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想寫磁州窯,磁州窯自北宋得名,成為了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在“白釉釉下黑彩”也叫“白地黑花”:
“白地黑花”是指在施白色化妝土的胎體上,以毛筆為工具,蘸“斑花石”顏料(褐彩),繪出各種紋飾圖案,在罩以透明釉入窯高溫燒成。這也成為了釉下彩的開山鼻祖,為后世的青花瓷打下了最堅實的基礎。
還是先放兩張磁州窯的仿品:
上圖是最常見的磁州窯仿品,也是最難的一種“白地剔黑花”的工藝,仿品就是這么喜愛挑戰(zhàn)高難度。
上圖是市場上仿制的比較像的磁州窯仿品,這種彩繪,器型上都做到了6、7成像,但是在釉面老化上、釉料材料上、化妝土的成分和褐彩彩繪筆法上都跟真品有一定的區(qū)別,您能看出來嗎?
山人在文章最后做更多的真贗對比來把這些講清楚。
先來簡單談談磁州,宋金時期的磁州窯在今天邯鄲市的峰峰礦區(qū),東臨東武仕水庫,西到太行,南至岳城水庫。
這塊土體在商初屬商紂的王畿之地,西周武王封商紂王子武庚為殷候,峰峰地區(qū)為殷侯所統(tǒng)。春秋時期該區(qū)大部分地域?qū)?/span>晉。三國時期叫臨水,兩晉時期臨水縣入滏陽縣,到了隋唐更是從滏陽縣改成慈州,又從改回滏陽再改成襄州,直到宋政和三年
改'州'為'磁州'。不過到元末磁州和滏陽縣俱廢。明清復置磁州,屬廣平府。
可見磁州從古到今多次每個時代都在易名,說明了此地的重要性,也從側(cè)面反映了此地受多元文化的影響。
山人在這里談一下磁州窯在宋代興盛起來的幾點原因:
1、五代大亂,唐代北方最大的民窯系“鞏縣窯”被廢棄
2、五代河北胡漢雜居,對比中原相對穩(wěn)定,所以一些制瓷匠人開始遷居此地
3、自然條件相對適合,西鄰太行,內(nèi)有煤礦,隨著宋代的煤礦全面開采,為制瓷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既然是宋政和三年改'州'為'磁州'。所以就不去講北齊到五代的磁州窯歷史了,在北宋以前,未發(fā)現(xiàn)大規(guī)模的窯址,山人猜測應該此地水土適合制瓷,因為戰(zhàn)亂所以一些匠人聚集于此,制作瓷器,銷售磁場周邊而已。
先來講講這個政和年間,這時候的皇帝是宋徽宗,就是大名鼎鼎“瘦金體”創(chuàng)始人。這個時期是我國繪畫騰飛的年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正是這個時期創(chuàng)作的。
隨著北宋結(jié)束五代北方的亂局,人口和經(jīng)濟開始飛速發(fā)展,但是到了宋徽宗時,徽宗重用的蔡京等打著紹述新法的旗號,無惡不作,政治形勢一落千丈。在宋徽宗集團的腐朽統(tǒng)治下,內(nèi)部農(nóng)民起義風起云涌,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先后爆發(fā),北宋統(tǒng)治危機四伏。
所以山人推測,磁州窯正是因為河北從五代興起的胡漢混居,到了宋徽宗時,中原不滿腐朽統(tǒng)治的匠人,大量的逃到了磁州一代,這時候磁州窯又聚集成了北方最大的民窯瓷器生產(chǎn)地,也正是因為純民窯的關(guān)系,所以史書記載相對較少。
民窯當然第一位考慮的就是生存,再亂世更是如此,所以多數(shù)磁州窯產(chǎn)品都沒有定窯的精制,但是由于受到宋徽宗時期大量精美繪畫的影響,開始把五代和北宋早期復雜的剔雕工藝漸漸的改成了褐彩繪畫。到此就為后世青花瓷的來臨,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礎。
我們來欣賞一下磁州窯最普遍的“白地黑花”:
(這里把磁州窯系都涵蓋過來一起比對欣賞)
跟其他窯場五代——北宋早期普及的剔雕工藝一樣,北宋早期的磁州窯系也是這個情況,這個時期的剔雕瓷器,雖然沒有耀州和越窯那樣的規(guī)整,但是還是十分精美的。剔雕、刻花和珍珠紋的瓷器也是在這個時期流傳開來的。
