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玩網 http://www.gucn.com 來源:轉載
1957年7月,周恩來總理在南京召開的全國輕工業(yè)廳長會議上指示,要恢復五大名窯生產,首先要恢復龍泉窯和河南汝窯。隨后,輕工業(yè)部發(fā)出《關于恢復歷史名窯的決定》。1959年成立浙江省龍泉青瓷恢復委員會,并成立了科研、生產、藝術、文物考古部門專家教授組成的專家組赴龍泉進行考古和科學研究,經胎、釉試驗225個配方試燒,終獲成功,并于國慶十周年之際接受了燒制北京人民大會堂宴會用瓷的生產任務,從而逐步發(fā)展、創(chuàng)新,重新步入國際市場。
現代龍泉青瓷繼承和發(fā)展了傳統龍泉窯產品的特色,并博釆眾長,在品種造型、裝飾手法及紋飾題材上有所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吸取青花玲瓏瓷特點,運用刻花鏤空和浮雕技藝制作青瓷玲瓏品,如玲瓏孔雀燈、雙龍戲珠瓶、玲瓏餐具;在繼承傳統哥窯產品的基礎上,掌握開片規(guī)律,在釉面開出龍、鳳、蟹、蝦等紋片;施釉前在器物坯體上飾以紅、黃、藍等各種不同色彩的圖形,形成一種獨具風格的青瓷釉下彩產品;運用黑胎、白胎不同的胎色,絞胎成螺旋狀圖形,使碗、盤類器物充滿現代氣息,或用黑胎作底,用白胎作動植物象形裝飾,產生具有朦朧效果的黑白胎結合紋飾,使器物具有較高的文化品位和收藏價值。
與古代龍泉窯產品一樣,現代龍泉青瓷享有極高的聲譽。歷年來,許多名師名匠在各類陶瓷評比中獲得殊榮:白胎青釉1.3米迎春大花瓶作為有史以來龍泉青瓷最大器物獲1980年國家經濟委員會金龍獎,并被陳列于北京人民大會堂浙江廳;青瓷52厘米迎賓掛盤獲1982年全國陶瓷美術設計評比一等獎,被陶瓷專家譽為“當今國寶”;哥窯61厘米大掛盤獲1986年全國陶瓷美術沒計評比一等獎,總分第一名;哥窯70厘米牛紋特大掛盤獲北京首屆國際博覽會銀獎; 白胎青釉33頭云鳳組合餐具獲全國陶瓷美術設計評比一等獎,日用瓷總分第一名;61厘米哥窯迎賓大掛盤、仿宋哥窯貫耳瓶被分別譽為“紫光盤”、“紫光瓶”,由中南海紫光閣陳列和收藏。許多現代龍泉青瓷作品被指定為國務院國家級禮品、外交部國家級禮品及國務院總理專用禮品,一些名匠藝人的作品分別到東南亞各國及地區(qū)舉辦個人展覽,現代龍泉青瓷產品目前遠銷6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現代龍泉青瓷生產中有一類特殊的產品,即仿古青瓷。仿古作品歷朝歷代都有意無意地有所產生,但古代部分由于年代久遠,即使以假亂真亦難以一一辨識,且能亂真者皆具相當水平,故仍有一定收藏價值?,F代仿古從民國年閭起至今不見衰亡,仿制技術亦精益求精,許多作品魚目混珠,充塞文物市場。由于收藏者和鑒賞者對仿古作品,亦即亂真者甚為敏感,并且辨?zhèn)我彩鞘詹睾丸b賞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故在此特別一述:仿古者的初衷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出于對古代某類器物審美情趣的投合及仿古者表現的欲望,以仿古工藝品形式問世;另一種直接出于以假亂真的需要,以古董形式投放市場。無論出自何種目的,以何種形式面市,幾經周折,一部分作品會有意無意地與真古董相混淆,成為文物中的膺品,這就要求收藏者和鑒賞者具備一定的知識,增強辨?zhèn)蔚哪芰?。仿古者挖空心思絞盡腦汁,運用各種手段將其作品制作得天衣無縫,以達亂真的目的,如民國時龍泉縣長徐淵若青瓷專著《哥窯與弟窯》所言:“……有時頗可混珠,若用藥品去新光,更于底部或邊緣略碎米許,則好古者亦易上鉤。蓋二章之器,殆無完璧,僅損米許,已屬可珍,若不故損一二,則購者必疑膺品,若毀過多,則價不能過索,故僅損米許,可使人驚喜欲狂也?!比欢?,制作一件成功的作品往往要受到許多因素的制約,除胎、釉料配方等工藝要求外,器物的形制、細部特征及文化內涵等直接影響作品的仿制質量,而仿古者又不可能直接接觸較多的被仿品,只能依靠圖片、文字資料作為依據,即使親臨博物館,也只是隔著玻璃霧里看花感受一番,加上知識水平的限制,仿古產品往往有許多破綻,有些還畫蛇添足,張冠李戴,明眼人一眼就能看穿。
