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1403年的一場血雨腥風中,明成祖朱棣從他的侄子建文帝手中,成功地奪取了皇位,如愿當上了皇帝。建文帝不知所終,建文朝的遺臣們面對舊君新主,也都做了不同的選擇。有的自殺殉難,有的投身新主,還有一些大臣退隱山林,從此銷聲匿跡……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的第三個皇帝。他是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生于元末群雄爭鋒的年代。元至正二十年(1360)朱棣出生,11歲被封為燕王,17歲迎娶徐達長女,21歲帶著金成祖像冊金寶就藩北平。40歲以“靖難”名義興兵,四年后從他的侄兒建文帝手中奪得了大明江山,在位22年,改年號為“永樂”,謚號“文皇帝”,廟號“太宗”,世宗改“太宗”為“成祖”,死后葬于長陵.)
朱棣篡位后,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對那些曾經(jīng)反對他的人進行瘋狂的報復,無所不用其極。朱棣從他父親朱元璋那里繼承的除了雄心壯志、文韜武略外,還有殘暴和苛刻。他對建文朝不肯與自己合作的大臣們進行了一次大清洗,掀起的血雨腥風就像一大片烏云漂浮在歷史的天空中,久久不散。建文帝的主要謀士黃子澄和齊泰都被“族誅”。朱棣對抵抗最為堅決的鐵鉉恨之入骨,命人割下了他的耳鼻,又砍碎他的身體,將其殺死。更令人切齒的是,朱棣還將這些建文忠臣的妻女發(fā)往教坊司,充為官妓,任人凌辱。不過,比起一個叫方孝孺的遭遇來,這些忠臣還不是最慘的,方孝孺居然被誅了十族,最為慘烈。
故事還得從朱棣的軍師姚廣孝講起。當年朱棣揮師南下的時候,他最依賴的謀士姚廣孝送他到郊外,跪地向他請求:“方孝孺是個才學出眾的人,當我們取得勝利的時候,他肯定不會降服于您,但請您不要殺他。殺了他,那么天下的讀書種子就沒有了!”朱棣點頭同意了他的請求。后來朱棣進入南京城的當天,方孝孺就被捕下獄。朱棣即位時要擬即位詔書,朱棣想到了讓方孝孺寫,來裝點門面。朱棣便召方孝孺上殿草擬即位詔書,然而此事的發(fā)展卻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
(生命的長度無法掌握,生命的寬度卻可以擴展,那是因為生命中有了閃光的亮點。方孝孺本是一介書生,滿腹經(jīng)綸,有著濟世救民的愿望、正直的性格和知識分子的良知。一個孱弱的讀書人,為了正義和自己恪守的信念,面對統(tǒng)治者的殘暴無所畏懼,坦然走向死亡。手無縛雞之力,身有錚錚鐵骨,這難道不正是讀書人所應具有的品格嗎?方孝孺引頸就戮,但是天下人讀書的種子卻沒有斷絕。他的品格永遠受到后人的景仰。)
方孝孺不但沒有理會朱棣,反而存心要為建文帝鳴不平。他身穿孝服,在大殿上痛哭不止。朱棣見他這樣,就走下寶座,勸他說:“先生不要自己苦自己。我只是效法周公輔佐成王而已。”方孝孺問:“那成王在哪里?”朱棣回答:“他已經(jīng)自焚死了。”方孝孺又問:“為什么不立成王的兒子為皇帝?”朱棣道:“他尚年幼,國家需要有能力的大人治理。”方孝孺步步緊逼:“那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呢?”此時朱棣已經(jīng)很不高興,但還在忍耐,說:“這是朕的家事。”同時,他命人把筆墨準備好,并對方孝孺說:“詔告天下的即位詔書,一定要先生起草才行。”方孝孺揮筆寫下了幾個大字:“燕王篡位。”寫完后,方孝孺就將筆扔到地上,并高聲說:“你就是殺了我,我也不會給你起草詔書的。”朱棣強壓怒火:“怎么能這么容易就讓你死,就是你死了,難道你不怕株連九族嗎?”方孝孺立刻回敬道:“就是株連十族又能拿我怎么樣?”朱棣勃然大怒,將其重新投入大牢。盛怒之下,朱棣要誅滅方孝孺十族。自古以來,最嚴厲的莫過于誅九族,從沒有誅十族的先例。方孝孺一案,朱棣可算是開了先河,空前絕后。最為殘忍的是,朱棣將逮捕的方氏族人和朋友都一一送到方孝孺的面前殺死,要他看著,折磨他。但是,方孝孺都不為所動。