盤口,直頸,折肩,肩部短流微撇,腹部圓鼓,至足下收,矮直圈足。頸部飾以數(shù)道凸棱弦紋,瓶體平衡,韻律感極強。修胎規(guī)整,制器嚴謹,造型端莊敦厚,又不失靈動優(yōu)美。這個時期還是只有剔雕刻花紋飾,由于胎質(zhì)過于粗糙,因此開始普及了化妝土技法,先在胚胎涂上一層細白色泥漿,再在白色化妝土上進行劃花、剔雕、刻花的技法,制造出白色化妝土和露胎灰色的圖案對比,輪廓鮮明,雕刻工藝老辣。
到了宋中期,經(jīng)濟和社會情況支持不了復雜的剔雕工藝生產(chǎn)了,所以出現(xiàn)了這種白地黑花彩繪的瓷器,由于制作更加簡單,又不失美感,所以這種低成本的瓷器被快速普及了。
這個時期的裝飾圖案充分受到的宋代繪畫的影響,不僅出現(xiàn)花鳥魚蟲、蹴球、趕鴨、戲鳥、騎馬、釣魚等圖也都融合進了瓷器裝飾里,上圖就是一老者騎驢過獨木橋,四角繪牡丹紋,二側(cè)書寫對聯(lián)“古相 非俗”,“張家枕不凡”。
上圖磁枕童子身著長衫,手持魚桿,神情專注地盯著魚漂。水中幾條小魚圍著魚餌覓食。畫面簡潔,主題突出,寥寥幾筆就把恬靜的鄉(xiāng)間生活景象和兒童天真可愛的神態(tài)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枕壁繪粗獷的卷枝蔓草。瓷枕底部壓印'張家枕'戳記。
上圖是金磁州窯張家造春水圖白地黑花瓷枕,是北宋時期磁州窯風格的延續(xù)。
磁州窯的提款以瓷枕上最豐富,這些都是制瓷作坊的標記,以張家造、張家枕、張家記等數(shù)量最多,這也側(cè)面反映出當時民窯已經(jīng)形成了一定的規(guī)模,有了自己的品牌,在消費意識上,更加的接近于現(xiàn)代。
此外磁州窯還有一些其他的高品質(zhì)產(chǎn)品
就像上圖的北宋/金磁州窯綠釉黑剔花牡丹紋瓶。
還有上圖的宋磁州窯黑釉鐵銹斑碗一組兩件
或者上圖的北宋磁州窯白釉執(zhí)壺
還有北宋當陽峪跳刀紋罐
咱們開始拿真贗對比來講下磁州窯的鑒定:
一、白地剔黑花工藝:
白地剔黑花是磁州窯里難度最大的一種工藝,這種工藝出來的瓷器是磁州窯的精品,但是傳世極少,上圖磁州窯梅瓶真品工藝分三步:
1、在瓷器胚胎上施上一層化妝土,再施滿黑彩
2、待到化妝土半干時候,用竹刀畫出花紋輪廓
3、剔雕出去輪廓以外的黑色層,最后再罩透明釉來燒制
上圖用真贗對比的方式可以看出,仿品有很多方面的錯位:
1、劃花工具不對,真品用的是竹刀,圖案氣象渾穆,線條遒勁有力
2、仿品用了金屬刻刀,比葫蘆畫瓢,刀法生澀
3、真品在提出黑彩的時候是很容易剔到劃花痕跡以內(nèi)的,造成了黑色花紋的缺損,這種是手工的自然痕跡。而仿品過于的拘謹,毫無磁州窯的灑脫之氣。
4、仿品是氣窯燒制,有氣窯痕跡,還有在釉彩方面都跟真品有很大的區(qū)別。
二、白釉剔花天黑彩工藝
這種工藝是磁州窯第二復雜的工藝,存世量也極少,山人簡單介紹下此類磁州真品的工藝:
1、在瓷胎上施滿化妝土
2、用竹刀劃花人物花紋的輪廓外形,然后剔除輪廓外的化妝土,露出瓷胎
3、在露胎部填入彩,然后通施透明釉進窯燒制
上圖仿品不論是在刀工還是圖案上,都沒有絲毫的生動和對制瓷老辣的控制力,屬于很初級的仿品。
上圖是白釉劃花黑彩罐,簡單對比可以看出,花紋圖案十分的簡潔自然,劃花工藝生動活潑,能看出來古代匠人制作時候的胸有成熟之態(tài),聊聊數(shù)刀,就勾勒出了花紋的輪廓,然后很快速的填彩,也符合民窯生產(chǎn)壓力下的快速制瓷流程。
三、白地黑花工藝
上圖仿品才是市面上最常見的,也仿真度最高,造型比較仿古,彩繪顏料也很仿真,但是在釉面老化痕跡上,黑彩彩繪工藝上,還是跟真品差距較大。
仿品跟上圖真品來對比的區(qū)別:
1、手工制胚和灌漿制胚的區(qū)別
2、天然褐彩和化工原理的區(qū)別
3、釉面的老化痕跡和仿品賊光的區(qū)別
4、真品的褐彩下筆老辣,這是跟古人從小使用毛筆分不開的
磁州窯系產(chǎn)品很多,宋金時期發(fā)展的規(guī)模很大,到了金代,河北邢窯、定窯都出現(xiàn)了一些仿制磁州窯的產(chǎn)品,可見磁州窯系的產(chǎn)品在當時是很受消費者喜愛的。
也因為南宋南遷,一些磁州窯的匠人跟隨南宋遷到了南方,開始在江西、廣東一代繼續(xù)制瓷,影響深遠。這種釉下彩繪的工藝,就逐步的發(fā)展成了后世的青花瓷,所以磁州窯的在中國瓷器史朝現(xiàn)代瓷器轉(zhuǎn)化的過程上,是起到轉(zhuǎn)折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