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美國的大學
美國的高等院校一共有三千多所,可以分為三類。最多的是社區(qū)學院(Community College),它們一般是兩年制學校,畢業(yè)時給一個副學士學位(Associate Degree),畢業(yè)生可以轉到四年制大學繼續(xù)深造,學過的課程學分也可以轉過去。社區(qū)學院一般由州政府出資,學費很低,兼具成人教育的功能。第二類是教學型四年制大學(Teaching University),它們以教學為主,一般可以授予學士(和碩士)學位,這類大學中公立的和私立的都有。
最后一類叫做研究型大學(Research University),它們是研究和教學并重,可以授予博士學位。這類大學在美國有兩百多所,最著名的大學絕大多數屬于這一類,它們自然也就是中國學生留學深造的目標。這類大學有私立的,更多是公立的。私立大學的經費主要來自捐款和學費,所以學費要高一些。公立大學的一部分經費來自各州政府,學費就會低一點兒,但因為州政府出錢,州內學生的學費和州外的學費差距可能會很大。來自中國的學生要按州外學生付費,所以學費也不會比私立學校低多少。
如果按“US News”的排名,研究型大學的前二十名都是私立大學,例如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等常春藤名校等,公立大學中排名最前的伯克利(UC Berkeley)只能排到二十一、二名。這一排名更是注重于本科教育的比較,對于研究生、博士生教育來說并不一定準確。常春藤學校注重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很多校友都身居高位,可能會給后輩同學提供一些幫助,所以,本科去那里確實很好。研究生卻不一樣,例如,伯克利幾乎所有的博士專業(yè)都可以排在前十名,可以媲美任何其他學校,它的博士學位也可以說是含金量最高的。而且,還要看不同的專業(yè),甚至不同的實驗室。例如,哈佛的法學院和醫(yī)學院很好,耶魯的法學院很好,但如果說工科專業(yè),哈佛不一定比得過排名五十以外的普渡大學。計算機(CS)、電子工程專業(yè)(EE)最好的是MIT,斯坦福,伯克利,CMU等等。
美國大學綜合排名的好壞,主要看三大學院,法學院(Law School),醫(yī)學院(Medical School),和商學院(Business School)。美國最好的學生多集中在這三個學院,不像中國的好學生多在工學院(Engineering School)。所以,工科的學生選擇院校時,不用太看重大學的綜合排名,更應注重本專業(yè)的排名。美國綜合排名前五十(或前一百)的大學都相當不錯,一般每個州都有一、兩所不錯的大學。每個州都有至少一所某州大學(University of X)和某州立大學(X State University),這些學校的主校區(qū)都不錯(有的學校會有多個校區(qū),不一定都好),前者一般好于后者(也有例外,如Ohio State要好于Ohio University)。某州大學中比較好的有University of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Texas(Austin), University of Virginia,University of Michigan,University of Illinois等,州立大學中好的有Pen State,Ohio State等。
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其權利和財富不是集中在某個地方,而是分散在各地。好的大學也是分散在全國各地,基本上每個州都有一兩所不錯的、有全國性影響的大學,相互之間的差距也并不太大。由于公立大學學費低于私立大學,州內大學低于州外大學,所以,很多最優(yōu)秀的學生會選擇一個本州的州立大學,而不是去排名最高的大學。結果是最優(yōu)秀的美國學生是分散在各個大學,而不是集中在某一兩所大學內。
前面說每個州都有一、兩所好的大學,但有兩個州的好大學卻遠遠超過兩所,就是麻州和加州。麻州是美國最先發(fā)展的地方,號稱“The Spirit of America”,大學有兩百多所,波士頓地區(qū)最集中,如哈佛,MIT,東北,Boston College等等。加州也是美國經濟、文化最發(fā)達的地區(qū)之一,好大學也很多。兄弟在美十多年,大多數時間出沒于加州南北各地,這疙瘩咱比較熟,下面就專門介紹一下位于加州的大學。
1. 加州的大學
加州的大學中,能排在全美前五十名的有九所,私立的有三所(加上公立的加大系統(tǒng)(UC System)六所),北加州灣區(qū)的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和南加州洛杉磯地區(qū)的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和南加大(USC)。斯坦福大學稱得上世界上最好的大學之一,各科都很強,足以抗衡東部的常春藤學校。斯坦福的工科很不錯,大批斯坦福的畢業(yè)生在灣區(qū)開公司,才形成了硅谷這一世界級的高科技公司集中地。斯坦福人開的公司有惠普,思科,谷歌,雅虎,升陽(SUN)等等。
