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花、對聯(lián)、團圓飯,過年的元素鋪天蓋地而來?!氨衤曋幸粴q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家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绷芾毂M致地描繪了春節(jié)的熱鬧。自古以來,那些飽讀詩書的文人墨客和達官貴人在過年時,就留下了許多有趣的故事。
新年少不了春聯(lián),公元964年后蜀主孟昶寫的“新年納余慶,佳節(jié)號長春”,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春聯(lián),開了過年寫春聯(lián)的先河。從此,喜洋洋的大紅春聯(lián)就成了過年的最大標志,所以才有了東晉書圣王羲之的春聯(lián)趣聞。據(jù)說王羲之的字人們是求之不得的,于是就想到了偷字的辦法。過年王羲之寫了副春聯(lián)貼于門上:“春風春雨春色,新年新歲新景”,可是,不到半夜就被人揭走了。于是提筆又寫一副:“鶯啼北星,燕語南郊”,不料天亮一看又沒有了。明天就是大年初一,家家戶戶門前都貼著大紅春聯(lián),可自家門前還是空蕩蕩的,王夫人很著急,催促王羲之再寫一副。王羲之想了想,提筆寫到“禍不單行,福不雙至”,貼于門上,來人一看太不吉利,就嘆口氣走來。大年初一早上,王家把春聯(lián)的后半部分貼出來,“禍不單行昨日行,福不雙至今日至”,這就是千百年來,人們茶余飯后津津樂道的春聯(lián)趣事。
過年有貼門神的習俗。傳說唐初某年臘月,唐太宗李世民得了一種怪病,晚上夢中常聽見鬼哭神嚎聲,以至夜不能寐。大將秦叔寶,尉遲恭知道后,全副武裝立于寢宮兩側(cè),李世民居然安然無恙,一夜酣睡無夢,一連數(shù)日,噩夢再也沒有來打攪。為了好好睡覺又不勞累兩位將軍,就命人把他倆的威武形象畫在宮門兩側(cè)上,成為了“門神”。時值新年,從此門神與春聯(lián)就成了春節(jié)必不可少的飾物,裝點出節(jié)日的喜慶。
明朝朱元璋是第一個下命令讓民間過年貼春聯(lián)的皇帝,有一年除夕前忽然傳旨“公卿士庶家,門上須加春聯(lián)一副”。春節(jié)期間,朱元璋微服私訪,看他的圣旨貫徹的怎樣,看誰家的春聯(lián)寫得好。忽然發(fā)現(xiàn)一戶人家還沒有春聯(lián),就去詢問,戶主說不識字不會寫。朱元璋馬上叫筆墨伺候,問清楚了戶主是閹豬匠,他略一思索,揮筆寫下“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洋洋灑灑,擲筆而去。此聯(lián)太符合朱皇帝那豪放不羈的性格,也太符合閹豬匠的職業(yè)身份,堪稱一副幽默詼諧的春聯(lián)。
文人墨客過年的趣事也不少。1094年,是蘇東坡被貶到惠州過的第一個新年。除夕夜,老蘇做好“東坡肘”,小酒斟滿,卻只有自己一人,想邀月相陪,無奈那晚月黑風高,不能舉杯成影,只有自己一邊品酒一邊悲戚,于是寫道“前年侍玉輦,端門萬枝燈。今年江海上,云房寄山僧”。想起去年的火樹銀花,如今卻“小市人歸盡,孤舟鶴踏翻”,這是踏翻人生五味瓶的感嘆。有趣的是7年后,東坡又跨過了一個反差極大的喜慶年,皇帝召他回朝,正遇新年他沿路北上,所到之處萬人空巷,百姓爭相目睹這位舉世聞名的大文豪。東坡以詩為證“所得龍光竹兩竿,持歸嶺北萬人看”,滿滿的春風得意,豪情滿懷。
還傳說明朝才子唐伯虎和好友祝枝山,生性好玩,那年元宵夜,他倆童心大發(fā)去偷青,在煙花爆竹聲中,他們進入了人家的菜園地,還沒摘到喜歡的菜,就看見又來了一幫偷青的人。他們怕被人發(fā)現(xiàn),兩個家喻戶曉的名人也來偷青,會貽笑大方,就伏在溝里大氣不敢出。等那幾個人挑挑揀揀偷走后,他們才直起酸疼的腰,胡亂扯了幾把青菜回去。烹調(diào)好偷回的菜后,還呼朋喚友來品嘗,他們邊吃邊哈哈大笑給友人講偷青的事。那情景就像兩個淘氣的孩子,做了件自己高興的事,那么得意。
自古風流出古人,這些引人捧腹的新年趣事,是需要智慧和才情的。他們的趣聞,成了千年笑談,他們不拘一格的性格,也讓人饒有興趣。
鄧 訓 晶