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胥借秦兵而獲存楚社,三桂借東夷而東夷遂吞我中華,豈三桂罪哉!所遭之不幸耳。——夏允彝”
明清鼎革之際,位于南方復社的詩人吳偉業(yè)作了《圓圓曲》這樣一首詩:
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下玉關。
慟哭六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
紅顏流落非吾戀,逆賊天亡自荒宴。
電掃黃巾定黑山,哭罷君親再相見。
……
但吳三桂倒清的主要原因真的只是因為一個陳圓圓嗎?這要從吳三桂掌握一方軍政的時期說起:
吳三桂,字長伯,遼東中后所人,祖籍江南高郵。父親吳襄,武舉進士,官至都指揮使。明末遼東軍事集團之一的總兵祖大壽,是其舅父。
膽怯的總兵王樸率先帶軍逃跑,頓時引起連鎖反應,各路軍隊爭先逃跑。只剩下總督洪承疇、總兵曹變蛟、王廷臣和巡撫邱民仰的一萬軍隊困守松山。當時的崇禎皇帝命令劉應國、吳三桂、白廣恩等部率軍營救,但諸將都畏首畏尾作壁上觀,不愿冒著生命危險去營救。最后導致洪承疇兵敗被擒。被圍困錦州的祖大壽,見外無救援,只得開門投降。
據(jù)《清太宗實錄》載此役“計斬殺敵眾五萬三千七百八十三,獲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件。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眾,所棄馬匹、甲胄以數(shù)萬計。海中浮尸漂蕩,多如雁鶩。”這一仗后,明朝苦心經(jīng)營十余年的寧錦防線被攻破,而在山海關外明朝仍能夠掌控的領土,就剩下吳三桂掌控的寧遠一城。故此時的吳三桂,成為了明清戰(zhàn)爭中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
再者,在李自成攻破居庸關后,就多次派唐通、李甲等人帶上金銀財寶勸降吳三桂,并“ 通遺三桂書,盛夸自成禮賢,吱以父子封侯 。 ”不惜以封侯使其投降。
另外,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后,其大將劉宗敏抓住了吳三桂之父吳襄和他的愛妾陳圓圓。吳三桂獲悉后也因此率軍隊殺掉了大順政權的兩萬軍隊。
但李自成知道吳三桂實力強大,尤其是驍勇善戰(zhàn)的關寧鐵騎。如果將這支軍隊掌握在手中,那么對付起殘明和滿清政權就會容易得多。于是便令軍師牛金星寫了一篇勸降表,再讓吳襄譽寫,最后讓唐通送去給吳三桂。
唐通帶著這封“家書”到吳三桂大營,當面對他說:“老總兵(吳襄)新主(李自成)十分優(yōu)禮,專待將軍共圖大業(yè),以作開國元勛。”而當時的吳三桂已經(jīng)選擇了歸順大順政權(根據(jù)戴笠的《流寇長編》,這里吳三桂只是說得東宮即降,沒有絲毫提到陳圓圓)。但在這之前,還要試探他的部將是否愿意追隨他,還是死忠于明朝。
于是他將自己的部將召集進大營,對他們說:“都城失守,先帝賓天,三桂受國厚恩,宜以死報國,然非籍將士力不能破敵,今將若何?”在場的將士卻鴉雀無聲,無一人作答。最終還是吳三桂打破沉默:“闖王勢大,唐通、姜瓖皆已降,我孤軍不能自立,今闖王使至,其斬之乎?抑迎之乎?”這時候,將領們才從聲應和。吳三桂這才真正決定了歸順大順政權。
于是,他將軍隊留在山海關,由唐通率領,自己帶領小部分人馬往已屬大順勢力范圍的北京城奔去。但行軍至永平沙河驛的時候,從北京回來的細作(也有說是北京家中的仆人)報告說:李自成已經(jīng)將吳家滿門抄斬,吳襄的頭顱也掛在了北京城頭!
一怒之下的吳三桂說道:“逆賊如此無禮,我吳三桂堂堂丈夫,豈肯降此狗子,受萬世唾罵,忠孝不能兩全!”隨之拒絕了向大順政權投降的想法,并立刻率軍屠戮了駐扎山海關的唐通及其八千軍馬和后來白廣恩的援軍,并返回山海關。(當然也有說法吳襄是在李自成山海關兵敗后才死的)
那么,為何吳襄一家會受到大順的屠戮呢?這就要歸結到大順政權在北京實行的一項“追贓逐餉”的政策。
而人的欲望是沒有止境的,或許當時大順的軍士搶完了吳家的財寶后,覺得尚不能滿足,就將吳家的人屠戮殆盡。又或者是李自成見吳三桂遲遲沒有動作,已經(jīng)不報有希望,于是失去了耐性,轉而將吳家滿門抄斬。
雖然吳三桂的軍隊作戰(zhàn)勇猛,但當時其所擁有的六萬軍士,對比李自成的百萬大軍仍然是以卵擊石。所謂“以眾寡不敵為慮,有進乞師策者 ?!碑敃r的部將胡守亮就因為通曉滿語,而主動提議歸順滿清。其軍師方獻廷也說:“李自成大軍必來取關 , 孤軍難勝 , 莫若請北兵進關 , 共殲李賊 , 事成則重酬之 。”
再加上滿清多次向吳三桂拋出“橄欖枝”,洪承疇、祖大壽等降清總兵、總督也受到良好的待遇。吳三桂于是最終決定,歸順滿清。這才有了后來吳三桂大開山海關城門,放清軍入關的故事。
后來的人不通曉其中干系,就盲目地將吳三桂降清的原因歸結到一個陳圓圓的身上,但在封建時期,女子只是作為豪勢之家互相贈送的禮品,隨時可以用錢買到。吳三桂一個統(tǒng)領一方的軍閥,不可能為了一個歌女而大動干戈。
參考書目:
【美】魏斐德:《洪業(yè)》 新星出版社
樊樹志:《重寫晚明史·王朝的末路》 中華書局
蕭一山:《清代通史》 中華書局
劉鳳云:《一次歷史命運的抉擇—論吳三桂降清》
蔡潔琳:《論吳三桂降清的必然性與偶然性》 哈爾濱學院學報
【明】萬斯同:《明史》 中華書局
【明】戴笠:《流寇長編》 文獻出版社
【清】計六奇:《明季北略》 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