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風是平息的肝風,止痙就是制止的痙攣抽搐,主要是肌肉、軀體的痙攣。四肢主要是抽搐,根據(jù)這個取類比象,在中醫(yī)學(xué)當中,認為風勝則動,凡是動搖的都是有風。諸風掉眩的掉,這個動搖不定,都是屬于肝風的,但這個肝風是內(nèi)生的,由于臟腑功能失調(diào)而產(chǎn)生的病理現(xiàn)象。
它的治療功效,內(nèi)風一般稱為息風(外風一般稱為祛風),這一類的藥,主要就是通過平息肝風,收到制止痙攣抽搐的效果,所以叫作息風止痙。
功效,就叫息風止痙,可以簡稱止痙,或者簡稱息肝風。
過去不規(guī)范地使用的時候,有的叫平肝息風,講平肝潛陽藥的時候說過,平肝息風可能有三種情況,1)平肝潛陽加息風止痙,2)僅僅指的是平肝潛陽,3)僅僅指的是息風止痙。
所以我們就提倡專門的息風止痙,或者單純的平肝潛陽,都不要稱為平肝息風。平肝息風是平肝潛陽和息風止痙合併以后的一種簡化了的功效術(shù)語,它是兩種不同的功效合併在一起。
它的主治就是肝風內(nèi)動,臨床表現(xiàn)就是肢體的痙攣抽搐為主的。但是這個臨床上能夠引起肢體痙攣抽搐,導(dǎo)致肝風內(nèi)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的病證也是不一樣的:1)最常見的所謂的肝熱生風,或者熱極生風,因為高熱,尤其是一些兒童,容易發(fā)高燒,三十八度多、三十九度多,就開始出現(xiàn)了痙攣抽搐,這個叫熱極生風,或者叫肝熱生風,這個主要出現(xiàn)在小兒的急驚風。2)溫熱病,熱盛也可以生風,或者有的中風,或者癲癇,也可能屬于這種情況,肝經(jīng)熱盛。3)另外陰虛風動,肝陰耗傷不能潤養(yǎng)肝的經(jīng)脈,出現(xiàn)虛風內(nèi)動。這種痙攣抽搐比較輕微,這個在溫熱病后期,熱邪耗傷了真陰,經(jīng)常能夠見到。4)兒童長期的吐瀉,脾胃虛弱,就會造成慢驚風,前人說的土虛不能榮木。長期的脾胃虛弱,脾土虧虛,吐瀉不止,好像很貧瘠的土地,上面長的樹就很細,很細的樹很容易就不能禁風,稍微有一個風吹,就容易搖擺不定。根據(jù)這樣的自然現(xiàn)象,把它叫作土虛不能榮木。這是慢驚風、慢脾風,很多是屬于一個虛寒證。5)另外破傷風,風毒,從破損的傷口進入人體,首先它感受的是外風,然后引發(fā)了內(nèi)風,出現(xiàn)了破傷風,整個肌體的痙攣、抽搐都很重。所以對于破傷風來說,既需要祛外風,又需要息內(nèi)風,它是外風引動的內(nèi)風。以上是常能夠見到肝風內(nèi)動的一些情況。
小兒的急驚風、溫熱病的熱盛動風、中風、癲癇,這些很多都屬于熱極生風的;小兒的慢驚風屬于虛寒證;破傷風,外風引動內(nèi)風等等,這樣的一些病證,雖然它的病因不一樣,病種不一樣,但是就肝風內(nèi)動這一點來說,它都是共有的,都是相同的,都需要息風止痙的藥物來緩減痙攣抽搐的癥狀。關(guān)鍵在對于不同的原因,不同的病證,在配伍,體現(xiàn)不同的治法。
息風止痙藥的性能特點。
