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從無意識理論被心理學提出以來,哲學理論中的意識論證就受到了直接挑戰(zhàn),被視為意識反面的無意識試圖證明人們至今既未能理解意識,且亦未理解以意識為根基的主體和意義。無意識透過習慣侵蝕普遍經驗的基底且質疑主體的絕對性,又借助無意義擊穿邏輯平面中的暗洞而消解意義的明確性。面對無意識心理學挑戰(zhàn),傳統(tǒng)理論的失落成為哲學反思自身并重新確定核心問題的推動力。從胡塞爾所代表的現(xiàn)象學對于先驗主體的維護,到德勒茲對于主體和先驗耦合關系的分解,關于無意識的討論表明了兩種理論向度和論證方法:關于主體的理解從經驗的構造者轉向了經驗的承載者,關于先驗性的闡釋方法從本質還原被取代為生成和突破。德勒茲從意識理論的內部出發(fā),以復雜的細節(jié)促使意識內容的自我增生,湮沒意識概念的超越地位,僭越了意識理論曾經設定的邊界?,F(xiàn)象學通過無意識劃定意識研究的邊界,而戰(zhàn)后的法國哲學則嘗試打破思想的邊界,重塑哲學研究的使命。
關鍵詞:無意識 主體性 先驗性 信念
作者:李科林,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教授(北京10087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2022年第8期P68—P87
責任編輯:莫斌?
一、被動綜合:從絕對主體到無限主體
二、先驗性:從本質還原到生成構造
三、無意識:主體性和先驗性的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