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吳三桂“沖冠一怒”真的是“為紅顏”?

 包胥借秦兵而獲存楚社,三桂借東夷而東夷遂吞我中華,豈三桂罪哉!所遭之不幸耳。——夏允彝

明清鼎革之際,位于南方復社的詩人吳偉業(yè)作了《圓圓曲》這樣一首詩:                      

                              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下玉關。                              

                             慟哭六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                             

                              紅顏流落非吾戀,逆賊天亡自荒宴。                              

電掃黃巾定黑山,哭罷君親再相見。

……

這首詩通過描寫一介武夫的吳三桂和美妙動人的陳圓圓之間的因緣,寄托對明亡的哀思。后人也因此將明亡的原因歸結于李自成俘獲了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惹得本欲投降大順政權的吳三桂直接倒向了滿清,并打開了山海關大門。令清軍得以長驅直入,最終占領北京,進而在吳三桂、尚可喜等漢人軍閥的協(xié)助下掃定南方。

但吳三桂倒清的主要原因真的只是因為一個陳圓圓嗎?這要從吳三桂掌握一方軍政的時期說起:

吳三桂,字長伯,遼東中后所人,祖籍江南高郵。父親吳襄,武舉進士,官至都指揮使。明末遼東軍事集團之一的總兵祖大壽,是其舅父。

崇禎十一年(1638年),皇太極令軍屯田義州,隨之包圍了鄰近的錦州。明朝廷立刻將本在西南方平定農民起義的洪承疇調往遼東,任薊遼總督。
當時的吳三桂在洪承疇麾下任遼東團練總兵官。后憑借自身的武藝精湛與治軍有方,替補了陣亡的總兵金國鳳,任寧遠總兵。寧遠,在遼東是僅次于錦州的戰(zhàn)略要地。
崇禎十四年(1641年),洪承疇因為拒絕了大同監(jiān)軍道張斗健的建議,固持己見。導致明軍的糧草線被滿清阿濟格切斷,清軍主帥皇太極、多爾袞進一步將盤踞在松山的明軍主力重重包圍。雖然洪承疇不斷地勸說各路總兵要堅持抗戰(zhàn)到底,但成效不顯。

膽怯的總兵王樸率先帶軍逃跑,頓時引起連鎖反應,各路軍隊爭先逃跑。只剩下總督洪承疇、總兵曹變蛟、王廷臣和巡撫邱民仰的一萬軍隊困守松山。當時的崇禎皇帝命令劉應國、吳三桂、白廣恩等部率軍營救,但諸將都畏首畏尾作壁上觀,不愿冒著生命危險去營救。最后導致洪承疇兵敗被擒。被圍困錦州的祖大壽,見外無救援,只得開門投降。

據(jù)《清太宗實錄》載此役“計斬殺敵眾五萬三千七百八十三,獲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件。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眾,所棄馬匹、甲胄以數(shù)萬計。海中浮尸漂蕩,多如雁鶩。”這一仗后,明朝苦心經(jīng)營十余年的寧錦防線被攻破,而在山海關外明朝仍能夠掌控的領土,就剩下吳三桂掌控的寧遠一城。故此時的吳三桂,成為了明清戰(zhàn)爭中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

