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粟裕大將是侗族人,但是有意思的事情是粟裕將軍卻從來都不知道自己侗族人,直到將軍去世,也一直認為自己是漢族人。但是,在將軍去世的4年后,會同縣的粟氏族人被認定為侗族,因此在經(jīng)得將軍家人的同意下,將軍的民族從漢族改成侗族。
從這點我們可以看出,在南方一帶的很多少數(shù)民族,除了一些特定的方面,其他的很多方面都與漢族沒有什么區(qū)別。
壯族主要聚集在廣西一帶,而廣西這一代在先秦時期屬于百越地區(qū)的一部分,是古越族中西甌和駱越兩支聚集的地方。春秋戰(zhàn)國時期,壯族人的祖先主要是分布在我國南方的浙江、福建,以及廣西、廣東、海南和越南中北部。數(shù)量眾多的百越人,按照當時的群體劃分,我國廣西地區(qū)主要分布的是西歐人和駱越人這兩個群體。正是由于他們的繁衍生息不斷壯大,壯族人也在他們的庇佑下成功孕育而出,其實更準確的說,應該是西歐人產(chǎn)生了壯族。盡管駱越人也算是壯族的祖先,但他們更準確的應該是越南京族人的先祖。
壯族人分三種:首先,被壯族的漢族人,這個是一個歷史問題,是當年劃民族成分時,有些地方是整個村啊什么的按區(qū)域的被劃成了壯族,有些人的族譜上都記得清清楚楚來源的,然后就變成壯族了。其次,通婚的漢壯后代,因為國家優(yōu)惠政策而改漢為壯,因為可隨父可隨母,然后為了考試加分,把民族成分按奶奶、外婆的改過來,但只是除了一個民族成分,其他的還是一樣,所以自然還是漢姓。再次,比較純的壯族人。
再看看更多的壯族比較有特色的姓氏吧:寸、牙、藍、龐、莫、農(nóng)、覃、岑、儂、冼、韋??吹竭@些姓氏,你就可以問問是不是壯人了。壯人性格大多比較直爽,相當好相處,跟漢人沒有任何隔閡。
在古代的壯寨,有名有姓也代表著先進上層,向先進學習、向上級學習,那是必須的。有的就是以部落名為姓,如農(nóng)姓,實際就是屬于強大的“儂”部落。也有的隨意取姓,因此有父子不同姓的現(xiàn)象,至今還在偏遠山村存在。古時壯人對傳承并沒有那么的注重,有的地方僅是要求同姓不通婚,因此,在壯族地區(qū),倒插門姑爺當上門女婿這個習俗相當普遍,有的地方上門后改姓,也有的人來就行,姓氏不改,男女平等的觀念深入人心。
因此,并不是所有少數(shù)民族都像蒙古族、彝族那樣,有什么極其特殊的姓氏,也有一些少數(shù)民族的姓氏和漢族差不多是一樣的,比如壯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