息風止痙藥的藥性,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只能說是一定的,也就是說多數(shù)息風止痙的藥,或者說作用比較強的息風止痙的藥,一般是寒性的,比如說羚羊角、牛黃,或者鉤藤、地龍,包括前面的比如說蠶蛻這樣的藥,都是作用比較強,比較典型的偏于寒性的。也有平性的,比如天麻、白僵蠶這樣的一些藥物。也有偏于溫性的,防風、蘄蛇,包括洋金花,后面的蜈蚣,這樣一些藥,都是偏溫的。
所以這類藥的藥性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但不是很明顯,它是偏寒的、偏溫的、平性的都有。但是重要的,是偏寒性的,因為臨床上的肝熱生風最常見,最多,這一類的藥就最重要。
藥味。這一類的藥當中,有相當?shù)囊徊糠炙幬?,有甘味,比如說鉤藤或者天麻這樣的一些藥有甘味,就把甘能緩,這個甘能緩也包括了緩和筋脈的攣急,就是緩和痙攣、抽搐,人為地把它連在一起,這個有一定的意義,與甘能緩,定為甘味。但實際上更多的藥仍然是考慮它的真實滋味,比如說一些動物的藥,羚羊角或者地龍,那個咸味,實際上是真實滋味。有的藥它是從另外的功效,比如說這個全蝎、蜈蚣,它以辛味為主,實際上它能通絡(luò),有辛散的作用特點,本身它又有刺激味。
所以這一類的藥物的藥味,沒有典型的規(guī)律性。
歸經(jīng)很有規(guī)律,和前面的平肝潛陽藥一樣,主要是歸肝經(jīng)的。
作用趨向,它是從搖擺不定,讓肢體安靜下來,是一個沉降的。
=================================================================================
羚羊角
【出處】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來源】 為??苿游镔惣恿缪?Saiga tatarica Linnaeus的角。主產(chǎn)于新疆、甘肅、青海等地。全年均可捕促,但以秋季獵取最佳。粉碎成細粉,或鎊成薄片,生用。
【性味歸經(jīng)】 咸,寒。歸肝、心經(jīng)。本品咸寒,主入肝經(jīng),長于清肝平肝,解毒定驚,為肝熱驚風要藥。
【功效】 息風止痙,平肝潛陽,清肝明目,清熱解毒。
【應(yīng)用】
1.用于肝風內(nèi)動證。本品有良好的清肝熱和息風止痙之效,為清熱息風之要藥,最宜于熱極生風所致痙攣抽搐。治溫熱病火熱熾盛,引動肝風之高熱神昏,痙攣抽搐者,常與清肝熱、息風止痙之品配伍,如《通俗傷寒論》羚羊鉤藤湯,以之與菊花、鉤藤等同用。若治痰熱癇證,抽搐昏仆者,可與其他息風止痙、化痰開竅之品,如牛黃、全蝎、地龍等同用。
2.用于肝陽上亢證。本品有平肝潛陽之效,又長于清泄肝火,治肝陽上亢而兼肝火之頭暈?zāi)垦#膳c鉤藤、石決明、牡蠣等平肝潛陽之品同用以增效。
3.用于肝熱目疾,肝火頭痛。本品清瀉肝火而明目、止痛,其力較強,故宜于肝火上炎所致之目赤腫痛,目生翳膜或頭痛者,可與清肝明目或清熱瀉火之品配伍。
4.用于溫熱病熱毒熾盛之證。本品善能清瀉心肝之火,并可清熱解毒。治溫熱病熱擾心神之壯熱神昏者,宜與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品配伍,如《和劑局方》紫雪丹,以之與石膏、玄參等同用。若熱毒熾盛發(fā)斑、出疹者,可與生地黃、赤芍等清熱涼血之品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1~3g,宜單煎2小時以上,取汁服。磨汁或研粉服,每次0.3~0.6g。
