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的視頻中,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張榮橋講到,探索火星的奧秘,已經(jīng)成為當今科學界的重大科學問題。
為了揭開火星的神秘面紗,人類一共開展了44次火星探測任務,但完全成功的只有18次;其中難度較大的火星著陸任務,一共實施了19次,完全或部分成功的只有9次。
不到50%的成功率,讓人直觀地感受到火星探測任務之難。
雖然難,但中國航天人仍有信心成功完成中國第一次火星探測任務,他們的信心來自于哪里?火星探測任務要解決哪些難題?中國的火星探測任務目前進展到什么階段?
中央紀委國家監(jiān)委網(wǎng)站《科技向未來》第二期節(jié)目《即將啟航!關于火星,你知道多少?》,繼續(xù)為您揭秘中國火星探測計劃。
前情回顧
為什么說去火星不是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
張榮橋(中國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去火星并不是你想走就能走的一趟旅程。首先,我們去火星每隔26個月才有一個機遇期,在這個機遇期當中大約有半個月左右的時間,這半個月當中的每一天大約有半個小時。這也就是大家經(jīng)常聽說的所謂“發(fā)射窗口”。如果我們錯過了這個機遇期,需要等上26個月。所以這就給我們工程組織實施方方面面的協(xié)調帶來了難度。
第二,從技術層面來看,與以往的工程相比,火星探測工程最大的特點是距離遠、環(huán)境新。火星離地球最遠會達到4億公里。我們以光速傳播單程需要將近23分鐘。什么概念呢?從地面上發(fā)送一種指令,探測器要在23分鐘之后才能夠執(zhí)行。所以這就給我們的測量控制帶來了新的難題。
再說說環(huán)境新的問題。航天器設計的一般的邏輯是要先了解、知道你要去的環(huán)境,然后通過各種技術手段措施來保障航天器來適應這個環(huán)境。而深空探測恰恰是要去一個尚不確知的環(huán)境,這就是深空探測的特點。
中國火星探測的能力和信心來自哪里?
張榮橋:接下來,可能大家也會關心,去火星這么難、又這么重要,你們能不能干成,這個信心來自哪里?
我想這個信心來自于我們有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有我們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yōu)勢,有我們航天60年發(fā)展的積累,有“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的激勵和鼓舞,有一個頑強拼搏、無私奉獻的研制隊伍。
困難和風險是客觀的,但是我們始終把確保成功作為我們的工作目標,所以在我們的研制隊伍里始終牢記 “嚴肅認真、周到細致、穩(wěn)妥可靠、萬無一失”的16字方針,把我們每一個細節(jié)、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每一個過程的工作做深、做細、做透,落細、落小、落實,確保每一項工作不留死角、不留缺憾,不出現(xiàn)反復、不出現(xiàn)差錯。
解決困難就需要創(chuàng)新,解決了困難就意味著發(fā)展。我們就是要通過這些重大項目來解決困難、提升能力,促進我們的科學和技術進步。通過獲取到的探測數(shù)據(jù)開展研究,加深我們對火星乃至宇宙的新認識。實踐才能出真知,通過火星探測工程我們將會培養(yǎng)一批優(yōu)秀的科技和管理人才,培養(yǎng)造就世界科技前沿領軍人物。
總的來講,航天已經(jīng)成為當今世界國家綜合實力的一個重要象征,而以火星為重點的行星探測又是我們深空探測的前沿?;鹦翘綔y工程已經(jīng)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科學和技術活動,它對經(jīng)濟、社會乃至人們的思想文化都產(chǎn)生廣泛的影響力。在振奮民族精神、增強國家凝聚力、堅定我們的“四個自信”方面,將會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中國航天人用成功來報效祖國,為實現(xiàn)我們的航天夢,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xiàn),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謝謝大家!
主持人:謝謝張總精彩的演講,也同時感謝張總和所有航天人的不懈努力和他們的辛勤付出。
中國火星探測任務目前進展到什么階段?
主持人:航天夢是強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我們也能夠深刻體會到,隨著我們國家科學技術的不斷提升,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我們中國人邁向宇宙的腳步一定會越走越遠。那么接下來的時間,我們請張總坐下來好好聊一聊關于火星的那些事,掌聲有請。
歡迎您,張總,其實在今天之前,我一直覺得火星特別的遙遠,但是通過您剛才深入淺出的演講之后,我忽然又覺得似乎火星離我們又是那么近。特別想問您的就是關于我國的火星探測任務現(xiàn)在已經(jīng)進展到什么階段了?
張榮橋:我們航天工程通常是三個階段。第一是方案階段,主要是開展設計工作。第二就是初樣階段。第三就是正式要上天的產(chǎn)品研制試驗階段。前兩個階段都已經(jīng)完成,目前正在開展的就是正樣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裝配和測試。
主持人:那也就是到了最后的攻堅階段了,我們也非常的期待。今天在我們演播室里,還請到了另外兩位我們節(jié)目的特約觀察員。他們就是行星科學專家、科普作家鄭永春和中國科技館副研究員、科技史博士趙洋,掌聲有請二位。你們好,歡迎來到我們節(ji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