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的文化被稱為湖湘文化,以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等人為代表,但要追溯互相文化的源頭,恐怕要追溯到宋朝時期,而尤其以南宋大儒張栻為根,張栻本人又叫張南軒,本在湖南寧鄉(xiāng)巷子口鎮(zhèn)官山村建立南軒書院,招收徒弟,進行講學,后來,聽說朱熹在長沙岳麓山也建立了岳麓書院,于是便到岳麓山,與朱熹一起講學,史稱“朱張會講”,于是才有了后來的湖湘文化,才有了后來的無湘不成軍,才有了后來的“半部近代史由湖南人寫就”的歷史。
而這位湖湘文化的奠基人張栻張南軒,與其父親張浚一起,就葬在寧鄉(xiāng)巷子口鎮(zhèn)的羅帶山下,其父張浚也是一位響當當?shù)娜宋铮菤v史上著名的一代抗金名相,曾與岳飛一起抗金,后來遭秦檜謫貶,郁郁而終。死后就葬在寧鄉(xiāng)巷子口鎮(zhèn)的羅帶山下。揮著敬仰的心情,我瞻仰拜謁了張浚和張栻父子的墓園。
其時正是六月的仲夏,艷陽高照,藍天白云,連綿的羅帶山一片蒼翠,南軒書院就建在羅帶山下,南軒書院的對面,便是張浚、張栻父子的畫像,其上是一座雄偉壯觀的廳堂。屋檐前伸,檐角飛翹,畫像之后,則是一排石刻,刻著張浚張栻父子兩人的生平事跡。左邊有一段臺階旁邊立著一塊石碑,其上寫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南軒墓(含張浚墓)字樣,右側(cè)則是張浚、張栻父子的生平。拾級而上,只見在蒼松翠柏之間,可見張浚的墓冢赫然眼前,墓前是一排的水泥欄桿,正中是圓形的墓冢,后面則是一塊墓碑,其上刻著四個紅色的大字,正是“精忠大義”幾個字。查看立牌時間,則是清朝同治年間。從斑斑駁駁的條石之上,就可以看出這座墓冢的年代久遠。這是同治年間重建的,但如果從張浚去世的時間算起來,距今約有1000年。
而從廳堂的另一側(cè)也有一段臺階,沿著臺階拾級而上,則是張浚之子張栻的墓冢,造型和風格與張浚的一模一樣,也是前面有一排水泥欄桿,正中為圓形的墓冢,后方為一塊墓碑,其上正中刻著四個紅色的大字,卻是“高瞻遠矚”四個大字,豎著的一排字,看得比較清晰,正是“宋大儒張南軒先生之墓”,看時間這碑也是利于清朝同治年間。
下的墓園,從遠處仔細觀看,只見兩個墓地正被包圍在羅帶山的連綿山峰之下,藍天白云,青山綠水,從外部基本看不到墓園,正是一處藏風聚氣的好穴。
及至夕陽西下,落日的余輝映紅了天邊的云彩,晚霞如彩色的綢緞一般鋪滿天邊之時,羅帶山在晚霞的照耀下金黃一片,山巒疊嶂,綠樹掩映,稻田縱橫,炊煙四起,一幅迷人的鄉(xiāng)村美景畫卷,躍然紙上。讓人感慨萬千。湖南山水如此秀麗,真是人杰地靈,怪不得會出如此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