【使用注意】 本品性寒,脾虛慢驚者忌用。
【參考資料】
1.本品含磷酸鈣、角質(zhì)蛋白及不溶性無機鹽等。其水煎劑、醇提液、水解液及注射液均有不同程度的解熱作用;水煎液、醇提液有鎮(zhèn)靜、催眠作用,而水解液鎮(zhèn)靜作用顯著,并能抗驚厥。羚羊角尚有抗炎、鎮(zhèn)痛、降壓作用。此外,水煎液能興奮離體腸管和子宮,而水解液則抑制腸管、興奮子宮。
2.羚羊角的傳統(tǒng)用法多研粉或煎服。而該品應(yīng)用又以治急癥者居多,現(xiàn)今有注射劑、灌腸劑等新劑型較宜于臨床急用?! ?br> 3.山羊角為??苿游锴嘌?Naemorkedus goral Hardwicke的角。其功用類似于羚羊角,能息風止痙,平肝潛陽,清肝明目,但其力薄弱,用量偏大,約10~15g。亦用于肝風內(nèi)動、肝陽上亢、肝熱目疾等。
【古籍摘要】
1.《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明目,益氣起陰,去惡血注下……安心氣?!?br>2.《本草綱目》:“入厥陰肝經(jīng)甚捷……肝主木,開竅于目,其發(fā)病也,目暗障翳,而羚羊角能平之。肝主風,在合為筋,其發(fā)病也,小兒驚癇,婦人子癎,大人中風搐搦,及筋脈攣急,歷節(jié)掣痛,而羚羊角能舒之?!?br>【功效鑒別】
羚羊角與牛黃相鑒別:
羚羊角與牛黃皆屬常用的名貴中藥。兩者皆性寒,歸心肝經(jīng),均能息風止痙,清熱解毒,都可用治溫熱病熱極生風、小兒驚風之壯熱神昏,驚厥抽搐等癥。不同之處在于:
羚羊角 ──清熱解毒之功也常用治熱毒發(fā)斑。且本品又善于平肝潛陽,清肝明目,又常用治肝陽上亢所致的頭痛眩暈、煩躁易怒,以及肝火上炎所致的頭痛、頭暈、目赤腫痛、羞明流淚等癥。
牛 黃 ──清熱解毒之功也常用治咽喉腫痛,口舌生瘡,以及癰疽疔毒等熱毒壅滯郁結(jié)之證。同時,本品又善于清熱化痰開竅,又常用治溫熱病熱入心包,中風,驚風,癲癇等痰熱蒙蔽心竅所致的神昏、口噤、痰鳴等癥。
羚羊角的止痙的作用比較強,僅次于蜈蚣、全蝎,應(yīng)該說,比其它的很多藥,都更為明顯。但它又是一個典型的清熱藥,所以在臨床上羚羊角主要用于肝熱生風,尤其是在溫熱病、小兒急驚風、中風,肝熱內(nèi)盛的最為適合。對于溫熱病,它又是一個清熱解毒藥,它清肝息風的同時,還有清解熱毒作用。
它又是一個平肝潛陽的藥,對于肝陽化風,陽氣亢逆無制出現(xiàn)的有些早期的一些肝風內(nèi)動徵象的時候,也很適合,所以它主要適合于熱證,肝熱盛,或者熱毒盛,或者陽氣過亢,這樣的肝風內(nèi)動證。
反過來講,因為它的寒性比較強,儘管它的息風止痙作用比較好,對于虛寒性的肝風內(nèi)動,比如小兒慢驚風這一類不宜使用。
在息風止痙方面,根據(jù)不同的情況作相應(yīng)的配伍。在溫熱病當中,根據(jù)衛(wèi)氣營血的不同階段,配伍相應(yīng)的藥物或清熱解毒藥。1)針對肝陽化風更多的是配伍平肝藥,羚羊鉤藤湯,配伍鉤藤,它同類的也是能夠平肝的,還可以配伍比如天麻這一類的。2)小兒驚風,配伍一般的清肝熱的藥,比如菊花、蟬蛻這一類。配伍的原則大至這樣。
另外這個藥也是一個平肝潛陽的藥,用于肝陽上亢,尤其是肝陽上亢兼有肝熱比較盛的,因為它的清肝的作用也很好,只不過現(xiàn)在羚羊角作為普通的肝陽上亢用的不多,價格比較高昂。一般肝陽上亢是個慢性病,用量也要比較大,服藥的時間也比較長,從經(jīng)濟上都不能承受,更何況是還有其它的原因。
