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東南飛》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敘事詩,也是漢樂府詩歌的巔峰之作,在這首敘事詩中,成功地塑造了劉蘭芝這個女性形象。
劉蘭芝是是廬江郡的一個小家碧玉,“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是個多才多藝知書達理的閨閣少女。十七歲時嫁給廬江郡的府吏焦仲卿為妻,辛勤勞作“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這樣下 來三天就能織下五匹布,相當能干,但是盡管如此,焦仲卿的母親還是不滿意,說她干活磨蹭“大人故嫌遲”最終被焦仲卿的母親遣送回家,釀成了二人的悲劇。
第一個方面是從焦仲卿的母親說的,有兩點原因“此婦無禮節(jié),舉動自專由”東家有賢女,可憐體無比“。
在婆婆眼里,劉蘭芝屬于沒有禮節(jié),行動自由的女子,這里的自由應該指的是不聽婆婆的話。她認為劉蘭芝不如東家賢女羅敷。劉蘭芝被婆婆冠上了“不賢”的標簽,同時還有一個原因也不如東家的羅敷漂亮,在婆婆眼中,這樣一個不賢惠,不漂亮的媳婦,早該回家休息了。
第二個方面是從劉蘭芝的角度說的“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
從劉蘭芝的角度來看,日常和婆婆相處,婆婆表現(xiàn)出來的是嫌她織布慢,當然她很清楚,這是婆婆在找借口。聰明如她明白焦家的媳婦太難當,于是向焦仲卿指出“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劉蘭芝是請歸的。
其實我們看婆婆給的理由和原因是站不住腳的,劉蘭芝嫁給焦仲卿之前就飽讀詩書,樂器女紅,樣樣精通,屬于家教很好的閨中女子。被休回家之后,上門提親的絡繹不絕,說明劉蘭芝名聲在外,屬于一個好女孩。尤其是寫她回家當天,和婆婆拜別,還囑咐小姑“勤心養(yǎng)公姥”讓她替自己照顧好老人,這分明是賢惠有禮的晚輩形象。就連她的容貌也特意描繪了一番“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這樣一個才貌雙全的女子,遭到了婆婆嫌棄。
劉蘭芝有個性
劉蘭芝屬于一個有個性的女子,這里的個性是指自我意識。在很長時間里,女子都是男子的附屬品,所謂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在婚姻中,女子沒有自主權,男人可以休妻。被休回家的女子,家人都會顏面無光,就像詩中后面提到的劉蘭芝回到娘家,母親拍著巴掌大哭道“不圖子自歸”,沒想到那么嚴格學習禮教,學習女紅還是被遣回家了。
但是劉蘭芝并沒哭哭啼啼,失魂落魄,她離開焦仲卿家的時候,精心裝扮“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dài)瑁(mào)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珰”,以精致的妝容,大大方方地和婆婆來告別。沒有哀求,沒有哭泣,態(tài)度不卑不亢。雖然是離開,也要漂漂亮亮地走。于焦母而言,這本身就是一種無聲的挑戰(zhàn),為劉蘭芝營造了強大的氣場。如果說這是她人生的一場謝幕,那么這個謝幕很完美。
焦仲卿哭哭哭啼啼舍不得劉蘭芝走,此舉無疑會給焦仲卿的母親造成一種壓力,或者說很窩火,她不敢對劉蘭芝說什么,只好謾罵自己的兒子“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這只是她們臨別時的一個場景,可以想像在日常的生活中,焦仲卿每天忙于府吏的公務,婆媳兩個在家,從細節(jié)禮儀上,劉蘭芝可以做到不可挑剔。
但是劉蘭芝有主見,不受焦母控制,這對于一個控制欲極強的人,該是如何心不甘,氣不順。這個女子不好駕馭,焦母希望面對的是那種隨便怎么指派,毫無個性,低眉順首的女子,所以她說劉蘭芝“舉動自專由”,只能給出這么一個模糊的理由。說白了就是這個媳婦愛自作主張,讓焦母心里不爽了。
焦仲卿沒有擔當
從詩歌中來看,沒有提到焦仲卿的父親,在那樣的男權社會中,焦仲卿是母親的依靠。憑空多出了一個劉蘭芝,兩個人感情還非常好,這樣焦仲卿的母親心里或多或少有些失衡。
詩歌的開頭是一大段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對話“十七為君婦,心中??啾v妾留空房,相見常日稀”,這本是小夫妻久別之后訴的相思。而后邊那句“妾不堪驅(qū)使,徒留無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劉蘭芝真的是想讓焦仲卿回焦母遣送自己回娘家嗎?恐怕不是吧,結(jié)合后文兩人各自立下的誓言,這頂多是小女兒態(tài)的一種撒嬌而已,向焦仲卿表明他出門在外的日子,自己在家也不易。
然而焦仲卿這個人沒有擔當,本來母親就對妻子有些莫須有的微妙的不滿,他聽完妻子的訴說之后,哄哄劉蘭芝即可,他卻沖動地去找母親說理,完全占在了妻子一邊,質(zhì)問母親“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這激怒了焦母,焦仲卿一再強調(diào)的和劉蘭芝感情好,觸犯了焦母家長的尊嚴。
在焦母看來,多年的母子之情,要讓位于他們的夫妻之情,他把劉蘭芝放在第一位,把母親往后放。這怎么可以,他把對兒子的惱怒,遷移到劉蘭芝身上,母子矛盾的升級,犧牲掉了劉蘭芝。焦仲卿沒有擔當,惹惱了母親,卻只能以妥協(xié)來收場。
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劉蘭芝因為有個性,有想法,有主見,不任人擺布,才導致了被遣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