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在《應(yīng)帝王篇》中講述了一個迷一般神奇的悲劇寓言:
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混沌。倏與忽時相遇于混沌之地?;煦绱跎?,倏與忽謀報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混沌死。
倏與忽是好心辦壞事,最后落個以怨報德,好好的混沌就在輪廓分明之時,無謂的做了倏與忽只知其里不知其外的犧牲品。
老子說:無,名天地之始,也就是說,萬事萬物從無到有,當有成型之時,也是無的消亡之時,人們只看見了有而忽略了原始的無。
而混沌初開而死的故事,也啟示了另一個道理,人們往往愛犯類似倏忽的錯誤,總是喜歡按著自己的意愿去改變事物原本的自然規(guī)律。其實每個人、每個民族、每種文化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個性特質(zhì),只因為這種不同才造就了一個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事物不可能千篇一律,人也不能千人一面。不然,世界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價值。
所以,我們應(yīng)該學會尊重,尊重我們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物所應(yīng)有的習慣與法則,必須調(diào)整好我們對自然界的態(tài)度,才能使一切生命彼此共存而相依。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