清肝明目在古方裡面尤其是在唐宋時期,大量的治療肝熱目疾的方,就用羚羊角來命名,羚羊角湯、羚羊角散、羚羊角丸,很多?,F(xiàn)在一般的肝熱目疾,能夠清肝明目的藥,羚羊角雖然有效,一般不會考慮使用,大材小用。主要是在溫熱病當中,把羚羊角的息風止痙、清肝熱或者清熱解毒綜合起來考慮,熱毒比較熾盛,肝熱內(nèi)盛出現(xiàn)了痙攣抽搐,甚至于神昏澹語那樣的一些情況才考慮。
如果是單獨的肝陽上亢,單獨的肝熱目疾,或者單獨的一般的瘡癰腫痛,不會考慮到羚羊角。
因為它比較名貴,一般就不要作湯劑,作湯劑量就要大,經(jīng)濟上就更受不了,藥材更不能允許,所以一般把它磨成很細的粉來吞服,作為散劑在使用。
=============================================
牛黃
【出處】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來源】 為??苿游稂S牛 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 或水牛 Bubalus bubalisLinnaeus的膽結(jié)石。主產(chǎn)于西北、東北地區(qū),河南、河北、江蘇等地亦產(chǎn)。牛黃分為膽黃和管黃二種,以膽黃質(zhì)量為佳。宰牛時發(fā)現(xiàn)膽囊、膽管或肝膽管中有牛黃,應(yīng)立即濾去膽汁,將牛黃取出,除去外部薄膜,陰干,備用。
【性味歸經(jīng)】 苦,涼。歸肝、心經(jīng)。
本品味苦性涼,主入心肝,既善清心豁痰開竅,又能涼肝息風止痙,且解毒功良。故為痰熱閉竅、高熱動風及熱毒瘡瘍等證之要藥。
【功效】 息風止痙,清心肝熱,化痰開竅,清熱解毒。
【應(yīng)用】
1.用于溫熱病熱極生風,小兒肝熱驚風等肝風內(nèi)動證。本品有較強的清心、涼肝及息風止痙作用,故宜于熱盛動風之痙攣抽搐者。治溫熱病熱邪亢盛,引動肝風之壯熱,抽搐者,常與清熱解毒,息風止痙之品配伍。因其又能化痰開竅,對肝熱生風而有痰熱內(nèi)盛、竅閉神昏者,尤為適宜。若小兒內(nèi)熱痰盛之急驚風,可與清熱,化痰、開竅藥同用,如《古今醫(yī)鑒》牛黃抱龍丸,以之與天竺黃、膽南星等配伍。
2.用于溫熱病熱入心包,中風等竅閉神昏證。本品既清心熱,又可化痰,并能開竅醒神,故宜于熱痰閉阻心竅所致神昏、痰鳴者。治溫熱病,熱陷心包之高熱、神昏、譫語者,常與清瀉心火,開竅醒神之品配伍,如《溫病條辨》安宮牛黃丸,以之與麝香、梔子、黃連等同用。若中風昏迷,口噤不開者,亦與開竅類藥物配伍。痰火擾心,癇證發(fā)作,神昏抽搐者,亦可與化痰開竅,息風止痙之品配伍。
3.用于咽喉腫痛,外科瘡癰等。本品有良好的清熱解毒作用。治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甚則潰爛者,常與其他瀉火解毒之品配伍,如著名經(jīng)驗方六神丸,以之與珍珠、冰片等同用。若治外科癰疽疔瘡等,宜與清熱解毒、散結(jié)消腫之品同用,如《瘡瘍經(jīng)驗全書》牛黃蟾酥丸,以之與蟾酥、雄黃等配伍,內(nèi)服、外用均可。
【用法用量】 入丸散,每次0.2~0.5g。外用適量,研細末敷患處。