CalTech是一個小而精的學校,學生數少于兩千,理科和工科都很好。按比例計算,CalTech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世界最多。CalTech同時還管理著同在Pasadena市的噴氣推進實驗室(JPL)。世界著名的JPL其實比CalTech還大,有五、六千研究人員,由CalTech的教授們創(chuàng)建,最初為軍方研究火箭技術,現屬于美國宇航局(NASA)。
USC位于洛杉磯市中心地區(qū),該地區(qū)治安不太好(USC是我見過的唯一有圍墻的美國大學)。因為靠近好萊塢,USC的媒體專業(yè)非常好,工學院也不錯。USC中的富家子弟很多,所以有人稱之為USC(University of Spoiled Children)。USC的死敵,同城的UCLA的學生們也把USC稱為University of Second Choice,其實兩校的綜合實力相當,體育都很強(USC是橄欖球的老大,UCLA是籃球的老大)。
加州的公立大學包括社區(qū)學院,加州州立大學系統(tǒng)(Cal State System)和加州大學系統(tǒng)(UC System)。州大系統(tǒng)屬于教學型大學,可以授予學士和碩士學位,有二十多所校區(qū)遍布加州各地(一所例外,圣迭戈州大(SDSU)屬于研究型大學)。加大系統(tǒng)屬于研究型大學,可以授予博士學位,有十所校區(qū),北加州五所,南加州五所。一般認為,加大系統(tǒng)的學校分三個檔次,第一檔包括UC Berkeley,UCLA和UC San Diego;第二檔包括UC Davis,UC Irvine和UC Santa Babara,這六所都可以排在全美前五十名;第三檔包括UC Riverside,UC Santa Cruz和UC Merced。其中Merced校區(qū)剛開張兩三年,還有一個UC San Francisco只有醫(yī)學院,聲譽很好,排名可居全美前十。
亞裔家庭一般重視教育,小孩們也比較好學,所以加大系統(tǒng)中亞裔學生的比例很高,一般可以達到30%-40%(加州的亞裔人口低于總人口的10%)。亞裔比例最高的是爾灣加大(UC Irvine),將近60%,所以UCI又有一個外號叫”中國移民大學”(UCI,University of Chinese Immigrants)。UCLA中亞裔也近半數,被稱為“University of Chinese and Lots of Asians”。不光是加大系統(tǒng),在美國各大名校中的亞裔學生都偏高,所以美國高等教育照顧少數民族的政策中從不包括亞裔,只照顧西裔和非裔學生。
加州的學生中間流傳著有一種說法,如果你又聰明家里又有錢,那你應該上斯坦?;駽alTech;如果你只聰明但沒錢,就去Berkeley或UCLA;如果你不太聰明但有錢,你就去USC;不太聰明也沒錢,你去其他加大各校;如果你又不聰明又沒錢,那你只好去州大或社區(qū)學院好了。
2.教授治校
美國大學中實行所謂的“教授治校”的政策,說的是大學中重大決策的權利大都掌握在教授們的手中,確切的說,是掌握在由教授組成的各種委員會的手中。校長的主要職責是籌款,系主任多為兼職,一般由資深教授們輪流擔任,在管理系里的日常事務外,還需要擔任一定的教學任務(我呆過的一個系,系主任的管理工作算30%工作量,也就是說,他還需要承擔我們其他教授70%的教學任務)。換句話說,校長和系主任并非教授們的領導,一個教授的前途也不掌握在他們手中(這一點很重要)。
美國大學一個系的教授并不太多,一般有二、三十個,這些教授有權成為終身教授,這叫“Tenure-Track Faculty”。教授有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和正教授(Full Professor)。助理教授是還沒有得到終身教職的教授,而大多數副教授和正教授都有終身教職(Tenured Professor)。一個教授的職責有三方面,教學(Teaching),科研(Research)和服務(Service)。教學好懂,每人必須教一定的課時,再大牌的教授也不能逃脫。科研就是申請研究經費,帶研究生、博士生,發(fā)學術論文。服務指的是參加學校里的各種委員會,參加學生的指導答辯組,和參與組織學術會議等。一個助教授要評Tenure,這三方面都要做得比較好。
教授中工作最勤奮的是助理教授(多為新畢業(yè)的博士),他們一般需要工作五、六年才能評Tenure。從第二年起,每年都要準備一份完整的材料,總結一年各方面的工作成果,上交給由資深教授組成的提升評審委員會(Tenure and Promotion Committee,權力很大的一個教授委員會)。如果到第五年還不能達到終身教授的標準,該同志就只能再呆一年,同時開始找工作,一年后走人。大多數學校還好,只要達到一定標準的助教授都可以晉升Tenure,不用和別人爭位子。有些變態(tài)的學校,如MIT的工學院,一個Tenure的位置可能會招三個助理教授,讓他們血拼幾年,最后留下一個最好的(好像大家都喜歡拿MIT做反面典型,不過有一次我和一位MIT機械系的助理教授聊起這事兒,他說,我們還好吧,你不知道,哈佛……)。