在當年的六月二十五日,也就是朱棣登上皇帝寶座的第八天,就在南京的聚寶門(今江蘇南京中華門)外開始誅方孝孺十族。方孝孺對自己即將被殺,絲毫不感到畏懼。但是,當他看到他的弟弟方孝友受自己的牽連,就要被砍頭,深感痛心,淚流滿面。方孝孺兄弟三人,感情很好。哥哥方孝聞早在方孝孺任職漢中府的時候,就已病逝。方孝孺聞聽喪訊,悲傷了很久。而今,弟弟又遭此劫難,方孝孺內心的傷痛無法言說。他的弟弟孝友卻絲毫沒有責怪他,反而在死前勸慰其兄。史載,誅方孝孺十族,死者達八百多人,行刑七日方止。臨到最后殺方孝孺時,方孝孺謾罵不止。朱棣先是命人將方孝孺的嘴割裂至兩耳,并割下舌頭,隨后處以凌遲之刑……
(方孝孺墓)
那方孝孺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在江山易主之際,他為什么既沒有自殺,也沒有投靠新主,更沒有退隱,而是毅然選擇了這樣一種奇特的結局呢?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號遜志,浙江寧海人。他生于元順帝至正十七年(1357),時值元末亂世,但浙江寧海地處偏僻,方孝孺在寧海的鄉(xiāng)間度過了還算安定的童年時光。方孝孺的父親是當?shù)孛?,因此,他自小就受到了很好的儒家思想教育,后又師從著名的理學家宋濂先生。方孝孺在宋濂門下度過的三年時光,使他終生受益匪淺。
方孝孺在洪武和建文兩朝都有效忠朝廷的愿望,但是,他在這兩朝的際遇截然不同。這既與當時特定的政治社會環(huán)境有關,又與兩位統(tǒng)治者自身的原因有關。
洪武十五年(1382)十二月,由于大臣吳沉、揭樞的推薦,朱元璋下令讓方孝孺進京陛見。次年正月,朱元璋在奉天門召見了方孝孺,方孝孺的才學和言談舉止都令朱元璋感到滿意。朱元璋當廷要方孝孺作《靈芝甘露論》一文,方孝孺才思敏捷,下筆千言,一會兒就寫好了。朱元璋閱后驚嘆到:“異才也!”朱元璋回頭問揭樞:“方孝孺和你相比,如何?”揭樞說:“他的才學是臣的十倍。”朱元璋點頭表示贊同。朱元璋還讓方孝孺去見了太子朱標,對朱標說:“此莊士也,當老其才,以輔汝。”也就是說方孝孺是個有才華的君子,但還是等他的才干再歷練歷練,將來可以輔佐太子執(zhí)政。朱元璋沒有授予方孝孺任何官職,就讓他回鄉(xiāng)了。但是,方孝孺還是給皇帝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后來,方孝孺被仇家所牽連,卷進了一場官司當中,被逮捕至京。朱元璋看見名單中有方孝孺的名字,就將他釋放了。
方孝孺滿腹經(jīng)綸,多想一展才華,為國家做點事,但第一次召見就無功而返,心里感到失落。不過,方孝孺畢竟飽讀詩書,很快就坦然接受了沒被起用的事實。返回故里后,方孝孺又回到了自己平靜的閑居生活中。直到洪武二十五年(1392),有將近十年的時間,方孝孺都過著一種清貧寧靜的讀書生活。表面上看,方孝孺忙于著書授徒,并時常在他講學的石鏡精舍與眾多好友名士談古論今,詩歌唱和,生活得悠然自得。這段時間他在學術上也取得了很顯著的成果,先后撰有《周易考次》、《宋史要言》、《文統(tǒng)》等多部作品,還寫了大量的詩歌。但是,在方孝孺的內心深處,他還是很渴望能夠有一番作為。在他這段時期所寫的詩歌中,方孝孺流露出自己的真實情感。比如洪武十九年(1386)除夕夜,他已經(jīng)三十歲,想到孔子說的“三十而立”,方孝孺對自己一事無成頗感不安。