【使用注意】 非實熱證不宜用,孕婦慎用。
【參考資料】
1.本品含膽汁酸、膽汁色素、膽紅素、膽甾醇、膽綠素,維生素D及多種氨基酸;亦含鈉、鈣、鎂、鐵、銅、磷及胡蘿卜素等。此外,尚含粘蛋白、脂肪酸及肽類成分。牛黃有解熱、鎮(zhèn)靜、抗驚厥、利膽、強心等作用;膽紅素有明顯降壓作用;牛黃酸能鎮(zhèn)痛、促進大腦發(fā)育。此外,牛黃能促進紅細胞生成,亦有抗炎、抗休克作用。人工牛黃有祛痰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2.今有人工牛黃,系從牛膽汁或豬膽汁經(jīng)人工提取加工制造而成,其性能、功效與天然牛黃相似,并被廣泛應(yīng)用,但功力不及;主治咽喉腫痛、癰腫瘡毒等熱毒證。而溫熱病之神昏、抽搐者,仍以天然牛黃效佳。
3.??苿游镪笈<耙芭5哪懩医Y(jié)石亦有與牛黃相似的功效。但作用強度如何,尚待研究。
牛黃的藥材來源于黃牛、水牛以及西藏高原的犛牛,野生的牛類,它的膽囊或者膽管裡面的結(jié)石。這個本身是一個病理的產(chǎn)物。凡是牛生病了以后自然形成的牛黃叫做天然牛黃,品質(zhì)是最好的。
牛黃不止四種功效。息風止痙,清心肝熱,既能清心熱,又能清肝熱,化痰、開竅,清熱解毒,六個方面的。在這六個方面,牛黃現(xiàn)在用得比較多的主要是三個方面的功效。
第一個是息風止痙,牛黃和羚羊角一樣是寒性比較明顯的一個藥物,它同時又能清心肝熱,清熱作用也是比較強的,所以它也是適用于肝熱生風。在臨床上主要用于溫熱病,心肝熱盛,或者心肝的熱毒熾盛引起了痙攣抽搐;同時還使用它的開竅作用,竅閉神昏,患者出現(xiàn)了昏厥、昏迷,是它所有的功效的一種綜合運用。
在溫熱病當中,六個方面的功效可以說都相關(guān),因為溫熱病當中出現(xiàn)了竅閉神昏,往往與痰熱閉阻心竅有關(guān),所以化痰的功效也用上了,這是牛黃最佳的應(yīng)用,也就是用于溫熱病的熱極生風、小兒熱極驚風等肝風內(nèi)動證,它與牛黃所有的功效六個方面都是相關(guān)的,不僅僅是息風止痙,有神昏的開竅,有痰的化痰,本身有熱毒,有心肝熱盛,都普遍都使用到了。
第二個用得比較多的就是清熱解毒作用,用于咽喉腫痛,比如說“六神丸”,裡面就有牛黃和麝香這些藥一起使用,和其它的瘡癰腫痛。瘡癰腫痛一般的可以用,但更多的是用于比較嚴重的,作為一種惡瘡,熱毒比較熾盛,比如說容易走黃的疔瘡,或者有的會引起熱毒攻心的,瘡毒攻心的這樣的一些證候。還常常用于腫瘤、一些癌癥類似于熱毒瘡癰的一些病理的現(xiàn)象,用牛黃來清熱解毒的。
第三個是單獨地把它作為一個開竅的藥使用,但不多,往往是在溫熱病當中的竅閉神昏或者中風,這和開竅藥可以聯(lián)繫在一起。
除了以上三個方面其他用的就不是很多,比如普通的心熱或者肝熱證,牛黃是有效的,但現(xiàn)在一般并不選用,比如說一般的心熱,引起了心煩不安,用它來清心除煩,沒有這個必要,梔子、黃連、郁金這些都能夠收到明顯的效果,用不著再來選用牛黃。普通的肝熱證,甚至肝熱的目赤腫痛,或者肝熱引起的頭痛眩暈,它也是很有效的,但一般不會選用。比如說肺熱的咳嗽痰多,用來清肺祛痰,完全有效,而且效果還相當好,但是一般也不會選用,因為類似的藥物,價廉物美的比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