所謂“祅辭”就是怪誕的言辭。一個人不要總說一些怪誕不經(jīng)的話,說一些不著邊際的話,總說一些奇談怪論,這樣的人,不是幽默,而是“浮浪”,是怪誕。幽默是語言的藝術(shù),怪誕是思想的蕪雜。說話總喜歡怪里怪氣的人,思想不單純,言語不可信,行為不可靠。“以仁心說,以學(xué)心聽,以公心辨?!?/span>做人,要用仁慈的心去解說人生;用學(xué)習(xí)的心去聽取意見和建議;用公正的心去辯論是非。所謂“以仁心說”就是以與人為善的心,懷著善良的心,去思考,去說話。說話沒有壞心思,沒有壞想法;所謂“以學(xué)心聽”就是,學(xué)會傾聽,以謙虛的心態(tài)聽,以學(xué)習(xí)的心態(tài)聽,而不是以教訓(xùn)人的心態(tài)聽,以好為人師的心態(tài)聽。所謂“以公心辨”就是,辯論,分辨,要出以公心,只有出以公心,你才能站得住腳,站得住理,才能說服人,取得辯論的勝利。“不動乎眾人之非譽,不治觀者之耳目,不賂貴者之權(quán)埶,不利傳辟者之辭?!?/span>原則問題不因為眾人的非議和贊譽而改變;說話辦事,不為博得面子上好看,不為得到好名聲而行動;不賄賂權(quán)貴,不依仗權(quán)勢而得利;不因為能夠獲利而傳播不實之詞和謠言邪說。“故能處道而不貳,咄而不奪,利而不流,貴公正而賤鄙爭,是士君子之辨說也?!?/span>所以要堅持正道,反對歪門邪道,要一心一意,絕不三心二意;自己堅持“正道”,堅持正義,但絕不盛氣凌人,咄咄逼人;說話站在理上,該說的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絕不說那些荒誕不經(jīng)的話,絕不說那些流言蜚語;公正無私,正大光明,坦坦蕩蕩,拒絕、鄙視庸俗、低俗的爭斗。荀子說的是“君子之辯說”,其實這幾條就是做人的原則。《詩經(jīng)》上說:“長夜漫兮,永思騫兮,大古之不慢兮,禮義之不愆兮,何恤人之言兮!”意思是:長夜慢慢,要經(jīng)常想想自己有沒有過失。古人定下的規(guī)矩,我不怠慢,禮儀方面我不犯錯誤,就不擔(dān)憂別人怎么說自己,怎么看自己了。
做人光明正大,光明磊落,一心為公,不但辯論能立于不敗之地,人生也能無怨無悔,可對日月。(署名 原創(chu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