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秀塔,又稱水門塔,新羅區(qū)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qū)龍津、小溪二流匯合處。始建于明萬歷九年(1581年),知縣曹允儒砥石砌塔,并親題“挺秀塔”三字,翌年知縣吳守忠續(xù)建完工。后毀。明崇禎知縣朱泰楨重建。清乾隆四十年(1775),知州金世麟把塔加高至二丈余。塔六角七層,樓閣式空心磚木構(gòu)塔,通高15.8米。塔檐磚壘迭三層,每層依次收分。塔身二至三層外壁共嵌有歷代文人墨客八塊石碑刻。每層各有四個圓頂拱門,各層拱門方位交錯。塔內(nèi)原有木梯可上頂層。五邊形船形塔基為條石漿砌,高五米,寬約六米,長約十一米。挺秀塔保持了乾隆四十年修建時的模樣,是龍巖市區(qū)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樓閣式磚塔。
據(jù)民國九年《龍巖縣志》載:挺秀塔,在龍津、小溪合流中,萬歷九年曹胤儒建。高六七丈許,后圮。明知縣朱泰楨于萬歷四十六年重建。乾隆四十年知州金世麟增高二丈許。工竣日,邑人為之歌曰:合流中州,挺秀聳峙。下瞰清湍,飛峰相似。曹公始創(chuàng),金公繼美。接漢凌霄,永無俾圮。啟我文明,名賢鵲起。塔身二至三層外壁共嵌有八塊石碑刻。當(dāng)天安排尋訪的三座塔都是樓閣式磚塔,挺秀塔是其中位于兩溪合流處的一座清代磚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