仿古青瓷的器形通常根據有關書刊的圖形、照片、文字描述等,少有根據真品仿制的。成型采用傳統的手拉、模制及捏塑等工藝手段,一般來說,精仿者以手拉為主,粗仿者多用模制。釉料一般不用化學配方,而沿襲家傳的傳統配方,即在瓷土中加入經選擇過的植物草木灰,釉料組成較為復雜,全憑經驗感覺。釉色比對以被仿者同代窯址類似器形的瓷片標本為依據。窯爐目前多用液化氣方形窯,也有采用傳統龍窯燒制的。窯具根據需要,分別采用墊圈、墊餅、支釘等。產品以仿南宋、元、明者居多,亦分兩類,即所謂哥窯與弟窯。弟窯類,釉色常呈梅子青、粉青、豆青等。哥窯類可分兩種,一種紋線全部做成黑色,器底一圈無釉,即仿“龍泉哥窯”,另一種粗紋線做成黑色,細紋線做成黃色,所謂“金絲鐵線”,器底一圈無釉或滿釉,滿釉者底心留三至六個支釘痕,即仿“傳世哥窯”。仿古產品出窯后一般均經過表面處理,即做舊,處理的目的是去掉器表“火氣”、浮光,降低光潔度,使器物顯得滋潤、柔和、古樸。處理的方法常采用強酸腐蝕、地埋,某些古董商有時采用工業(yè)噴砂技術,將表面打毛,均能達到相同的效果。
仿古青瓷的分類識別:
“傳世哥窯”類。真正的傳世哥窯作品傳世極少,目前僅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臺灣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處少量收藏,至今尚未見墓葬出土。其特點為黑胎開片,紋線為“金絲鐵線”,釉色多為炒米黃和灰青。而仿者釉色常為粉青或煙灰色,一些作品器底常有陽文露胎“官”字款,實屬不倫不類。產品以瓶、爐、碗、盤類較多,器形普遍較小。因傳世哥窯器物非常罕見,社會流散可能性極少,因此,所見者均可認為仿制品。
“龍泉哥窯”類。此類真品出現于南宋中晚期,后代特別是明代仿制者甚多。真品多為薄胎厚釉,釉層豐厚滋潤,紫口鐵足,出窯后紋線不著色,有文獻載:“頗似官窯,以碎紋著名,有裂痕百條者號百圾碎,亦有作魚子紋者,但仍以釉水純粹無紋者為最上?!狈抡呒y線多著黑色,由墨水作成,紋片以幾何形為主,且開片較大,大多浮光較重,某些作品浮光雖經處理,總不及真品滋潤。胎色常呈淡褐色,足底之“鐵足”有些是燒前著色,為淡棕紅色,均不及真品深黑。多為模制成型,胎骨普遍較厚,導致器物總體厚重。另有一種專仿釉色不正者,器物形制規(guī)整,做工精巧,但釉色深灰混沌,如窯址出土的廢品,惟妙惟肖,因不是“完美之物”,索價不高,故頗具誘惑力?!褒埲绺G”大多為現代龍泉青瓷哥窯系列產品,品種齊全,數量很大,不作仿古看待。所指仿古者,為器形較小,做工精良,并經做舊處理的作品,這類真品少有墓葬出土,一般均為仿制品。
“弟窯”類。即白胎青釉類,大批生產的也是現代青瓷產品,所指仿古者,亦為做工精細,以假亂真者,以仿宋、元、明者居多。仿北宋者器物較為粗重,多為多管瓶、盤口壺等冥器,釉色一般較被仿者青綠,浮光較重,易識別。仿南宋及元代者,器形以瓶、爐類較為常見,如龍虎瓶、鳳耳瓶、牡丹瓶、鬲爐等,器形規(guī)整端巧,器物釉色十分迷人,釉面有滋潤感。宋元之際的產品釉料屬乳濁釉,釉層中有許多細小均勻、肉眼難以看清的氣泡,由于這些密集的小氣泡對光線產生散射作用,使器表出現滋潤如玉的效果,這種效果是從釉層深處顯露出來的;而仿制品的滋潤效果是由強酸處理腐蝕器表、降低光潔度而造成的,仔細體味可以感受到是停留在表面的,用放大鏡可見表面呈現密集細微的凹坑。此類作品的器底一圈無釉,由墊餅墊于圈足下燒成,露胎處一般較真口粗寬,雖仿制“朱砂底”,但顏色較淡,亦有過深者,為燒前刷制的,仿明作品釉色多為豆青或深綠之類,追隨明后期產品風格,一般胎重釉深,器底粗糙,底心無釉,頗似真品,較難識別,應特別注意。仿制品最普遍的破綻來自器形和規(guī)格尺寸,器物的形制不規(guī)范,比例失調,有的隨意改動,有的則以龍泉窯的胎、釉仿其他窯口的器形,規(guī)格尺寸大多與原作差異甚大,仔細琢磨,不難識別。
現代龍泉青瓷及仿古瓷共有廠家、作坊120余家,多為傳統家庭作坊,產品有陳設藝術瓷、仿古瓷、禮品瓷、旅游瓷、餐飲日用瓷、文具、燈具等系列2000多個品種,其中許多精品,特別是一些工藝美術大師手制的,并有署名底款的作品,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和藝術鑒賞價值,深受收藏者和鑒賞者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