而在皇太極將俘獲的明朝官兵,如曹變蛟、王廷臣等人盡情屠戮的同時,他卻不顧都察院參政張存仁的反對,留下了曾經(jīng)“背盟棄約”的祖大壽與其弟祖大樂。前面也提到,祖大壽是吳三桂的舅父,所以皇太極是想借祖大壽以勸降掌控著要地的吳三桂。
隨后,皇太極派出祖大壽的親眷往寧遠勸降,并下詔曰:“囊者祖大壽之在錦州也,爾明國皇帝每疑之,而欲加以罪,然而終不能者,以其族黨甚強,且據(jù)錦州故也。今將軍以孤立之身,負危疑之跡,豈能自保無虞。況爾明國流寇轉熾,土宇凋殘,傾亡之象,將軍已目擊之。時勢若此,將軍雖勇,一人之力其奈之何哉?將軍不于此時翻然悔悟,決計歸順,勞我士馬,遲我時日,彼時雖降亦不足重矣。”后又派其故舊張存仁、祖可法等人多次去勸降,都沒有成功。
為何吳三桂會拒絕滿清的招降,首先,當時的明朝雖然失去了遼東和西面的大部分土地,但在南方與直隸地區(qū)仍有大面積的領土,像左良玉、鄭芝龍等這些實力強大的軍閥仍然在表面上聽命于明王朝;而反觀滿清,只是一個占據(jù)著東北的小政權,還沒有逐鹿中原、統(tǒng)一天下的氣勢。再加上滿清畢竟屬于夷狄,華夷之辯的觀念深刻影響著當時的明朝人。所以,在當時正被明王朝重用的吳三桂,當然不會冒險投降于滿清。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大軍連降大同、宣城、居庸關等地,直逼北京城下。談判無果后,李自成下令全線攻城。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曹化淳首先打開彰義門投降,外城失陷,大順軍攻入北京。史載;'賊馳而進,皆白衣青帽,張勁弓,狹修矢,每人拴短棍數(shù)條,銜枚疾走。”不久,太監(jiān)王相堯、兵部尚書張縉彥等打開內城門,大順軍完全占領北京城。崇禎皇帝在太監(jiān)王承恩的陪同下到煤山上吊自殺。
尚在勒兵勤王的路上的吳三桂,接受到北京城破的消息,吳三桂立刻讓大軍停下了腳步,退守山海關,并率父老弟子望南痛哭。
當時的中國大地分為三股勢力:一個是以李自成為首攻占了明都北京的大順政權;一個是以皇太極為首占據(jù)東北的滿清政權,這兩個政權都以問鼎中原、統(tǒng)一天下為最終目標;另外一個就是位于南方地區(qū)如劉良佐、左良玉等的一些殘明勢力。而吳三桂的軍隊作為北方唯一剩下的一只明朝武裝,即使他有“部下有精兵四萬、遼民七八萬,皆耐搏戰(zhàn),而彝丁突騎數(shù)千,尤為雄悍,敵往之輒遁”的實力,也無法在滿清和大順兩個實力強勁的政權夾擊下存活。所以,這時候的他必須在二者間做出選擇。
那么,他選擇的目標一開始就是滿清政權嗎?并不是,大順政權其實才應該是他首選選擇的目標。
首先,雖然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是農民軍出身,地位低下,但畢竟與吳三桂同為漢人,殊途同歸。而滿清政權是女真族出身,與漢族流不入一個血脈。另外,大順政權占領了北京城,符合以往改朝換代的慣例,更具備正統(tǒng)性。

再者,在李自成攻破居庸關后,就多次派唐通、李甲等人帶上金銀財寶勸降吳三桂,并“ 通遺三桂書,盛夸自成禮賢,吱以父子封侯 。 ”不惜以封侯使其投降。

另外,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后,其大將劉宗敏抓住了吳三桂之父吳襄和他的愛妾陳圓圓。吳三桂獲悉后也因此率軍隊殺掉了大順政權的兩萬軍隊。

但李自成知道吳三桂實力強大,尤其是驍勇善戰(zhàn)的關寧鐵騎。如果將這支軍隊掌握在手中,那么對付起殘明和滿清政權就會容易得多。于是便令軍師牛金星寫了一篇勸降表,再讓吳襄譽寫,最后讓唐通送去給吳三桂。

唐通帶著這封“家書”到吳三桂大營,當面對他說:“老總兵(吳襄)新主(李自成)十分優(yōu)禮,專待將軍共圖大業(yè),以作開國元勛。”而當時的吳三桂已經(jīng)選擇了歸順大順政權(根據(jù)戴笠的《流寇長編》,這里吳三桂只是說得東宮即降,沒有絲毫提到陳圓圓)。但在這之前,還要試探他的部將是否愿意追隨他,還是死忠于明朝。

于是他將自己的部將召集進大營,對他們說:“都城失守,先帝賓天,三桂受國厚恩,宜以死報國,然非籍將士力不能破敵,今將若何?”在場的將士卻鴉雀無聲,無一人作答。最終還是吳三桂打破沉默:“闖王勢大,唐通、姜瓖皆已降,我孤軍不能自立,今闖王使至,其斬之乎?抑迎之乎?”這時候,將領們才從聲應和。吳三桂這才真正決定了歸順大順政權。

于是,他將軍隊留在山海關,由唐通率領,自己帶領小部分人馬往已屬大順勢力范圍的北京城奔去。但行軍至永平沙河驛的時候,從北京回來的細作(也有說是北京家中的仆人)報告說:李自成已經(jīng)將吳家滿門抄斬,吳襄的頭顱也掛在了北京城頭!