洪武二十五年(1392),方孝孺再次因朝中大臣的推薦,受到朱元璋的召見。這次朱元璋還是說:“現(xiàn)在不是用方孝孺的時候。”最后,朱元璋礙于朝中大臣的多次舉薦,就授方孝孺一個漢中府學教授的職位。這只是個剛入流的從九品學官。以方孝孺的才學和人品,授予他這樣的職位,可見在朱元璋的心里,此時還真沒到方孝孺施展才華的時候,但方孝孺已經(jīng)三十六歲了。次年正月剛過,方孝孺就攜帶家眷踏上旅程,前往漢中赴任。當時漢中的自然環(huán)境非常惡劣,史載“水土暴惡”,但方孝孺毫不為意,堅持跟學生每天講課討論。方孝孺的講學在當?shù)禺a生了很大的影響。
朱元璋死后,年僅二十二歲的皇太孫朱允炆按照朱元璋生前的安排順利登上皇位,成為大明王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很早就聽說方孝孺的賢名,便一紙詔書將方孝孺召入京來。方孝孺多年的等待終成正果,終于等來了他人生中最輝煌的時刻。
此時的方孝孺豪情萬丈,躊躇滿志。方孝孺到京后被授為翰林侍講,次年遷侍講學士,雖然品級并不高,但是他已成為建文帝的近臣。無論是討論國家大事,還是為建文帝讀書釋疑,他都是建文帝身邊不可缺少的人之一。方孝孺的才學終于有了用武之地,修《太祖實錄》、《類要》等書,他都被任命為總裁?;实鄣男湃魏妥鹬兀尫叫⑷嫘膽迅屑?,他忠心輔佐年輕的新皇帝推行仁政。建文帝自幼生長于宮廷,受到傳統(tǒng)儒家教育,在如何治理國家的問題上,他與太祖朱元璋持不同見解,首先就是改變朱元璋事必躬親的做法,適當?shù)胤艡嘟o大臣們,而且他還注意聽從大臣們的意見,朝中上下由此形成一種比較寬松的氛圍。建文帝以仁義禮治為主要指導思想所采取的一系列變革,后來被史家稱為“建文新政”。
建文新政中最重要的內容就是寬刑獄。建文帝推行“寬仁”之政,而方孝孺提出的“以德為主,以法輔之”的德治思想與建文帝的執(zhí)政原則不謀而合。在方孝孺的參與下,建文帝平反了一大批冤假錯案。建文帝寬刑獄取得最直接的成果就是全國的囚犯人數(shù)比往年減少了三分之二。
裁并州縣,精簡機構,更定官制,這也是建文新政的一個內容,而且歷時比較長,直到建文四年(1402)還在持續(xù)。建文帝在經(jīng)濟方面也有所舉措,一是減輕江浙地區(qū)的沉重賦稅,二是準備推行井田制。方孝孺認為實行井田制可以抑制土地兼并,有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但是限于條件,井田制最后并沒有真正實行。建文新政實行幾年之后,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社會風氣明顯好轉,而且贏得了民心,年輕的皇帝得到了百姓們的支持。
建文新政中還有一個主要內容,就是削藩。各地諸王擁兵自重的局面,讓建文帝深感不安。方孝孺雖然不是削藩的主事者,但他也是削藩的有力支持者之一。
方孝孺在建文朝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用和恩寵,盡力輔佐建文帝將自己仁義治國的理念付諸實施。仁義治國,這是方孝孺平生的愿望。如果愿望成為現(xiàn)實,這對他來講也是莫大的榮耀,但因此也得罪了擁兵自重的各地諸王……建文三年(1401)五月,前線戰(zhàn)事節(jié)節(jié)失利,讓方孝孺憂心如焚。這時,他的學生林嘉猷獻上離間計。朝廷正無計可施,建文帝就同意了這種做法,命方孝孺給燕王世子朱高熾修書一封,企圖離間他和朱棣之間的關系。沒想到朱高熾生性謹慎,收到書信,根本就不啟封,就連人帶信都交給了燕王。離間計失敗了,舉朝上下更是一籌莫展,朝廷的失敗只是早晚的事了……
(文/王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