當然,評為終身教授后也不能太松懈,要想有所作為,還是得不斷努力。Tenure是鐵飯碗,但犯了重大錯誤也會被開除,例如,論文剽竊、造假等。從助理教授開始,基本上每位教授都是自成一體(沒有像中國那樣的教研組),帶一幫學生艱苦奮斗。一個教授干得好不好,不在于他和系主任或校長的關系,而在于學生們喜不喜歡他(每門課都有學生評語),他申請到了多少科研經費,發(fā)了多少高水平的論文。也就是說,他的前途由學生(教學評審),本系其他教授(晉升評審),和其他學校的同行(科研經費的評審)來共同決定。
一個系的好壞,關鍵是看你能不能招到好的教授。所以,招聘教授是最重要的工作。決定聘請誰的權力,由所有教授共同掌握。美國的研究型大學只有兩百多所,一個系平均一年也就有一個空缺,加上不是每個學校都有這個系,以計算機系為例,一年的教授空缺也就有大概一百個。所以,這種位置的競爭非常激烈,只要是有計算機博士學位的人都可以申請,競爭者往往來自世界各地,經常是一個位置有上百人申請。系里的招聘委員會進行第一次篩選,選出最優(yōu)秀的幾位,邀請他們來學校訪問,做一場學術報告,與系里的各個教授單獨進行半小時的面談。最后,系里的所有教授投票,一人一票,決定聘請人選。
以上說的都是教授,除他們外,高校教師中還有一些講師(Lecture)。他們屬于臨時聘請(non-tenure track),只負責講課,不用承擔教授們的其他責任,不能評Tenure,報酬也比較低。系里還會聘請一些助教(Teaching Assistant),大多由研究生,博士生擔任,他們的工作是協助教授教學,例如批改作業(yè),帶本科生實驗課等。
3.研究生入學申請
研究生的錄取由學院或系里的錄取委員會決定(Application Committee),這個委員會由教授們輪流擔任。通過這個委員會審查,獲取錄取通知書一般不太難,中國學生更關心的是怎樣拿到獎學金。獎學金有三種,一種叫Fellowship,這是真正的獎學金,不需要干活,這種機會不多;還有一種叫TA(助教,Teaching Assistant),這是要幫助教授教學,基本每門課都有一個,這些位置由錄取委員獎給最合格的申請學生;還有一種叫助研(RA,Research Assistant),幫助教授做科研,經費來自教授的科研基金,RA由各個教授自己決定。
所謂全額獎學金,就是說包括學費和生活費(tuition and living expense),一年大概有兩、三萬美元。聽起來不少,但去掉學費后,也就是勉強溫飽。美國大學傾向于把獎學金給博士研究生而不是碩士研究生,因為碩士在美國是一個中間學位,要求不高,很多人一年就可以畢業(yè)。而博士生要呆四、五年以上,這樣才有時間做一點像樣的研究。所以,要想拿獎學金,最好是申請讀博士(本科畢業(yè)也可以申請直接讀博士)。
各種獎學金中,Fellowship的機會比較少,不干活只拿錢的事兒在哪都不多。TA和RA的位置多一些,RA更受學生們的歡迎,因為TA主要是干一些重復性的雜事,不太長本事,RA是科研工作,可以學功夫,發(fā)論文,有助于盡快拿到學位。所以,要想拿到RA的位置,在通過正常渠道申請的同時,還要記著和你感興趣的教授套磁,這非常重要,也是一門需要掌握的藝術。
給教授發(fā)信時,一定不要簡單的“Copy and Paste”,只把第一行的“Dr. A”換成“Dr. B”,然后發(fā)給所有的教授。美國的教授們每天都會受到大量的套磁Email,一眼就能識破這類信件。還有就是不要給系里的每個教授都發(fā)一份,因為幾個教授中午一起吃飯時一聊天,發(fā)現人手一份同樣的Email,您老馬上就沒戲了。某些好事的教授還會給所有的教授發(fā)一封信,警告不要再理會這個學生(我就收到過這種信)。
所以,正確的做法是:上、中、下各個檔次各選幾個學校,每個學校選兩、三個你最感興趣的,與你的方向最接近的教授,仔細研究一下他的網頁,下載他幾篇論文,好好讀一讀,然后花功夫寫一篇情深意切的Email,一定要提一提你對他的研究、論文的看法,觀點對不對沒關系,還有你曾經有的,和他的研究領域相關的經歷。一定要下工夫,要精耕細作,而不是廣種薄收。我認識的一位教授,他專門做了一個網頁給申請的學生,在網頁的最后有一個密碼,寫給他的申請信的標題中必須含有這個密碼,否則他根本不看。你不仔細讀他網頁,辛辛苦苦準備的Email就會被他直接給刪掉了。
還有,有些教授要等你被錄取后才會考慮給你RA,所以,一定要和系里多聯系,查看你申請的當前狀態(tài),注意備齊所有的材料,該交申請費也就交了吧,不要因為一個小的細節(jié)而誤了大事。通過錄取關并不太難,國內學校成績不錯,材料齊備大概就行了,除非是排名前三的學校(例如,CS專業(yè),MIT,Berkeley,Stanford的錄取不太容易,可能需要下點兒功夫)。難點在于爭取獎學金,這方面競爭相當激烈。
4.結論
從總體國力來看,美國可能是在走下坡路,但在高等教育方面,美國的大學的質量至今還是無與倫比,尤其是研究生教育。所以美國大學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最優(yōu)秀的有志青年,競爭自然也就激烈,但物超所值。幾分耕耘,幾分收獲,No Pains,No Gains。在美國大學里幾年的良好教育,加上一、兩個含金量高的學位,一定會幫你在以后的人生中打開幾扇門,但進門后能走多遠,就要看你本身的實力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