一怒之下的吳三桂說道:“逆賊如此無禮,我吳三桂堂堂丈夫,豈肯降此狗子,受萬世唾罵,忠孝不能兩全!”隨之拒絕了向大順政權投降的想法,并立刻率軍屠戮了駐扎山海關的唐通及其八千軍馬和后來白廣恩的援軍,并返回山海關。(當然也有說法吳襄是在李自成山海關兵敗后才死的)

那么,為何吳襄一家會受到大順的屠戮呢?這就要歸結到大順政權在北京實行的一項“追贓逐餉”的政策。

農民出身的部隊,本身是四處征戰(zhàn)和游蕩,沒有固定的居住地,這同時也決定了他們只能夠通過不斷搶掠獲得糧草。再加上為了打擊北京城中舊臣豪紳的實力和影響力。于是劉宗敏、牛金星等人便帶著士兵對北京城中的豪官和富商進行嚴刑拷打,并搶奪他們的財物,后來甚至發(fā)展到“見面稍魁肥,即疑有財,頸征賄。”“ 滿街遍捉士大夫拘系,行路之人如湯雞在鍋 。”的地步。而吳襄一家在當時也未能幸免,史載大順政權:“執(zhí)襄誅求金寶,索詐甚酷。

而人的欲望是沒有止境的,或許當時大順的軍士搶完了吳家的財寶后,覺得尚不能滿足,就將吳家的人屠戮殆盡。又或者是李自成見吳三桂遲遲沒有動作,已經(jīng)不報有希望,于是失去了耐性,轉而將吳家滿門抄斬。 

雖然吳三桂的軍隊作戰(zhàn)勇猛,但當時其所擁有的六萬軍士,對比李自成的百萬大軍仍然是以卵擊石。所謂“以眾寡不敵為慮,有進乞師策者 ?!碑敃r的部將胡守亮就因為通曉滿語,而主動提議歸順滿清。其軍師方獻廷也說:“李自成大軍必來取關 , 孤軍難勝 , 莫若請北兵進關 , 共殲李賊 , 事成則重酬之 。

再加上滿清多次向吳三桂拋出“橄欖枝”,洪承疇、祖大壽等降清總兵、總督也受到良好的待遇。吳三桂于是最終決定,歸順滿清。這才有了后來吳三桂大開山海關城門,放清軍入關的故事。

后來的人不通曉其中干系,就盲目地將吳三桂降清的原因歸結到一個陳圓圓的身上,但在封建時期,女子只是作為豪勢之家互相贈送的禮品,隨時可以用錢買到。吳三桂一個統(tǒng)領一方的軍閥,不可能為了一個歌女而大動干戈。

參考書目:

【美】魏斐德:《洪業(yè)》 新星出版社

樊樹志:《重寫晚明史·王朝的末路》 中華書局

蕭一山:《清代通史》 中華書局

劉鳳云:《一次歷史命運的抉擇—論吳三桂降清》

蔡潔琳:《論吳三桂降清的必然性與偶然性》 哈爾濱學院學報

【明】萬斯同:《明史》 中華書局

【明】戴笠:《流寇長編》 文獻出版社

【清】計六奇:《明季北略》 中華書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第三節(jié) 吳三桂叛變與山海關之戰(zhàn)
吳三桂降清原本是這么回事兒?罪魁禍首不是陳圓圓,而是他
假如吳三桂不叛變,清軍能入關嗎?
一場大戰(zhàn),三個年輕人,改變了中國歷史
我要給吳三桂翻案
清朝歷史最爛(上)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